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雨仙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鬼雨仙踪- 第1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堂集》卷七《迎chūn诗》:“逐队结连各变化,风樯阵马神飞扬。僰童年纪十四五,朱铅涂面锦祢裆。或弹箜篌弄筝笛,或披甲胄挥戟枪。或骑兕象佛子国,或斗珠贝波斯羌。壮者壁垒颇与牧,美者娇冶施兼嫱。旋风岂类天魔舞?当筵不是成都娼”。“木瓜金筑接六诏,一发万里西南疆。山青敢嗟瘴疠毒,雪消且喜梅花香。罗施之戏迎chūn曲,放衙观者如堵墙。他时采作黔俗记,芦笙夔鼓牂柯乡”'67'。董天工《台海见闻录》卷二:“番俗成婚后三rì,会亲宴饮,各妇艳妆赴集,以手相挽,面相对,举身摆荡,以足下轩轾应之,循环不断,为两匝圆井形,引声螅ハ啻鸷停瑩e头闭目,备极媚态。范巡方(咸)有絶句:妙相天魔学舞成,垂肩璎珞太憨生。分明即是西番曲,齐唱多罗作梵声”'68'。当然,这并不意味:兹二者就是“天魔舞”的延续。

    Initiating and Originating of Dance Tianmo

    Abstract: The dance, Shiliu Tianmo famous in Yuan Dynasty had been blamed because of being appreciated by Shundi who lost his power since long time。 Showing the materials concerned, this article will put forward that the dance adapted by the Borgiji’s emperor was performed not only in the palace but also in the areas of Zhedong, Zhexi and the northwest border area。 It was played on the occasion of banquets and temple fairs during Ming times and still could been seen among the Mongolian tribes the people of that believe in Lama even in Qing Dynasty。 The dance originated from the story about the Bodhissatava who declined the carnal lure by Tianmo。 It might represent two: one was the morality on which the Bodhissatava resisted temptation, and the other was the godliness with which Tianmo tempted the god。 There ware not only something of the ancient South Asia civilization, but also something from the Us Tsang branch Buddhism。 And the parability in the custom culture with the minority in Kuizhou and Taiwan would be result of ‘ going on the different ways and arrived in the same place’ happening in the separated districts。

    

    '1'běi jīng,中华书局标点本,一九七七年,页918、919、4583。

    '2'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任崇岳笺证本,一九九一年,页95。

    '3'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标点本,一九八二年,页161、162。

    '4'《四部丛刊续编》景印明刊本,页12上、下。

    '5'《四库全书》本,页19下、24下。

    '6'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天启汲古阁《诗词杂俎》本,页270上、下、272上。

    '7'台北,文海出版社《明人文集丛刊第一期》影印万历刊本,页111、113、120。

    '8'《四库全书》本,页11上。

    '9'《四库全书》本,页10下、11上。

    '10'《四库全书》本,页1下、2上、下。

    '11'《四库全书》本,页70上。

    '12'《四部丛刊三编》景印双鉴楼抄本,页34下、35上。

    '13'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万历《宝颜堂秘籍》本,页317上。

    '14'běi jīng,中华书局《元诗选初集》标点本,一九九四年,页2032。

    '15'《四库全书》本,页18上、下。

    '16'《四库全书》本,页33下、34上。

    '17'《四部丛刊初编》景印成化刊本,页2上。

    '18'《四部丛刊三编》景印成化刊本,页2上。

    '19'《四库全书》本,页4上。

    '20'《四库全书》本,10上。

    '21'《四库全书》本,页12上、下。

    '22'页19上、下。

    '23'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影印傅增湘校刊清抄本,页187下。

    '24'《四库全书》本,页1上、下。

    '25'《四库全书》本,页3上、下。

    '26'《四部丛刊初编》景印明初刊本,页9下、10上。

    '27'《四库全书》本,页42上。

    '28'《四库全书》本,页16上、下、17上。

    '29'《四库全书》本,页4下、5上。

    '30'《四库全书》本,页14下。

    '31'《四库全书》本,页43下。

    '32'《四部丛刊初编》景印万历刊本,页22下、23上。

    '33'《四库全书》本,页20上、下。

    '34'《四库全书》本,页5上、24下、25上。

    '35'《四库全书》本,页6上。

    '36'页1下、23下。

    '37'《四部丛刊初编》景印明刊本,页13下、14上。

    '38'běi jīng,中华书局标点本,一九七五年,页867。

    '39'běi jīng,中华书局断句本,一九八一年,页2868。

    '40'《四库全书》本,页12上。

    '41'běi jīng,中华书局标点本,一九七四年,页2384、2385。

    '42'běi jīng,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一九五八年,页9、10。

    '43'běi jīng,中华书局《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季羡林等校注本,一九八五年,页593、594。

    '44'《四库全书》本,页12上、下。

    '45'《四库全书》本,页5下。

    '46'《四库全书》本,页5下。

    '47'běi jīng,中华书局谢方点校本,一九八六年,页270。

    '48'《四库全书》本,页37下、38上。

    '49'《四库全书》吴兆宜笺注本,页56下、57上。

    '50'《四库全书》本,页2下。

    '51'běi jīng,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断句本,一九八三年,页65。

    '52'běi jīng,中华书局重印《万有文库十通》本,一九八七年,页3869上。

    '53'běi jīng,中华书局断句本,一九六○年,页3439至3446。

    '54'《四库全书》本,页27下。

    '55'běi jīng,zhōng yāng民族大学出版社刊本,一九九八年,页168、169。

    '56'载《徐州大学学报》二○○二年第三期,页73、74。

    '57'《四库全书》本,页16下。

    '58'《四库全书》本,页14下。

    '59'《四库全书》本,页2下。

    '60'台北,故宫博物院景印元刊本,一九七六年,页34下。

    '61'《四库全书》本,页12下。

    '62'běi jīng,语文出版社《二苏全书》本,二○○一年,页8—499、500。

    '63'《四库全书》本,页2下。

    '*'《四部丛刊初编》景印rì本翻宋刊本,页13下。

    '65'《四库全书》本,页13上。

    '66'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标点本,一九八一年,页21。

    '67'《四库全书》本,页4下、5上、下。

    '68'台北,大通书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七辑》标点本,页36。

    作者提供,原刊《蒙古史研究》第8辑,2005年

    ;



………【13、郑玄】………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人。东汉儒家学者,中国著名经学家之一。郑玄先学今文经学,后习古文经学,网罗众家,通融为一,成了汉代最大的“通儒”,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其经学成就及由其学术而形成的学派,后世称之为“郑学”、“通学”,或“综合学派”。

    郑玄年轻时,赴京城洛阳太学受业,师事京兆(今西安西北)人第五元先人第五元先(第五是姓),“始通《京氏易》、《公羊chūn秋》、《三统历》《九章算术》。”无接受了官学,即今文经学,同时,他对刘歆的《三统历》以及自古流传的《九章算术》,也颇有研究。后回到东郡(今河南濮阳西南),随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chūn秋》、《韩诗》、《古文尚书》等。这时,他既学今文经,更以浓厚的兴趣学古文经。约三十七岁时,“以山东无足问者”,就西入关中,通过马融的学生卢植介绍,师事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马融。据说,马融平素骄贵,郑玄在其门下,“三年不得见”,只能听高业弟子传授。但是,郑玄“rì夜寻诵,未尝怠倦”,将马融的学问都学到家了。一次马融召集高业弟子“考论图纬”,涉及到某些天文历算问题,“闻(郑)玄善算”,就召他到楼堂上一起讨论,郑玄就几个问题提出了质疑,亲聆老师的解释,“问毕辞归。”这时,郑玄已过不惑之年。马融喟然对门人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其实,郑玄意识到自己的学问,已超过马融了,便辞归家乡。

    返回山东,家境依旧贫寒,客耕东莱(今山东黄县东南),学徒相随达数百人。由于“党锢”事件的牵连,便隐修经业,杜门不出,长达十四年。其间发生了经学史上又一次今古文学的争论。今文学家何休,好《公羊》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 梁废疾》等。对此,“(郑)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郑玄的深入论述,令人佩服,何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cāo吾矛,以伐我乎!”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类似的论争了。史称:“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环及(郑)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所谓“义据通深”,说明了郑玄是从“通学”的立场上对《chūn秋》三传作综合研究,才最终解决了问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