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之风流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官场之风流人生- 第3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移植到整理出来的林地之中,彼此之间交叉有序的进行,有条不絮;三就是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保证失地农户就业的生活水平也能随经济发展得到提高……”

    “建设经费也完全由镇财政出?”赵秋华推动十强镇评价,本身对乡镇经济也有一定的研究。他知道梅溪镇财政相对宽裕一些,但再宽裕,要做的事情那么多,五年时间里挤出一万六千亩地的林木绿化费,也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镇上挤出一部分,也跟企业要一部分钱,”沈淮笑道,指着山崎信夫,跟赵秋华说道,“跟富士制铁谈判时,我们坚持按照项目占地30%的比例,强讨了120亩的林地绿化费用。好在富士制铁方面对此表示谅解,这里,我也要代表梅溪镇,对富士制铁方面表示感谢……”

    签过约,山崎信夫将代表富士制铁出任日方总经理,同时担任公司董事会副董事长,负责领导日方管理及技术团队。

    中方双方的管理团队组成,是谈判过程中就明确约定的重要条款。整个运营团队能否维持稳定,都将决定整个项目能否正常进行建设跟运营。

    不可能出现“中方撤换总经理、日方对此毫无感觉”的情况,故而谭启平为了保证协议正式签约,项目正常的进入建设期,都不敢轻易把早就约定好的中方总经理人选周明撤换掉。

    泼茶事件,叫山崎信夫对沈淮的感观很差,但又不得不承认沈淮治理地方及管理企业的能力极为出色,超乎他的想象。

    日资企业在中国其他地方投入,就压根儿没有听说还要缴纳绿化费的,但沈淮坚持要从合资企业里敲诈一百万的绿化费,山崎信夫异乎寻常的觉得这是一件靠谱的事。

    山崎信夫到中国加起来时间不长,前后不到四个月,但走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梅溪镇。

    梅溪镇是很破落,同时建设又很迅速,但说到叫山崎信夫最欣赏的一点,就是梅溪镇在绿化方面的投入,有着他在中国其他地区绝看不到的坚决——这点也非常赢得他方其他代表赞赏的地方。

    日本也重自然之道,经济发展之后,对环境保护极为重视。而对于整个投入要超过六亿人民币的项目来看,日方代表也不会在乎为地方多支付一两百万的绿化费用,而更在乎地方政府跟官员是不是靠谱。

    即使山崎信夫对沈淮个人很不满,但对梅溪镇有决心在五年内造一万六千万林地的计划——特别这个计划里,还包含很多有益地方的用心——还是相当认可。

    投资建厂,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同。

    所谓天时,与中日外交关系以及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经济优惠开发政策相关,要有利于合资。

    所谓地形,就是合资厂的布局要尽可能的合理,要符合先进钢铁产业的布局思维;此外,交通运输、原材料供应、电力、供水等工业配套能力要能跟得上,并且为之付出的成本要合理。

    所谓人和,中方管理团队能否稳定,中方能否提供足够的廉价技术工人,合资厂所处的地方官员是不是有诚信,对地方治安的治理是否有效,能否为合资厂提供高效的行政服务等等,都是不可忽视的要素。

    这些综合因素反复权衡、比对,富士制铁才最终决定将合资厂建成梅溪镇。

    山崎信夫要在己方的团队成员面前表现出大度的领导风范,跟赵秋华交谈,也是颇为客观的,把梅溪镇这些有利促成合资谈判的要素,夸奖了一遍。

    赵秋华微微点头,他最初是打算推动富士制铁跟省钢集团合资的,但合资的主动权在富士制铁手里,富士铁制奔东华而来,他也只能顺势而为,无法强求。这时候听日方代表推心置腹的说,也确定认识到梅溪镇有着省钢集团无比相比的合资条件。

    不过赵秋华也是知道国情,梅溪镇知道敲诈合资厂一百万,在中国绝不止能植一百二十亩林地,但看得出山崎信夫也根本不存乎一百万之得失,而是真的颇为赞赏梅溪镇的一些做法,跟陈宝齐、谭启平笑道:“梅溪镇的宝贵经验,市里要好好的总结,省里也要大力推广……”
正文 第三百四十五章 尚溪园
    (感谢then兄弟的热情捧场)

    国内饮食文化形成诸多派系,淮海省夹于鲁扬之间,又是水陆交会的地方,形成陈杂交融的口味,谈不上有特别出众之处。

    不过,清末民初省内大富大贵之家,因家底雄厚,生活奢侈,也有对饮食极致讲究之人,孙家便是其中之一。

    清末孙家在东华就有“日烹鹿肉三斤,自晨煮至日影下门西”广传的事迹,民国时家世更盛,府中供养厨役十数人专门伺弄饮食,经过半个世纪琢磨,孙宅之中也形成一套颇为完善、食材名贵的私家菜系。

    孙家大宅里当年供一家老小几十口人用餐的大厅就叫尚溪园,这也是尚溪园名号的由来。

    解放前夕,孙家慌乱避居海外,自然不会有心思把家厨也带去,也任他们各自散去。

    尚溪园要办成东华高端餐饮的典范,菜式自然是重中之重。要高端,又要有别于湖西书院及南园的菜式,避免不必要的竞争,要独竖一帜,自然不是一件简易的事情。

    最后,还是孙亚琳亲自帮助找到当年孙家留在东华的家厨,此时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彭于海,由彭于海推荐了他第三代传人彭玉亮到尚溪园来主厨,恢复早年孙家菜的精华传承。

    宴请省委副书记赵秋华、省委秘书长苏唯军一行人,要能获得赞誉,对尚溪园来说,是关系到能否一炮打响的紧要事。

    沈淮虽然要陈桐他不要紧张,但这边真正要操作,还紧张得手心捏汗。

    从蔡家桥社区返回来,沈淮跑到后面来看晚宴的准备情况,看到陈丹也站在厨房里打转,开玩笑的说道:“担心个毛头啊,做砸就做砸了吧,谁敢说今天的菜不好吃,我拿盘子扣他脸上去。”

    陈丹娇嗔的瞪了沈淮一眼,说道:“这边完全没有准备,而一些食材需要提前两到三天做准备,就算从南园借用也赶不上趟。真正的孙家菜,我们现在只能做两桌,其他六桌菜,只能换普通一些的菜式。刘主任以及潘石华跟谭书记请示去了,你觉得有没有问题……”

    “没问题,”沈淮说道,“省市主要领导以及富士制铁的代表,也就只能坐两桌,其他随同,就没有那么考究了,我去跟他们说去。”

    沈淮对衣食住行都不是很考究,但孙亚琳虽然谈不上多挑剔,但真正说到衣食住行的精细学问上来,百年世家传承的深厚底蕴就能叫绝大多数人站到她跟前都会觉得自卑。

    尚溪园主厨的手艺是由孙亚琳亲自考究过的,沈淮不觉得会有什么问题,让陈丹把菜单拉来给他看看,他看着一道道菜品,就觉得扎眼,心想一桌菜大概要把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都吃掉。

    反正也由不得沈淮心疼什么,拿着菜单跑回去找谭启平。

    就目前的情况也只能这样,看尚溪园准备得差不多,就通知开宴。

    赵秋华虽然也是食不厌精之人,但中午从南园出来,这一大圈走下来,也是饥肠辘辘,尚溪园的饮食确实又在水准之上,一席宴吃下来自然是让他赞不绝口。

    要安排赵秋华、苏唯军早些休息,要留足时间让他们跟地方官员勾兑,宴席八点钟不到就结束了,谭启平、吴海峰、高天河他们陪着赵、苏等人以及日方代表返回南园宾馆。

    沈淮无意跟赵秋华、苏唯军勾兑什么,站在尚溪园西侧的停车场,就跟他们告别。

    此番招待省领导到东华来参加签约仪式,虽然是市委出面主持,不过招待经费,包括一些赠送给赵秋华等官员及随行人员的签约仪式纪念金币的经办费用,都是从合资厂筹备组走。

    郭成峰拿着尚溪园的帐单过来找周明签字;周明看着帐单上的数字,一时有些恍惚。

    站在一旁的山崎信夫,见周明拿着帐单没有动作,以为是在等他,接过来就直接签过字再递回来。以往山崎信夫到东华来是客人,但从今往后,他作为合资厂日方总经理,要率领日方团队常驻东华,参与合资厂的筹备、建设以及以后的运营,也就要算是半个主人。

    对最早进入大陆的外资企业,港台及日资适应性最强,欧美企业则要差了很多。这主要还是在于港台、日资跟大陆在文化上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应付官僚主义及人情社会的那一套,日资企业不见得就比国内企业要差。

    合资厂总投资高达六亿,拿一千万出来疏通种种关节,招待赵秋华这么重要的人物,一顿酒宴花费十万八万,在山崎信夫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

    周明暗自感慨,也能明白何月莲为何要热衷做高端餐饮了,他娘的,钱多了真叫咬手。

    山崎信夫跟沈淮告别道:“以后在梅溪镇,还要多请关照。”

    沈淮笑了笑,说道:“山崎先生,客气了。”

    周明脸别扭的看了沈淮一眼,感觉不说一声就跟走不好,但又怕说了沈淮反而给他脸色看。好在沈淮扭头跟周知白说话去了,他就当作看不见,扭头就钻进车里。倒是合资厂,市钢厂派出来的副总罗立,走过来跟沈淮宣暄了两句,才坐车离开。

    也不是所有人都要跟着去南园凑热闹或小心伺候,这也便直接告辞离开。

    人陆续散去,一天忙碌消停下来。

    沈淮跟何清社、黄新良、刘卫国、褚宜良等人说了几句话,要他们先回去,他走回去找陈丹。

    “赵省长那边,你不用跟过去?”陈丹在弟弟陈桐的办公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