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书:从托勒密、爱因斯坦到多重宇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宇宙之书:从托勒密、爱因斯坦到多重宇宙-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德希特动而空的宇宙
    我对宇宙非常感兴趣——我专门研究宇宙及其周边事物。
    ——彼得·库克(Peter Cook,1937~1995,英国讽刺作家)
    紧随其后研究爱因斯坦方程组的是著名的荷兰天文学家威廉·德希特(Willem de Sitter,1872~1934)。得益于荷兰的战时中立,德希特见到了爱因斯坦,并和他一直保持通信。'15'他也同英国著名天文学家阿瑟·爱丁顿通信讨论科学问题,当时爱丁顿正负责组织1917年度在皮卡迪大街皇家天文学会举办的月度研讨会。正是在学会的第三场报告中,德希特向人们展示了爱因斯坦方程组的一个新的解。'16'
    德希特保留了爱因斯坦的排斥力,但又设定宇宙的物质密度是零。当然,真实的宇宙不是空的。德希特假设物质密度非常低,因此产生的引力与爱因斯坦的排斥力相比完全可以忽略,这种排斥力用希腊字母Λ①表示。不像爱因斯坦的宇宙,德希特宇宙的空间几何是欧几里得的,因而是无限的。
    ① 读作拉姆达,英文拼写是lambda。——译者注
    尽管很容易得到一个德希特宇宙,解释起来却没这么简单。遥远物体所发出的光的波长好像会被拉长,因此颜色会变红,而且光源距离越远,拉得就越长。这被称作“德希特效应”。1912 年,美国天文学家维斯托·斯里弗(Vesto Slipher,1875~1969)发现,一团遥远星云(现在我们管它叫“星系”)发出的光的特征波长存在明显的位移。②五年之后,他又报告了从其他二十多个星云的光谱中发现的红移现象。他不知道如何解释这些位移。现在德希特证明,他给出的爱因斯坦方程组的解能引起这种效应。进一步的研究给出了原因:德希特宇宙在膨胀。如果你标记了德希特宇宙中的两个点,它们就会加速分离,距离呈指数增长。图3。4画出了德希特宇宙中两个参考点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随着时间流逝,距离在加速增长。
    ② 星光被分解成像彩虹一样的光谱,不同位置上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波长。光谱的特征(亮线、暗线)发生移动,表明特征光波的波长发生了变化。——译者注
    图 3。4 德希特的加速宇宙。自由粒子之间的距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呈指数增长
    在这个膨胀宇宙的图景中,“德希特效应”有个很简单的解释。当一个退行的恒星发出某种光时,波长就会被“拉长”,我们接收到时就发现光的频率比发出时变小了。这个规律对所有的波都适用,特别是声波和光波。当光源靠近我们时,事情刚好相反。一个退行的光源变红,而靠近的光源变蓝。一个退行的声波音调变低,一个靠近的声波音调变高。这个现象叫“多普勒效应”,这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多普勒(Christian Doppler,1803~1853)在 1842年试图解释运动的恒星为什么有不同颜色时发现的。'17'我们更熟悉声音的例子。回忆一下凌晨三点街上的摩托少年从你卧室旁呼啸而过。那噪音很有特色:咦——哟。起先他朝你开过来,马达的音调升高(咦),然后他绝尘而去,声音从远去的马达跑回来,频率变小音调降低(哟)。
    斯里弗观测到的现象正好与有些恒星从银河系一头急速远离我们,有些又从另一头靠近我们时所发出光波的情形相符。当然,斯里弗也许看到的只是一些飘移的天体,从某个方向飞来,路过我们之后又离开了。渐渐地,对银河系两头的天体的观测表明,这些天体都在远离我们,但斯里弗坚持用他的漂移假说来解释红移。①在当时没有理由能让他(以及任何其他人)相信宇宙在膨胀,或甚至只是考虑一下这可能意味着什么。
    ① 斯里弗在1917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星云”[‘Nebulae’;Proc。 Amer。 Phil。 Soc。 56; 403(1917)]的论文中提到,他测量了分布在天空不同位置的 25 个星云的光谱,有一些在退行,主要分布在天空的一侧;有一些在靠近,主要分布在另一侧。这让他想起银河系内猎户座腰带上的一些恒星在退行,而天空另一侧的一些恒星在靠近。斯里弗猜测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星系在宇宙中漂移。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结论只是巧合,因为斯里弗分析的样本太少了。——译者注
    在德希特宇宙的数学模型中,宇宙的全部空间确实都在爱因斯坦拉姆达力的作用下加速膨胀。可惜没有人想到要把这件事与斯里弗在1917年的观测联系起来,连德希特都没想到。直到1921年,德希特才知道斯里弗观测的螺旋星系中,有22个在远离我们。没人知道它们离我们有多远,而且仍有可能是局部的随机运动引起了这种现象,而不是整个宇宙的膨胀。德希特不愿意从斯里弗的观测中做出任何肯定的结论。他第一个得到了膨胀宇宙模型,但宇宙的膨胀却犹抱琵琶半遮面,还得一阵子才能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
    德希特的宇宙对我们现在的宇宙学研究非常重要。请注意它的一些特点。德希特宇宙的体积会变得越来越大,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相反,当你逆着时间往回追溯时,它会变得越来越小,却永远不会变成零,也不会有大小为零而物质密度为无穷大的明显开端。它的膨胀速率恒定不变。如果在某一时刻掉进这个宇宙里,你根本无法确定你的具体时刻,因为未来和过去没什么区别。你能观察到的所有事物都永远一个样子。在德希特的世界中,历史并不是一个重要主题。
    弗里德曼动而实的宇宙
    我们有爱因斯坦空间、德希特空间、膨胀的宇宙、收缩的宇宙和振荡的宇宙。事实上,纯粹的数学家仅仅通过写下方程就可以创造出宇宙。如果他信奉个人主义,他甚至可以拥有一个他自己的宇宙。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1856~1940,英国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是个物理学家,德希特是个天文学家。在这场发现新宇宙的竞赛中,紧接着出场的新选手虽然后来鼎鼎有名,但在当时却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数学家、气象学家,他就是来自圣彼得堡的亚历山大·弗里德曼(Alexander Friedmann,1888~1925)。'18'他很幸运,当他还是个物理系的年轻学生时,就参加过奥利地杰出物理学家保罗·艾伦费斯特(Paul Ehrenfest,1880~1933)的量子理论和相对论课程,艾伦费斯特在去莱顿大学之前于1907~1912年间在圣彼得堡大学任教。弗里德曼毕业后一直和艾伦费斯特保持联系。他先是在巴夫洛斯克观测站当一名气象学家,后来又去莱比锡成为现代气象学理论奠基人威廉·比约克内斯(Vilhelm Bjerknes,1862~1951)的研究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奥匈前线从事弹道学工作。'19'战争结束后,他重新拾起学术,并立刻有了进展。他的研究涵盖数学、矿物学和大气科学。最后,弗里德曼在1918年成为彼尔姆国立大学的数学和物理学教授,这个大学是圣彼得堡大学的新分校(outpost)。在那儿,他遭受了内战的折磨,彼尔姆市先后被反苏的“白军”和托洛茨基的红军占领,这使得他的绝大部分同事相继离去。1920年,弗里德曼去了圣彼得堡的地球物理学观测站,并在那里开始学习爱因斯坦新的广义相对论。弗里德曼的研究领域极为广博,既有纯数学理论研究,也有引人注目的高空气球飞行,这是为了研究人体的高空反应。在1925年的一段时间里,他同一位同事一起曾一度保持着高空气球飞行的世界纪录,到达7400米的高度。可惜几个月后他就去世了,年仅37岁,死因似乎是斑疹伤寒。'20'
    图3。5 亚历山大·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已经非常详细地学习了爱因斯坦方程组背后的艰涩数学,并着手寻找比爱因斯坦和德希特更一般的解,同时保留他们关于宇宙各处各方向都一样的假设。从弗里德曼1922年和1924年的两篇文章以及1923年撰写的《在时空中的世界》一书中看来,他应该听说过德希特和爱因斯坦的宇宙,但好像不知道斯里弗发现遥远恒星的光波红移现象。他研究爱因斯坦方程组的方法就是以数学家的眼光寻找新的解,而且他找到了。
    图3。6 弗里德曼的膨胀和收缩的宇宙
    首先,他发现了一种有限的“闭合”宇宙。这种宇宙有正曲率的空间,从有限的过去开始膨胀,到一个极大值后又开始收缩,直到有限未来的终点(图3。6)。这是个膨胀的宇宙,包含普通的无压强物质①。宇宙中物质的质量是有限的,宇宙的体积和寿命也是有限的——弗里德曼甚至估计,如果这种宇宙循环一周的时间跨度大约是 100亿年的话,它的质量大概是太阳质量的5×1021倍。'21'这种宇宙始于一种密度无穷大、后来被称作大爆炸的过程,又会在与之相反的极端大塌缩过程中收缩到一个终点。弗里德曼在他的书中提出,如果在时间上向前(和向后)延拓这个解,这种宇宙就会周期性地膨胀和收缩,在一个无穷的序列中振荡(图3。7)。他这样写道:
    ① 这里说的压强指相对论性压强,除了光,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物质的压强都可以当作零。——译者注
    图3。7 弗里德曼的振荡宇宙
    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世界的曲率半径……周期性地变化:宇宙收缩到一点(变成虚无),然后半径又从一点变大,到某个值以后,曲率半径又缩小,变成一个点,依次类推。这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印度神话中的生命轮回。同时也有这样一种可能性,世界从虚无中创生。但这一切目前只能算作天方夜谭,因为太缺乏天文学观测,无法进行检验。'22'
    紧接着,弗里德曼又发现了爱因斯坦方程组的另一类解,有着“开放”的空间、负的曲率,就像一个马鞍的形状,因此这种宇宙的体积是无限大的,会从无限的过去开始膨胀,直到无限的未来。'23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