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面面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式家庭面面观-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兴趣班。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儿童期的合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即使锦衣玉食、玩具丰富,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快乐无忧的,但孩子也会有孩子的小小烦恼。父母应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肯定、鼓励他表达情绪,帮助他调整情绪。

    家庭价值观念对家庭消费的微妙影响使三口之家(即仅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家庭)的家庭消费模式呈现出三角决策结构。而即便是在传统的三代同堂的家庭,随着老年人在家庭决策中地位的弱化,家庭消费决策模式也具有同样的特征。

    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但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由于过分提高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常常会影响到夫妻关系,甚至导致夫妻感情淡漠。一般家庭的情况是,刚有孩子时,都觉得孩子是弱小的,需要关心与呵护,于是在孩子身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日子久了,便忽视了对爱人的关心,夫妻感情变得淡而无味。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都不自觉地在家庭中充当起贤妻良母或慈爱父亲的角色,却淡化了爱人的角色。一位中年妇女的经历就颇有代表性:从有孩子起,她就围着孩子转,孩子给家庭带来了不少的乐趣,她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孩子身上,沉浸在做好母亲的奉献中,忘却了丈夫也需要爱的关怀。孩子一天天长大,有了他自己的天地,后来又上了大学离开了家。在突然降临的寂寞中,她才想起丈夫,可丈夫已经另有所爱了,如果在家庭中不能获得满足,自然难免节外生枝。

    参考文献《父母之道》



………【第六节 影响社会变化的家庭变化】………

    影响社会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九大方面: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环境因素、人的因素、社会因素、科技因素、全球化、社会规划。人的因素就包括人的行为、素质心理和变化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家庭也在不断发展。在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在发展变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市场配置劳动力的结果,越来越多的劳动年龄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贫困地区迁移到富裕地区,传统的大家庭解体,家庭结构趋向核心化,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传统的家庭赡养功能弱化。老年空巢家庭增多,家庭养老资源减少,由于子女、孙子女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同时老龄化日趋严重,家庭中出现几代人同老的状况,使后代难以承负照顾老人的重任,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状况下,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问题日益突出。去2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迁,对中国的家庭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目前家庭结构和形式正在发生迅速变化:传统的大家庭向多元化、个性化家庭的迅速转变,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家庭、家族对社会人口方面的种种影响,包括就业、婚姻、生育及死亡率等等。

    以把婚姻家庭变动与社会变革联系起来,是因为人属于一种社会的人,社会的人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组织方式;同时人是一种经济的人,她要借助于一定的经济组织来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或通过某种经济组织获取生活资料。社会、经济组织方式的变化,将对人的生存方式带来直接的影响。首先受到影响的是人的婚姻家庭行为。21世纪中国婚姻呈现多元化趋势,家庭形式更为丰富。目前,在农村贫困家庭仍然为数不少;在城市,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们就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贫困家庭出现增多趋势,家庭结构也出现变化:单亲家庭、无子女家庭、非婚家庭等形式渐趋增多。

    去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迁,对中国的家庭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家庭结构和形式出现很多变化,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迅速转变,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的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步入了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不仅改变着社会,同时也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由于现代化是一种整体的社会变迁,它所引发的变革也是多方面的。中国的现代化尽管起步较晚,但感受到的却是全球范围内现代化浪潮的冲击。

    传统的尊卑等级制度已不复存在,*不可能继续维持传统的以长幼尊卑为基础的尊严地位。不仅如此,在今天的社会中,实际上两代人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可能要老老实实地向我们的子女和学生学习。

    社会学家唐灿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使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给中国的婚姻和家庭结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家庭结构呈现出以核心化家庭为主,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的趋势。中国的家庭模式呈现多样化,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婚姻功能正逐渐在被削弱。这说明除核心家庭外,其他非核心化的小家庭式样,如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正在构成中国城乡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

    在大城市,由政策导致的强制性节育在很大程度上已转变为由观念导致的自愿节育,甚至不育。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婚姻在人们心中的的地位弱化,未婚同居现象迅速发展,并被社会默许,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满足,婚姻不是感情的唯一出路,让婚姻不再神圣。生育观的改变挑战了婚姻所特有的双系抚育功能,离婚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婚姻已非感情唯一出路。因此,中国的婚姻质量下降,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还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对待下一代的态度和养育方式,这种育儿文化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道路,而且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尊老与爱幼是两大源远而流长的民族传统。中国人重视儿童的程度大概是世界上罕见的,一旦有了儿女,父母就会处处先想到孩子,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尽可能过上好日子,其惜子之情就是到今天仍不减弱。但是,中国人绝不是为了爱孩子而爱孩子,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他们爱愈深,教愈严。这是因为孩子最终不是属于他们自己所有,做父母的从生一直到养,之所以尽心尽责,固然看重的首先是子嗣后继,支撑门庭,但归根结底都是在为社会尽义务。为了使孩子长大以后也能像他们一样合格地尽到做人的责任,就必须从小对他们严加管束。所以,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箴言,就有了“孟母三迁”的美谈。

    出于重教,因而就尊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之所存,道之所存”,所以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就不同一般。“天地君亲师”,教师被放在一个极高的地位,赋予他“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功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绝对是不对称的。“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这样一种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社会完全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去管束儿童,而少有两代人之间的平等对待、相互沟通、相互交流。放纵和抑制在这里获得了某种统一,对儿童的宠爱必须服从于训练和教育的要求。尽管社会在发生变化,但这种独特的育儿文化却在一代代中国人中延续,经过长期的因袭过程*为历史的积淀物而沉入到人们的深层意识当中去,并通过潜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习俗式的潜意识不是个人的,而是民族的,因而也是根深蒂固的,表现出来就是民族特征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对于今天的许多中国人来说,望子成龙甚至比自身成龙更重要,他们并不深究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只是凭借着一种历史的惯性去行事,或者,他们只是把上一辈对待自己的方式不加思索地转移给下一代。他们可以含辛茹苦,让孩子有一个优越的处境,获得细致周到的照顾。但同时他们又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把孩子抛到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甚至泯灭美好的天性,违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逼着他们去上各种特长班,去?奥校去超负荷地学习,去死记硬背大量无用的知识。或者过分宠爱,或者过分苛求,似乎很矛盾,但在很多父母看来这样做却是顺理成章的,他们说:“这都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他们已经用慈严并重把矛盾的两个方面尽善尽美地统一起来了。

    这样一种育儿文化或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或阻碍中国教育的进步;或奔腾起伏,或缓缓流淌。但它从来未曾销声匿迹,而是活跃在人们思想的深处,支配着中国教育发展的走向,它更渗透了教育的各个层次,逐步地制度化,形成了今天的以能力为本位、以选拔为基本特征、以应试为主要内容的精英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发展,泯灭人的美好天性,抑制人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态度前后也要一致。此一时、彼一时,不能高兴时就无原则,一味宽容,不高兴时就无原则,一味宽容,不高兴时就一概禁止,斥责。不能说话不算数,前后矛盾,家长说错了。应当认错,甚至道歉,为孩子树立知错改的好榜样。家长的威信会更高,教育效果也就强了。

    这样一种育儿文化影响到学校中来,成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成了社会对个人进行鉴别和选拔的一个筛选器,每个人都被迫通过这样一个机制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以能力为本位的社会,在进行社会分工的时候,必须把才能与机会、努力与报偿统一起来,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筛选机制是一种体现现代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