《宇宙之书:从托勒密、爱因斯坦到多重宇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宇宙之书:从托勒密、爱因斯坦到多重宇宙-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传说和神话。
    世界各地的星空之所以呈现出如此的差异,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轴是倾斜的(图 1。1)。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贯穿南北两极'8'的地球自转轴并不垂直于其公转轨道,而是倾斜了大约23。5度。这造成了不少显著的影响,四季变化就是这么来的。假如没有这个倾角,就不会有每年的四季变化;假如倾角过大,季节的更替就会剧烈得多。不过,即使你完全不知道地球在绕太阳公转,也不知道自转倾角,但只要每晚观察一下星空,这个倾角让不同纬度下的天空呈现出了不同的模样。
    图 1。2 生活在北纬 L度的天文学家所看到的星空。无论何时,他们都只能看到半个星空。有些星星,例如靠近北天极的拱极星永远不会落入地平线。而另外一些星星,例如南天极周围的拱极星,永远都不会从地平线上升起,所以北纬L度的天文学家就没法看见
    如果我们把南北两极的连线延长到太空中,所指示的方向我们就称之为南天极和北天极。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时,夜晚静止的恒星看起来就像在沿着相反的方向扫过天空。如果白天也能看见它们的话,地球每完成一次自转,它们也就在天空中画完了一个大圆圈。尽管如此,天上的圆圈并不是全部都看得见,因为圆的一部分可能在地平线以下。图1。2显示了北半球北纬L度的人们在晴朗的夜晚所能观察的景象。'9'
    地平线把每个观察者的天空分成两半,任何时候都只能看到地平线之上的天空。在北纬L度的地方会看到北天极位于地平线之上L度,而南天极在地平线之下 L度。地球自转使得天空像是在自东向西地围绕着北天极转动。于是我们看到星星从东方的地平线出现,渐渐升起,到达各自的最高位置,或者叫“天顶”,然后落向西方的地平线。'10'
    有两类恒星没有这样每夜上升下落。在北天极附近L度的圆盘范围内,恒星能在天空中绕一个完整的圆,从不会消失在地平线以下。如果夜空足够暗又没有云,它们就一直看得见。'11'对于目前的欧洲天文观测者来说,这个范围包括大熊座和仙后座的恒星。另一方面,对于图中北半球的天文观测者来说,在南天极附近相同范围内的恒星是永远也看不到的。在他们眼中,这些恒星从来没有从地平线上升起过。'12'这就是为什么地处北半球的欧洲永远也看不到南十字星座。①至关重要的是,随着观察者所处纬度不同,这些永远可见和永不可见的星空区域的大小也会变化。当你远离热带,纬度渐渐变高时,这些区域的范围也在扩大。图1。3显示了地球上三个不同纬度地区的观察者所看到的星空。
    ① 南十字星座是全天88个星座中最小的一个,每年4、5月间我国北纬20度以南地区的地平线附近可以短暂地看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国的国旗上也有南十字星座。——译者注
    赤道的纬度是 0度,所以夜晚的星空之中不存在永远可见或永不可见的区域。赤道上的天文观测者可以瞥见天上每一颗亮星,不过实际上,两个天极会被地平线附近的尘霾所掩盖。群星升起,上升到各自在天空的最高点。每一颗恒星升起后,运动方向都保持不变,于是可以成为整个夜里户外旅行者和航海者们的绝佳导航灯塔。几乎没有一点儿侧向偏差,天空看起来非常简洁、非常对称。观察者们会觉得自己处在一个拱形天幕中心的正下方,一目了然的运动像是专为他们而设计的。他们犹如宇宙的中心。
    图1。3 人们所生活的纬度不同,看到的星空也不同:(a)在赤道看到的星空,(b)在英国巨石阵看到的星空,(c)在北极看到的星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群星围绕的天极所处的位置不同
    图1。4 这张照片经过了对北天极方向的长时间曝光,北天极正好在树顶上,处于图片的中心,周围是群星的运动轨迹
    北极是另一种极端情况。那里的纬度是90度,天上的恒星既不会升起也不会落下。它们会绕着天空不断转圈。北天极就在头顶,被群星环绕着。那就像是宇宙的焦点,而我们正好位于它的下方。
    在一些没那么偏北的地方,例如北纬51度的不列颠远古巨石阵,情况就介于两个极端之间。北天极附近51度范围内的恒星的运动轨迹围着北天极形成了完整的同心圆。其他的恒星则从地平线升起,到达天顶,而后落下。天空呈严重地一边倒的态势。恒星们升起落下,各走各的轨道。最醒目的是,盘旋在极点周围的恒星都围着它转,好似宇宙大转盘的轴心(图 1。4)。对那些不懂天文学,也不知道地球在转动的观察者们来说,天上似乎存在一个特殊的位置。
    这就是为什么关于天空的神话和宇宙的本质,不同地区有不同说法的原因。在远离赤道的斯堪的纳维亚和西伯利亚,我们能找到关于天空大圆圈的传说:众神就住在大磨盘的中心。最靠近天空大圆圈中心的那颗星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它领导着宇宙大帝宝座周围的群星阵列。'13'
    在这里我们不打算追溯这些神话。我们只是想强调,当人们受到地域局限的时候,想要提出一种解释宇宙的图景是多么艰难。如果不了解星空,不清楚地球的转动和方向,你会不知不觉地蒙上强烈的偏见。
    即使最灿烂的早期文明,当它开始观察天空时,也不免受到了地域局限性的影响。我们被限制在一颗行星上,同别的行星一起绕恒星转动。如今我们知道除了太阳系有行星之外,有数百颗遥远的恒星也有围绕自己的行星(目前是五百多颗①)。熟悉了这些之后,我们就容易跳出地球中心论的框框,从而理解世界上还有其他的行星。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到跳出这个框框的难度,那就是在地球上观察其他行星的运动,例如火星。我们假设地球和火星的公转轨道都是圆形,而且火星的轨道半径大约是地球的1。5倍(图1。5a)。地球公转一周需要1年,假设火星的公转周期是 2年。现在计算出两者轨道之差随时间的变化。这就能告诉我们,从地球看去火星的视运动是什么样子。图1。5b显示的就是这样一个示意图。
    ① 截至2012年底,科学家已确认发现的太阳系外的行星总数达八百多颗。——译者注
    这个古怪的心形曲线(数学上叫蚶线)有一个环,很有意思。从曲线的最右端向左移动时,我们看到火星离开地球而去。当曲线下降到与水平坐标轴相交的…5处时,意味着两颗行星分别在太阳的两边,相距最远。当火星开始向地球靠近时,奇怪的事就发生了。火星离地球越来越近,貌似就要撞上去了。它却突然调转方向,拉开距离,重新进入远离地球的漫长周期。在火星离地球很近的那段时间里,如果你连续数个晚上用肉眼观察星空,就可以发现这个“逆行”现象②。我们会发现,每当两颗行星靠近最近点时都会发生这种现象。如果我们换一个更远的对象看,例如公转一周需要29。5年的土星,在每个土星公转周期内,地球和土星的相对运动靠近最近点的情况会发生好几次,所以在对应视运动的图上会有好几个环。'14'
    ② 火星逆行的视运动轨迹图片
    图1。5 从地球上看到的火星视运动轨迹。(a)假设地球和火星的轨道都是圆形的,火星的轨道半径大约是地球的1。5倍,火星公转一周大概需要2年左右(687天)。(b) 从地球上看,火星的运动形成了这种闭合的心形轨迹,叫做蚶线。起初,火星离地球越来越远,最远时相距2。5倍的地球轨道半径,此时地球和火星分别位于太阳的两侧。此后火星开始朝着地球靠近,到达最近点之后突然调转方向往回走。然后它再次调转在天空中的运动方向,开始渐行渐远
    对此我们得到的教训是,如果没有大局观,没有一个运动学理论,就很难解释那些天上的运动。如果早期的天文观测者观察火星两年,会看到火星离我们而去,又返回来,接着被明显地推了一下,再次离我们而去。是什么样的力在起作用?如果我们待在地球上,又不知道所有的行星(包括我们所在之处)都在以不同的速率绕太阳旋转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
    亚里士多德的球对称宇宙
    所谓专家,就是那种小心避免了小错却大步迈向大错的人。
    ——本杰明·施托尔贝格(Benjamin Stolberg,1891~1951,美国作家、记者)
    约公元前350年,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提出了一种哲学上的宇宙观,试图对这些现象加以简化,由此一幅解释天体视运动的复杂图景逐渐浮现。亚里士多德猜想,世界并不是从过去的某个时刻突然开始的,而是在过去和未来都一直存在,本质永远保持不变。他把对称性看得非常重要,并相信球体是世间最完美的形状。因此,宇宙必然是球对称的。为了描述天空中看得见的天体和它们的运动,亚里士多德提出一种复杂的洋葱皮结构,包含不下55层透明水晶嵌套的球面,这些球面都以地球为中心。亚里士多德又假设,地球也是一种球体(这个假设很难与当时他所能看到的情况相符)。每一个看得见的天体都固定在其中一个水晶球面上,以不同的速度绕中心旋转。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别的球面带着行星一起运动。这样,亚里士多德就既能解释观测到的现象,又可以预言还未被看到的新事物。这套理论拥有一个现代科学理论的众多特点,当然也有众多大不相同之处。在亚里士多德的图景中,恒星所处的外层球面是物质无法存在的区域——一个精神领域。我们看到的所有运动都始于第一推动者,在这个域的边界上发力,使外层球面转动。于是,转动会一层一层向内传递,直到整个宇宙处于完美的转动之中。对不同球面的转动速度进行修修补补之后,就可以解释夜空的许多特征。
    图 1。6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