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卷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羊皮卷全书-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终于开始为成功奋斗,它跑了一圈又一圈,终于脱颖而出,生平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取得领先,赢得了900美元,然后轰然倒地死去。
  除非我们傻得不能再傻,以为公众眼中的成功是真正的目标,否则,我们一般不会满足。麻烦在于,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分辨庸俗的成功和真正的成功。我们经常追寻的目标是获得别人的承认,到头来却痛苦地发现这些成功和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根本没有什么关系。我们不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却为着毫无意义的成功付出惨痛的代价。托尔斯泰留给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寓言,也是对20世纪的一个讽喻。俄国的农夫帕克霍姆确信只要自己的土地和地主老爷们一样多,他就一定能成功。这一刻终于到来了:从一个遥远的地方出发,只要他一直跑,从日出跑到日落,那么所有他跑过的土地圈起来就都是他的了。帕克霍姆于是放弃了一切,历经各种艰难险阻来到遥远的地方,开始实现多年的梦想。出发点已经选好了,帕克霍姆冲了出去,像冲出枪膛的子弹,清晰地划过黎明。他跑过清晨的晨曦,看上去步伐坚定不移。他又跑进午时的强光和灼人的热浪里,丝毫没停下飞奔的脚步。吃点东西,休息一下,帕克霍姆仍是继续奔跑,奔跑……夕阳西下,他已是摇摇晃晃,大汗淋漓。终于跑完了一大圈!胜利了!成功了!梦想成真了!就在他最后一步刚刚踏上终点时,帕克霍姆猝然倒地,离开人世!现在他所需要的所有土地只有六尺黄土了。

第六课 如何迎接成功征程的挑战

  成功意味着跳出桎梏,敲着心中奔放的鼓点前进。
  “与真正清醒的自我相比,生活中的我们只能算半梦半醒。我们的火焰熄灭了,我们的蓝图暗淡了,我们的智力和体力只开发了很小很小一部分。”——这些冷峻的话语出自威廉·詹姆斯之口。他是心理学家,又是哲学家。尽管这些话已经讲了有五十多年了,但今天依然鞭策着我们。一石激起千层浪,尤其是对那些生活在平庸的死水中什么也不愿做的人们,这些话更激起了他们生命的浪花。
  我们生活的时代已把“平庸”、“普通”当成家常便饭,反倒是那些敢于冲破束缚,敢于接受赞美的勇士被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平庸”、“普通”的人拒绝看到世界的变化,“求全求稳”已成为他们的理想,完全丧失了求生存求发展的愿望。可是我们要想成长,就必须主动去承担风险,也必须主动去发掘我们身上那90%从未开发的潜力。要知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可不想就这么白白活一回。
  另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博士说过:“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是向后走求安稳,还是向前走求发展。如果发展的选择是每次都要做出的,那么恐惧也是要一次又一次去克服和战胜的。”向前还是向后?哪个会是你的选择?在看过下面的文章之后,你的回答应当是清楚、响亮的。美国最引人注目的作家和演说家肯思·德·柏林所写的《创造一个成功的环境》,是一本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书。从这本书的主人公身上,你会看到和自己痛苦经历相似的人……
  凯文醒来的时候,他……他,简直快要吓死了(请允许我用这样的字眼)。他想:肯定就是这儿了,我肯定已经死了,这肯定是天堂了。四周望望,一片空旷,一片洁白,有一些迷迷蒙蒙,有一些亦真亦幻。可是,可是这一切怎么看起来却像是在一个大车库里。“凯文……”身后响起一个声音。凯文吓了一跳,急忙回身,看见身后站着一个大高个,长着胡子,穿着白大褂,拿着文件夹。
  “你从哪里来?”凯文问。
  “我在这工作。”男人回答说。
  “可刚才你还不在这儿呢!”
  “我们运动的速度不一样。”这人说。
  “我在哪儿?我死了?这是天堂?”凯文问。
  “不、不,”这人说:“你没死,这也不是天堂,这只不过是个检修中转站。您在这是接受保修服务,就我们设计的一份新的调查问卷回答一些问题。”
  “调查问卷?”凯文问。
  “是的,是项新政策。就像新车下线后,汽车生产商得一直密切关注顾客的满意程度一样,我们也得对你负责。上帝说我们最好还是检修一下不合格的,否则就真该受罚了。”
  “你们是……你们是?”凯文问。
  “不,我不是上帝,我只是一个工程师,我的工作是问你一些棘手的问题。”
  凯文又望了望四周。“我什么时候能回去?”他问。
  “只要你回答完问题。”
  “怎么回答都行?”凯文问。
  “不,你必须答对了才行。”这么一说,凯文的神经一下子又紧张起来。“你看,这是项新规定,我们不会让没有好好使用的东西白白浪费了空间。
  “你、你是说,”凯文结结巴巴地说,“要……是我回答不上来你的问题,我就……就……会死?”凯文甚至都说不出最后那个字了。
  “是的,”工程师说,“那你的保修期就作废了,就会被永久性召回。凯文,现在准备好回答问题了吗?”
  “我想是吧。”凯文紧张地回答。
  “很好,来,坐下,咱们开始吧。”
  你真的相信来世上走一遭就是为失败而来的吗?
  工程师仔细看了一眼文件夹,“凯文,说说看,你去人间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嗯,我,我……你……你看,”凯文又结巴了,“我只想好好工作,谁也不想伤害;我想跟每个人友好相处,也不想招惹麻烦。”“凯文,那你究竟有什么本领、天赋?”
  “嗯,有什么天赋?……我没什么天赋,没什么本事……就是比较细心,基本上是处事沉稳。”
  “不,不对、不对!”工程师喊起来,“你答错了!难道你不记得金币的故事了吗?”
  “记得,”凯文说,“上帝给3个人数目不同的金币,第一个人给了5枚,第二个人给了3枚,第三个人给了1枚。”
  “没错,”工程师说:“过了几年,上帝来检查他们3个人。第一个人用5枚金币经商,金币翻了好几倍,上帝很高兴。第二个人用3枚金币种地,通过辛勤劳动把金币翻了上帝问到第三个人,那人把金币埋在地下,美其名曰珍藏上帝的恩赐。这时上帝非常生气,严厉批评说:‘你这个恶毒、懒惰的仆人!居然不好好运用我赐予你的礼物!’凯文这故事的寓意你明白了吗?”
  “我想是的,我想是的。”凯文回答到。
  “真拿你没办法,凯文,我真拿你没办法。”
   富裕,难道错了吗?
  几千年来,这种说法一直经久不衰:贫穷可以带来纯洁,可以证明纯洁。这种说法也许没错,不过我们不敢苟同一直贫穷下去意味着是获得拯救的惟一途径。人们认为富裕是有罪的说法与其说是基于社会原因,不如说是基于精神原因。这是许多不愿意去赚更多钱的人勉强给自己找的借口。我们都有不同的生活水平,难道富裕有错吗?当然不是,获得财富没错,就像不要不义之财一样,都没错。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金钱,以及如何获得金钱。
  从一定意义上说,金钱衡量着我们为别人提供服务的能力。这样看,积累金钱是高尚的。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我们用金钱为所爱的人服务,使他们衣食无忧,生活舒适;那么我们慷慨解囊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感动、无比高尚呢!
  到达天堂是否一定要经历地狱呢?每个周日,在哈莱姆中心古老华丽的剧院里,他都会坐在大红天鹅绒的宝座上,宝座就设在金色的舞台上。他气宇轩昂地面对忠实的听众,人们心里便充满希望——他就是“令人尊敬的伊可”。众多追随者对他景仰爱慕,因为他的演说激励人心,他的观点历久弥新,让人们深有同感。那些真正贫困的人比我们这些人都更清楚,“令人尊敬的伊可”三番五次强调的名言有其无比的魅力和真谛:“你不必经历地狱的煎熬才能到达天堂。”
  可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大多数人仍然相信,要想获得永恒的幸福必须至少经历一次不幸。他们认为,我们必须受苦受难才能实现梦想。唉,接受这样的人生哲学简直是让人左右为难。一方面,我们来到世上,拥有成功所需要的一切本领和技能;另一方面,这种要受苦的心理会导致我们无法充分施展和利用自己的天赋。
  如果我们在人世走一遭想要证明什么的话,那一定是接受挑战,运用我们所拥有的才智和天赋去搏击。我们的目的是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更加成功,而不是让身心备受煎熬,在不幸中苦苦挣扎。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存在看成是永恒幸福上演之前的一次彩排。
  成功的许可一位老修士说:“请求主的宽恕总比请求主的许可要好。”平庸,不论何时何地都不需要任何人允许;然而,优秀却常常要期待别人的允许和同意。这一现象好像在我们的信仰中有很深的根源,没有获得别人的认可,我们就多多少少不配成功的青睐。
  儿时的我们就形成了一种依赖、顺从和妥协的心理。教育工作者称之为“社会化”的进程。那时候,小孩子要学规矩。例如,站有站相,排成直线,不许说话,不许乱动,只有按字母顺序叫到自己名字时才可以说话。由此及彼,所有规矩都必须无一例外的遵守。这些一直铭刻在我们脑海中。
  然而要想成功的话,我们就必须挣脱枷锁,跳出樊篱,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和着我们心中的声声战鼓,冲向成功。有的人总是等着有什么外在的力量打破束缚我们的枷锁,好让我们追逐成功,然而,这无异于守株待兔。
  我们拥有获得成功的所有条件,但是我们还是觉得自己不配、不行。看到别人的成功,我们自然而然就认为人家天生比自己强。其实谁也不比谁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