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死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越过死亡-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好了,你好了。”康宏激动的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是吗?”
 
 
康宏的眼睛湿润了。 
“下一步我想了,药厂改制,转让。”我果断的说。 
“有没有接收单位?” 
“有了,香港的一家公司,这样我们还可以回笼一些资金,转向西藏分中心的投入。” 
“员工怎么办?” 
“一起有对方接管,重新整合。” 
“速卜的事有消息吗?” 
“估计是半年的拘役,出来后我准备继续让他调到分中心做行政,放心,他不敢了,人都是有心的,我看着他长大,我了解他。” 
“你什么时间回家?” 
“今天,我就等着你接我来呢?”我笑着说。 
晚上告别了速卜的母亲和桑吉以及一些厂里的老同事,我和康宏回到家里。 





。。/(二十八)



为了加大抑郁症治疗的宣传工作,我突发奇想,建立一个“抑郁走廊诗社”一方面向社会说明它和感冒一样,只是一种疾病。抑郁症患者许多都是天才。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抑郁症当成思想问题、闹情绪。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类已经认识到,抑郁症即不是心胸狭窄,也不是意志薄弱,更不是品质恶劣。
同时要达到的目的是告诉那些患者,有病不要忌医。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解决忌医讳药的问题,是个天大的难题。很多抑郁症患者也和崔永元一样,觉得不被社会理解。他们有羞耻感。而且从人文的角度讲,这类疾病在社会中受歧视的程度不亚于艾滋病患者。
由于抑郁症患者属于神经性疾病,与精神病是有区别的,所以许多患者并不容易被人觉察出病状,所以宣传的作用也是一种治疗的方式。
我的这个相反起源于看到的一篇文章,大致是介绍在美国波士顿郊外有一家精神病院,它既不是美国最老的医院,也不是全国最好的精神病医院,而是美国最具贵族气派的诗人精神病疗养机构。同时,也是美国最具文学特色的机构之一——麦克林诗人精神病院。近150年来,这座精神病院不仅成为专治诗人精神病的地方,也成为培养和造就著名诗人的圣地。
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涌现出的大批诗人创作出许多震世之作。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精神开始走向崩溃。麦克林诗人精神病院,正是顺应了这一独特群体的需求应运而生。许多精神病诗人在这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另一些人则从此重获新生。今天的麦克林诗人精神病院,已然成为美国的文学胜地。甚至有人认为,没有麦克林诗人精神病院,就没有美国的现代诗人。美国当时最具才华的女诗人希尔维亚·普拉斯曾患有严重自杀忧郁症。普拉斯意识到自己若住进麦克林诗人精神病院,或许能够扭转病情。她来这里一住就是7年,病情虽未见好转,却写出不少惊世之作,并写出长篇小说《钟罩》——该书1971年推出后成为美国女孩争相阅读的畅销书。另一位诗人罗伯特·罗维尔曾在这里用诗篇阐释了“蓝色中的惊醒”,他的诗篇成为80年代美国最受欢迎的诗作。普拉斯和她的朋友安妮·塞克斯顿参加了波士顿大学举办的诗人研修班。就在这里,他们用美国方言创作出了最漂亮的诗作。塞克斯顿与普拉斯同病相怜,把恍惚中的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这三位诗人进住麦克林以后,不仅延缓了其自杀行为,而且也创作出了惊世绝作。
虽然他们是精神病患者,诗歌灵感却异常丰富,从麦克林“毕业”的诗人,还能获得麦克林诗歌研讨班毕业证书。帕金斯原就读于哈佛,为了加入麦克林,他中断了学习,前往麦克林参加疯子诗人盛会——这里既是一家精神病医院,但也是诗歌的圣坛!值得一提的是,麦克林的治疗专家也不同程度地受了患者的影响,他们既是医生也是诗人,与患者共享诵诗之乐。麦克林的两家诗歌期刊《遭遇》、《精神诗人》专门刊登患者的杰作,或向全国最有名的期刊推荐疯子诗人的旷世杰作。
当我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康宏的时候,他惊讶的看着我,完全没有表情,似乎在看一个怪物。那一刻,我真的对他有一丝鄙夷,太没有文学细胞了。第二天,我把这个想法打电话告诉丹增,不出我的所料,他比我还要激动,说心里话,我们总是在这些方面感到相见恨晚,没有办法。
有了丹增的支持,我开始默默的筹备工作,策划“抑郁走廊诗社”社团许可手续,选择活动地点,寻找支持媒体,拉动企业赞助,无形中摆脱了许多药厂出事后所带来的郁闷。当然这个机构仍然有疗养与治疗的功能,应该说是文化意义的精神康复中心性质。对此我充满信心,并赢得了一些已经公开自己病情的文化界名人的支持和参与,我突然觉得,我找到了自己晚年的事业。
我决定与丹增合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大功告成。
“抑郁走廊诗社”的诗人疗养中心是在康复中心院里靠里面的一幢行政楼改造的,它是一座白色的三层小楼,约30多个房间,大小不等,装修相对豪华,会议室、餐厅、活动室相对独立,这里原来的办公人员迁至住院部的一侧办公。对于这样的调整,康宏并不支持,但考虑到我的坚持,最终还是妥协了。
这是康宏的优点,从不固执,只是亮明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种类型十分接近的病人在一起很容易相互感染,过多的交流反而激发抑郁的情结,诗人本身具有神经病之说,这种尝试他不敢恭维。
我的观点是,这些人在现实中基本都是灵魂的失语,郁闷的前提是知音的缺乏,包括文字的舒展机会。当一个人有了宣泄的平台,心理情绪就不会失衡,因此也不会走向极端。
意见无法完全统一,我答应康宏做一年的尝试,效果不好马上停止。他答应了。
接下来是医护人员的配备,从中心挑选一些有着文学爱好的年轻人,他们更容易理解患者,从而医患交流更加平等。
通过全国性的广告,首批报名的只有11个人,8男3女,年龄大约30岁到40岁的较多,离婚和单身的占大部分。厌世是他们的思想基础。
裴玲是瞿颖的远房亲戚,所以也推着管我叫表姐,今年35岁,未婚。他的诗写的的确不错,获过奖。来这里之前他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无由的厌世使她放弃了工作,看了我们的广告,非要报名来这里。
比较有意思的是,来这里的都是主动报名的,而且很多人是自己怀疑自己是抑郁症,事实上与医疗结论基本吻合。这是一群敢于正视自己的疾病的人们。
有一种评价:低度抑郁症+低智商精神病,低度抑郁症+高智商天才。他们正是。
孙志明是一个勤奋的诗人,28岁,写个六大本诗集,网络写手,自杀未遂,企图卖身出书。诗写的理性而深刻,一点不像抑郁症患者,而他的病是最重的。
这是两个比较典型的,其他人给我的印象还不深刻。
医护人员要求他们每周至少交一篇诗作,由丹增负责评议,然后再交给作者,好诗要在活动中组织诗歌朗诵。
“我打算将来给他们出一套丛书。书名我还在想。”有一天我对康宏说。
 
 
现在的书号很好从出版社搞到,自费出书,每人印1000册,加上书号。编审费用,成本也就60000元左右,推出系列丛书, 
“就叫通向死亡算了。”康宏调侃我。 
“不!我稍稍改动一下,叫越过死亡。”我兴奋的说。 
“老婆,你这样下去,我自己都快成会员了。” 
“感谢你的加盟。” 
“明天你要不要再成立一个抑郁画家走廊,出本意识流画册?” 
“怎么没有可能呢?你灵感越来越丰富了。” 
“好吧。你玩儿吧,只是自己别玩进去就行,我就担心这个。” 
“你放心好了,我会及时寻求医疗协助的。别忘了,他们首先是病人,应该以医疗为主的。” 
“好吧,我保留意见。一年试行。” 
“罗唆,不是说过了吗?” 
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尝试,丹增的配合在于他的确是一个看诗的好手,提出的修改意见让人不得不配合,这里仿佛成了文学培训基地。 
实的真相。 





第二章(一)



1
抑郁走廊诗社的部分诗选:
开航/刘小波
从缀满鲜花的荆棘中
我走了出来
一片空白
虚幻的真实凝成一个结
闪出一片
光艳夺目的色彩
我冷
因为冷而畏惧一切
因为畏惧
竟想将地球引爆
炸出一团炙人的烈焰
一个真实而永恒的故事
实实在在
我蜷缩在一偶没人理睬
偶尔有人打量我一眼
用嫖客的目光
幸而由于胆怯
摆出了一副正人君子的姿态
我冷笑着
突然变得高傲而自信
犹如一支火种
燃起我心的余烬
我选中了缪斯
让他掌管我的命运
生活从此充实
日新月异
我坚信
虚伪永远是雾
真实才是永久的光明
纵然是伸手不见五指
也仍要去分辨
凭着感觉和心
风景/孙志明
竖起
大衣的领子
将帽檐压低
留一条缝隙给眼睛
看一个变形的世界,如走进
格利佛游记中
暴风雨犹自下着,放肆地
如入无人之境
看人们如何低着头躬着身子
滑稽而悲壮地走着
留给沙滩一串模糊的足印
时而,有唐吉坷德的后人
找一些不知名的理由
与人争论
我想
我也许是一个
不受欢迎的巨人
不如趁骚乱偷一只小船
飘向海的另一边
看看海的另一边
是怎样的风景
演员/杨军
我没有表演的天赋
可自以为
是个不错的演员
从不固定角色
 
 
只要观众需要 
我就扮演 
有时/我是踩钢丝的丑角 
寻找着感情的平衡/活灵活现 
有时/我是个杂耍艺人 
|在人的缝隙里/表演一顶中幡 
有时/我演一只骑车的猴子 
在鞭梢的抽打下 
不停的飞转 
然后/我又扮成一只小狗 
摇着尾巴/表演钻圈 
当众人散尽的时候 
我卸了妆 
想美美的睡一觉 
窝;已被他人抢占 
沼泽/裴玲 
不是不小心 
沼泽,被覆盖在浓阴的草丛 
陷入,是一种被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