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寒星80后杂文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寒星80后杂文选-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并且还一步一步走到了大陆武侠的前台。这说明,只要在某方面有一定天分,然后矢志不渝,不要人云亦云,还是有很大成功几率和可能的。我就想,步非烟如果也像一般的80后们一样,无病呻吟于所谓的青春中,无关痛痒在流行的伤痕里,那她的“泯然众人矣”几乎不用想都能猜出,就没有现在武侠世界里“非非妙境,独步天下”的她了。当然独步天下有些夸张,但她总是靠这种和80后泛滥的青春、无聊的伤痕不挂钩的东西才给人留下印象的。我在小时候看见过某人评价长篇小说满天飞而谈及鲁迅的话:先生知道自己的强项和软肋,所以不去写那种很多作家都在写的长篇小说,篇幅最长的《阿Q正传》也才两万来字,顶多算个中篇。任何作家不是所有的题材都能驾驭的,一窝蜂往往干不出什么名堂。步非烟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才不愿和爱凑热闹的同龄人们“同流合污”的。月白色的高岭之花一枝独秀于这貌似繁盛、实则衰败的80后大花园里,这就是我认为步非烟不像80后、至少是个“特殊的80后”的原因。来自于天府之国、原名辛晓娟的她,整出一个“步非烟”这么有诗意的名字来,本身就很古典了,又在和“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不同的另外一个虚拟世界“武侠”里,挥刀舞剑吟花赏月爱恨情仇起来。步非烟和小椴等人的武侠作品很多都是先在湖北《今古传奇》上首发的,数年前我也曾有一首诗歌登在其武侠版上,所以也早就看过这些人的作品,中篇或者短篇。长篇武侠我只看金庸和温瑞安的,而他们的东西也几乎看完了。所以在无聊的时候读一两篇步非烟这个同龄人的情剑江湖,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我记得数年前某一次在宿舍休息,舍友们都上网去了,我一个人躺在床上看她连载于《今古传奇&;#8226;武侠版》上的《华音流韶》,晚上舍友们问我看什么看了一天,我如实回答。他们问:步非烟是谁,男的女的?我说,和我同岁,比我大半年,女的。然后大家开始谈论步非烟直到深夜。这是几年前的小故事了,现在因为正在讨论她而想起了这些花絮。

  步非烟的作品全是原创的,天马行空别具一格,这和下边将要谈及的安意如形成了比较大的反差。步非烟毕业于北大中文系,这是全中国最富盛名、最令人神往的科系了。中文系早在京师大学堂时期就搞有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教学机构。近一个世纪以来,众多蜚声海外的专家学者曾执教于此,文学方面的如鲁迅、周作人、胡适、陈独秀、吴虞、沈尹默、俞平伯、闻一多和朱自清以及游国恩、杨晦、吴组缃、林庚、浦江清、王摇、季镇淮诸先生,语言学方面的如刘师培、黄侃、刘半农、钱玄同、沈兼士、罗常培、唐兰、魏建功、王力、朱德熙诸先生。现在的中文系教授也都是些名气很大的专家学者,温儒敏、孔庆东、曹文轩等,不胜枚举。学习生活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学术氛围的院系里,成都少女步非烟真是幸福,至少这辈子想起来都是很自豪的事。我去年到北京出书去找曹文轩到过中文系,当时没什么感觉,现在想想那地方真好。在这古色古香的中文系里,步非烟也是令她的周围同学羡慕的“角”了,毕竟在武侠里和网络上赚取了那么高的名气和稿酬,而其他同学还在那里花着父母的钱枯燥无味地啃屈原和李商隐了。我总觉得我要是她的同学肯定是会羡慕甚至嫉妒她的。并且同样作为一个年龄意义上的“80后”,步非烟却不像别的滥青春、俗伤痕的80后一样被别人指责为“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愚味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这不是也很不错吗?学习、生活在十四亿人民抬头仰望的最高学府,出入于主流或上流社会,呼朋引类都是些高材生、“海归派”,都是以后各行各业的“翘楚”、“领军”,抬头望见名教授,扭脸瞅见大学者,一草一木都沐浴着五四风云的厚重和绵醇,犄角旮旯都散发着历史文化的气息和光泽,幸福之至啊。文化气息的熏陶、古典文学的修养,让步非烟在思想的天空里天马行空、纵横挥洒,在武侠的世界里飞花摘叶、快意恩仇,纤纤玉手弹指惊风雷,雁过也,一片大地撒金辉。这是其他80后能得到的生活吗?网上甚至有人说:“什么80后?不就是一帮孙子么!”这样的话谁会用来对着步非烟的面讲?王朔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都会考虑准备自责的,因为他现在所面对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滥情派80后了。说实话,步非烟这个我们的同龄人,真的在哪方面都是令人羡慕的,现实世界,虚拟世界。

  相比较而言,来自安徽宣城的安意如就不是十分的顺利了。安意如好像只上过中专,后来当过文秘之类的职务,再后来在新浪网的金庸客栈里混得还不错,又后来就开始和北京的弘文馆签订合作协议,开始了相关古典诗词的文艺评赏,这是她从事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的工作。我们对安意如的品论也就从这里开始。顺便插一句,安意如这个名字也很好听,是不是她是个铁杆的韩国迷,喜欢安在旭、安七炫而改了名字?胡乱猜想了呵,没一点道理,可她明明应书商之约写了本还不错的《要定你,言承旭》嘛。安意如整体在网上的知名度我觉得不是十分高,其实就是步非烟也不是特高的人气,因为这个圈里最红的也就是韩寒、郭敬明了,或者再加一个张悦然,其他人不管什么原因吧,都较为中性。我们对安意如的品论就从其古诗评赏“漫漫古典情”开始。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和最富才情的满族诗人纳兰性德等都被安意如用很诗意的注解和评赏重新诠释了一遍,那种似乎来自天堂的优美和典雅不是一两句话可以形容和概括的。『安意如:《思无邪》——这次我是真的决定离开』:《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桑葚是甜的,斑鸠吃多了容易迷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太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说明了女子年龄增长,容颜由盛到衰,更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复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多么精彩的评述,多么洗练的讲解!爱好中华典籍、稍有一点古典文学常识的人都会为这充满含蓄、思辨味道的评赏所倾倒,至少我是这样。就像上学期间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讲解就是不同的味道,有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有的寡淡无味形同嚼蜡,而有的却把当时一堂课的内容镌刻进了学生一辈子的记忆中。“漫漫古典情”,像一道温暖的河流漫过了记忆中我们最深的怀恋,如一树飘飞的黄叶漫过了童年里我们最真的容颜,似一个悠长的梦幻漫过了午睡时我们最甜的回忆,犹一段春天的歌谣漫过了岁月中我们最亲的思念。“漫漫古典情”,漫漫、漫漫,复漫漫。安意如,漫漫古典情,漫漫女人心。正是因为这些古典的像一段段美丽传说的评述,促使我迫不及待地上网找寻安意如的照片,一搜,嘿,长得还真漂亮,不愧是具有极深古典文学修养的女孩,脸上洋溢着、身上散发着的气息和味道就是不一样,一袭红衣,披肩长发,白净脸蛋,笑靥如花。从何时开始关注这个古典美女了已然忘记,那时候就极为愿意搜集一些她的情况。后来的安意如好像道路一直不是很顺,《惜春记》我在榆次一带也没有买上,只是在网上好像看过几节,这本书也像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道少》一样,争议颇大,倒不是因为抄袭,而是和人物母本《红楼梦》出入太大,人物关系令人“匪夷所思”而让一般人接受不了。中国老百姓就是这样,思维一旦定势就不太能接受另外的事物,比如如果现在有人写一本“尊曹抑刘”的《新三国》,肯定会被人唾弃甚至焚烧,尽管“老三国”也和“新三国”一样都不是汉末三分时的真实记录,都是艺术的虚构。

  其实我一直不想说的一件事,在这里不能不提起了。这也还是安意如的《漫漫古典情》引起的风波。网上后来一直有人在指责安意如,说她抄袭了不少别人的原创作品,并且还有诸如具体文字、截图对比的“确凿”的证据。刚开始我不太相信,但后来看到听到安意如在不同的场合含糊其辞的道歉之后,也就慢慢信了。诚然,文学、文艺、文化甚至文明都是全人类应该共享的,但是以别人的东西来赚钱就不好了。这也是一种剽窃行为了,和郭敬明一样,影响很不好。“文抄公”的帽子是谁也不愿意戴的,作为80后我们是不是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更年轻的90后们做出一点表率呢?我常常觉得,别人的东西再好,那也毕竟是人家的,尤其是文艺作品,对自己的创作要没信心也就不应该一直苦撑,人要活得随性一点。不是离开这条道路我们就要活活饿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