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欲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利欲门-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用罪恶写成的大善书——《利欲门》
文/西门柳上(《up势力》主编)

  承韦一瞧得起叫我为他的小说《利欲门》写书评,我想大不了就是反反复复折腾那五千汉字,秃笔饱蘸臭墨,熬上半宿,吸他数根烟,喝他几杯茶,草成一篇几百或上千字的“鸦语”,自然是不在话下。

  谁知读罢,竟是不能一下子浩浩荡荡地就使我心中的所思所感跃然纸上,我的理智和情感形成一个旋涡形成一个千千结,扰乱了我的精神世界,然而我可以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但我却无法于一片混沌中打捞起任何真实,因此我需要时间去理清我的思路,提炼出我的感悟。

  奇思何以穿云?文涛何以裂岸?

  说起这个,我不由自主地记起了王国维在论及李后主时,引尼采在其名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说的一句话,即:“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当时看了就深有感慨,现在把这句话移之到韦一的这本小说,我觉得并非是大而不当的。

  关于这本小说,韦一在以前的采访中有这样一段自白,他说它:“掺杂了我与我朋友太多的往事,在这里你将看到另一种边缘,另一种饥渴与另一种温情。市长、局长、企业精英、社会名流、风尘女、赌鬼,街头混混他们如迷一样地走入了我的生活,潜意识地影响了我的生活并改变了我的生活,我想我们不应该拒绝高尚但是有时对于堕落也无法抗拒,况且堕落的生活能让人沉沦。”在这本小说里,我们看到了罪恶,也看到了正义,更是看到了良心。正义与良心战胜了罪恶,但却没有真正的赢家,小说给了人一些启发一些感动一些教训,但却有太多的宿命意味。总得来说我觉得这是一本用罪恶写成的大善书。

  关于韦一的真实身份,一直就是个谜,但是可以肯定,韦一有过绅士而惨痛的经历,不过现在韦一已经从青春的废墟中走出来了,正如他所言:“(对于往事)我感到压抑,心里隐忍与潜伏的激情像一股暗流要冲出地面,它令我窒息令我疼痛,我迫切需要让它有个流畅的空间,于是我选择了写作,当写下后如释重负。”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段在边缘社会的断裂成长:残酷中的温情,无助中的背叛,沉沦中的深思,失落中的狂欢,以及爱情皆如百川入海汇集起来,在笔下升华,动人心魄地完成一个关于青春的想象。真切得足以打动所有年轻或曾经年轻的人。

  所以现在,当韦一能把这段边缘的生活作为精神的资源加以利用时,我深信这段可遇而不可求的边缘体验不是糟蹋了他,而是造就了他。他向着边缘的滑落使他获得其他少年不可能有的视野和体悟,正是这么一份沧桑,使韦一的文字不像早年的郭敬明那样的童稚,青春也不再沾满那恶心的虚伪的泪与笑,而有了某种对生活真实的承载,生长又怎么能不经历苦难?在这里,青春投下他的影子,我们也因此感到生活是真的。

  《利欲门》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刀刃上的舞蹈”。

  “刀刃上的舞蹈”,无疑是个美丽的词儿,就像海德格尔在评论荷尔德林时说的“钟上的降雪”一样。但是,“钟上的降雪”,这个意象更多的是:一个暮夜,大地沉静,万物休憩,所有的罪衍都被宽恕,戾气都化为了祥和,人类面向诗意而纯洁的回归,这是上帝发出的声音;“刀刃上的舞蹈”则不同,边缘青春的气息充沛,仿佛延续生时那一声的痛呼和啼叫,直面于现实,要为大地而做狮子吼,以求在不断的新生中找寻人生的精彩,它的主调是冒险与进取,对所有的不完善,所有的沉沦,作出自己无法承担的抗拒。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刀刃上的鲜血,流溢出也许就是雪地里灿烂的梅花,就像绝望的表层下一条温情脉脉的河流在涌动着。

  最后我想说:我喜欢电影,我总喜欢追问我看过的小说适合不适合改写出剧本并拍成电影。《猜火车》那样的小说都可以被改编,《利欲门》应该也可以吧,首先它还原了特定境遇下炫目的青春经验,并且叙述语言很有镜头感,一个个场景不是杂乱地重叠,而是跟随着时间有序的流动。《古惑仔》好吗?不错,但离80后有点远,在我感受了韦一给我的文字影像之后,我更渴望它带给我们视觉的影像!也许这会是一部80后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你说,能不精彩吗?

一部超出你想象的男人江湖——《利欲门》
文/洪错(原搜狐社区主管)

  早几年前,我也爱在网上写些文章,但常被斑竹无故删帖。正好我和搜狐有些生意上的投资合作,于是向他们要了个搜狐社区主管来当,我看谁还敢再删我的帖!当时搜狐百万点击率的小说并不多,我记得只有三部:《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重庆,孤男寡女》还有一部就是韦一这本《利欲门》的部分文字,那时的名字叫《刀刃上的舞蹈》。

  《刀刃上的舞蹈》字数不多,点击与回复却多得超乎寻常,特别是在写到叶子与阿辉因为韦一的无心伤害而同时死去那章。在网上引起热议,上百个跟帖要他忏悔,也有上百跟帖让逼他忏悔的人有种就报上地址来,他们要是不去找他麻烦就不配给韦一当读者。很显然支持说这些话的都是些江湖男儿,韦一写出了他们最深切的感受与最脆弱的挣扎,自然也得到了他们的追捧。他们平常不看书,看到这书的一部分后,相互传阅。他们对韦一说,兄弟,我们总算看到一本属于我们的小说。

  韦一在帖子回复那些要他忏悔的人说:我不会去忏悔,事情在发生后再去忏悔是于事无补的。其实有时候要阻止某种奇怪事件的发生并不是我们的力量所能及的,它仿佛是神的旨意,就如地震的发生,汽车的相撞。他对我说,我当然会有悔意,但是拒绝任何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逼我忏悔。随后,小说标题被我改成《利欲门》进行重点推荐,几天内此书点击率突破千万,这也是搜狐第一部点击率突破千万的小说,新浪、天涯、红袖等纷纷头条推荐,转载无数。网上突破两千多万。在很多网站都拿下月点击第一,搜狐刚开读书频道时,《利欲门》又霸占着总点击第一名三个月。期间大概接受了四家电视台,十多家报纸、杂志的专访,被媒体称为“80后混混”,“当前网络上最大的黑马”。

  本书涉及面广,阅历丰富,细微情感变化让人觉得真实,触动人心。我推荐这小说时用了两个副标题说这是一部“令你大开眼界的奇趣之旅”,事实上确实如此。如果把这本书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分开来看,就类似于台湾作家三毛的游记,总有新发现,新视野,新感触。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他判断一本好书的标准是,随手翻开书中任何一页都能看下去的书。按他这个说法,对我来说,韦一这本书不失为一本好书。

  后来我想到了一个更确切的:“一部超出你想象的男人江湖,一本令你潸然泪下的情爱读本”。

  老一辈评论家常说80后缺乏体验与生活阅历,题材重复,不是早恋就是堕胎。这些问题在韦一身上是不存在的。他经历体验可以比拼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骨子里却有80后人的激情张扬。毕竟他出身于那个时代,成长于那个时代,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时代烙印。

  可当时,韦一只写到六万字就不写了,因为他怕他那篇以自身经历为题材的小说,他女朋友看了胡思乱想,影响他们的幸福。

  2007年,我无意中在书摊上看到了韦一那书的盗版书,打着*加涉黑的图书封面,盗版书商也只能是这种水平了。结局为枪手所作,薄薄一本,匆忙结尾,标价二十二元,十元就能买到,内蒙古出版社。韦一说他其他朋友也发现总共有三个版本,有的版本打着的是情感牌,比我看到的那个盗版书商有品位多了。结局与我看到的不尽相同。

  事隔几年韦一给我发来新文,韦一说这是本他“沉淀多年终于决定将它写完的代表作”。我花了两天时间将它看完,这是本我看过为数不多的、让我一个三十多岁大男人感动、悲伤、惆怅的小说之一。

  在2005年的一期的《书业观察》上,就有被提到过,韦一的《利欲门》主要价值不仅仅是来源于小说内容上的新视野,还有他作为一个特殊的个体对生活、命运的抵抗、思考,也同样令人震惊——为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人生存实态参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照我来看,韦一笔下的人物并不是“特殊个体”,而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出生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因为没有话语权与话语权微弱,所以被认为是极少数。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本书读懂当代中国三十年:利欲门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特殊生存资料与

  日记范本——《利欲门》

  文/何小东(报社记者)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建国六十年。很高兴看到韦一的《利欲门》,这相当于是来自社会“沉默大多是数”的生存实录报告,作者从侧面反映了这二三十年的社会变革对一些小人物的影响。这和记者调查记录是有所不同的,记者只是间接经历者,大多听从第三方所说,还有一个也是主要的,记者在反映一些“特别的真实”时,往往无法做到“真正的真实”而是“处理后的真实”,主要原因是领导在对一些特殊报告审核时,会对他个人前途、利益、良心、社会主要价值观上做个比较大的考虑与取舍。而作者完全不必理会这些,他是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以小说这种文体来反映他们真实的声音,他不用顾及太多,只需反映那种原生态的真实,忠于来自自己内心的呼喊。另外,小说没有那么多的局限性,这都是报告文学所不能比拟的。

  如小说介绍所言,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位80后,小说中的洛非和林辉经历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有多少物质生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