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寒星80后杂文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寒星80后杂文选-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赖宁永恒了,绿色的青春永恒了!

  迎春花张开俏俏的笑脸,我会想到青春;河岸上传来阵阵的蛙鼓,我也会想到青春;穿着绅士装的小燕子开始叽叽喳喳地飞叫,我还会想到青春。萌动和盛开也就是春天和夏天至少是属于这个绿色的青春的。但是我们就像无法逃避秋雨的凄冷和悲凉一样,有时候也必须面对失落的、贫穷的、甚至残破的青春。贵州一个小煤窑里,一个不满十三岁的小矿工每天要背一百多斤的煤粒走十几公里的路送到镇上,而他每天的薪酬竟然只是人民币一元!当我们看到他早被煤筐压得变形的腰身,早被现实磨得无光的眼神,早被生活打得瘀肿的脸庞时,谁还会想到绿色的灿烂的美好的充满情趣的青春?但不满十三岁难道就不是青春了?生活是现实的也是冰冷残酷的,青春的含义和内容这时变得凄凉悲哀了。现实生活中,还有学龄期的女孩穿着破烂的麻布片,趿拉着两只不一样的拖鞋牵着牛走在大街上,而她前面不远处却是两个背着书包上学的衣着光鲜并肩同行的同龄少年。试想,在她的心里,眼前的现实将给她怎样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印象!人都是有尊严的,穷人的尊严更强烈。同样的年龄,同样的梦想,同样的青春,却有如此不同的境况和差距!于是我坚信,在小矿工和小女孩的背后,命运之神一定在掩面抽泣。他们在通过努力突破贫穷之后,生活会扎实的建立起来,青春也会因苦难的洗礼而更加充实和闪亮!

  时光在流逝,年龄在增长,幼嫩的竹笋也即将长成青翠的竹竿。这说明,踏入青春期多少年后,我们长大了,我们成熟了。我们在不停地奔波,应聘找工作,流浪打工,用辛勤的劳动和绿色的青春廉价地换取几个铜板从而维持一种尽可能体面的生活。新世纪里,我们都是二十大几的人了,有的靠能力或时运坐上了成功的快车,有的靠父母或是个人生了孩子组建了家庭,也有的依然像我一样热情不减地四处碰壁,遭人白眼,为了温饱问题而不得要领地瞎折腾。无论生活得有滋有味还是无依无靠,青春都要迈着大步扭头和我们说再见了。想到这些,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我曾经努力过,我曾经爱过、恨过,我曾经生活过,我曾经年轻过,但现在我却怎样用力也抓不住青春的衣襟了,在泪眼婆娑中,在嘶声嚎啕中,任由美好的青春一点点、一寸寸离开我们而飘然远去。也许哭累了,明天醒来也就释然了: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就是一场经历,就是一段或苦或甜或悲或喜的终会袅袅而去的淡淡记忆。对青春最好的回报,让青春在心里延续的唯一途径就是:努力工作,开心生活,像刘德华张学友那样开拓自己人生的更高境界。青春不老,青春永恒,万岁啊,我美好的青春年华!。 最好的txt下载网

是非成败80后
是非成败80后

  我们知道,80后这个概念的提出只是近几年的事,它的出现要比韩寒出道晚些。但这个明显意义的时间概念却似乎比任何一个名词的发展和普及都要快,而生于1982年的上海青年韩寒则明显成为了这个群体的代表人物,或说是标签。我认为这其中带有很大的必然性,当然偶然性也要占有一定比例。

  据一项不知确切与否的数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有1980年年初到1989年年底出生的年轻人一亿多人,也就是说从属猴到属蛇这十年时间来到世间的少男少女们都被编入了80后这个群体。结合这么多年中国的改革发展大势,可以窥见这个群体的成长成熟经历,以及他们和网络还有新生代、新人类概念的关系。即将进入八十年代即所谓80后的一两年,中国政治社会结束了建国后各个系统、各条战线极不正常甚至说病态、畸形的发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步入了正规。就在这春风初期、乍暖还寒的一两年,日后被称为80后的一些鲜活的生命开始陆续降生在南起曾母暗沙、北至漠河小镇、东始边陲海岛、西达帕米尔高原的广袤无垠的中国大地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深入,一批又一批的80后们先后来到世间。八十年代初期,人们的生产能力、生活方式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思想状态、思维方式都还没有彻底改变,因为并不是国家小额贷款、鼓励下海经商什么的就可以在瞬间改变一切,但春风确实吹起来了,尽管还带有些肃杀之气。一批批的80后们开始在照相馆里被父母抱着让胶片留下最初记忆,照片角上往往还会写下某某几岁的字样。这已经是很时髦的了,因为七十年代末照片上还是“永远忠于毛主席”那句话,以及每人古板得有些僵硬的表情和胸前的毛主席像章还有用手举在胸前的毛主席语录。我们不由得感叹:80后之前的中国人民真的是太政治化了。衣服、装束甚至女人的辫子、人们的表情都是那样出奇的一致。正是从80们开始,这种情形才开始淡出历史舞台。80后们,一个个穿着土黄色或深蓝色的开裆裤,骑着三轮童车,或者三五成群跳着皮筋,甚至干脆到河滩野地里去放火,到冻得结实的冰面上去滑冰。80后,不像现在的儿童们有很多电子玩具,伙伴间丢来丢去的沙包成为记忆中永恒的美好,似乎那个时代打鸟的弹弓现在也很少见有人玩了。这些都是80后们贫乏却温馨的童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经济发展的加快,不同年份出生的80后都有一些不同的童年经历,比如,89年的跟屁虫们和80年的领头羊们相比,就有明显的不同。毕竟,十年这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在我看来,87年之后的的80后们倒是十分接近于90后的小弟小妹们,如爱跳街舞、爱标榜非主流、聊QQ爱用火星文等。就这样,年轻人们在相似的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一天天长大,一步步向着广阔的人生美好的未来铿锵走来,而在他们都即将成人之时突然被人无意中界定为一个以时代命名的概念:80后。从此,这个概念,以及这个概念中包括的成员们,开始了在网络上被爆炒的经历。

  首当其冲的当属韩寒。百度百科中“80后”词条说的很清楚,“80后原先指的就是以韩寒为代表的写手们”,“这些青春写手、校园作家们有的甚至连文学是什么都不知道,但都坐在电脑前尽心的写作。”韩寒以叛逆不羁著称,又因出道较早,理所当然的引领着这些同样叛逆同样不受约束的同龄人们。记得七年前在廊坊、张家口时候,正是韩寒的《三重门》火爆发行之时,而那时候还没有80后这个概念,后续骨干张悦然、郭敬明等也还没有成名,那时候的韩寒正单枪匹马行走江湖,没有团队和声势上的支援,就一个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深刻的把印象留给了广大读者,又在80后概念提出之后成为这个群体的执牛耳者。在网络上搜寻,我们看到百科词条“80后”被重新编辑了很多次,它的更新率特别高,而每次修改后,这个概念的一些相关概念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变动。这说明在广大网民尤其是广大关心关注80后的网民的意识中,80后这个概念不尽相同。在一段时间里,姚明、刘翔等体育运动员,茅侃侃、戴志康等IT精英,甚至杨惠妍这个年轻首富,都赫然进入了这个词条。但值得说明的是,以韩寒为代表的80后作家们依然是这个概念的主体。从某种意义和程度上讲,80后作家即是指80后,80后也即是指80后作家。这样一来,会有人在语法结构上认定这是一个病句,但这确实是个事实。大家想想,生活中还有很多名人明星,如超级女声里李宇春、周笔畅、张含韵等,或者再加一个生于1980年属相为猴的谢霆锋,这些人从理论意义上讲都属于80后这个群体,但在论及这些偶像明星时谁会在其姓名前加注一个80后字样?反倒是韩寒、张悦然、郭敬明等,以及去年迅速窜红的川妹子郑小琼,人们在提及这些人时会自然成习惯的称呼为80后作家、80后诗人或干脆就叫80后。所以几乎可以这样讲,80后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学概念,尽管理论意义上它还应该包括那些不从事写作却出生在这个年代的年轻人。我记得在以前的《现代汉语词典》上把生于七十年代的年轻人叫做新人类,八十年代的叫做新新人类,而九十年代的小孩子们近几年已经是网络文化的生力军,非主流的标榜者,火星文的专利人,街舞秀的好演员,征途、魔兽的铁杆会员、超级玩家,又该叫做什么人类呢?幸好,在80后的基础上再加十年,90后,个性鲜明,特征突出,免得绕口再叫“三新人类”,怎一个爽字了得?

  提到80后,脑海中紧随其后的一个词汇就是网络。记得上世纪末韩寒参加首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以及此前因他而起的教育体制弊端话题狼烟四起时,网络还不算发达,远不如现在这样普及。至少在山西这个内陆地区是这样,那时候中学生消遣的地方只有播放VCD的录像厅。上海那样的沿海城市当时网络发展情形不得而知,但也能猜到肯定不是很火。所以我不知道韩寒的处女座兼成名作再兼代表作《三重门》初稿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档,但随着电脑和网络短时间内的迅速普及,我们,尤其是年轻人们,80后们,就尽可能的扔掉钢笔稿纸了,笔耕的沙沙声很快被指耕的啪啪声所取代,然后这种击键声便蔓延到大江南北、海防边陲。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也就是不到十年的事,而韩寒、张悦然、郭敬明们这些当时十七八岁的小青年恰好赶上了这个时机,扔下机枪换大炮,放下笔杆换电脑,写作方式被迅速武装,作品的刊登、发表速度也跟孙悟空翻筋斗云一样快了。弹指一挥间,一个人的文章辞赋和其中代表的作者的能力、才气就被网络共享到连接的世界任何地方的电脑终端上,让任何地方的网民在屏幕前可以品读赏析,继而记得这些文字的作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