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自慢-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也是我的经验。在五十岁之前,我也在享受台湾经济的剧变与成长,我想的是机会、进取、竞争,想的是奇技巧思、快餐创意、一夕成功,当时〃自慢〃的思考离我很远。但我也知道,如果我在三十岁就彻悟〃自慢〃的逻辑、原则、做法,我有机会探索人生更高的境界。   

  我非常期待《自慢》简体字版的出现,因为现在在大陆有无数二十岁的〃我〃、三十岁的〃我〃,他们正把人生握在手中,快意恩仇、御风疾行,而且已经成就非凡,如果我的经验他们能听到、看到一些,也许就会有更不可思议的改变,或许这就是我自我感觉良好的期待吧!   

  何飞鹏   

  台北桂石山居2008年6月30日         

◇欢◇迎◇访◇问◇BOOK。◇  

第4节:作者侧写: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挑战(1)         

  作者侧写:   

  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挑战   

  在台湾,城邦出版集团是个异数。单算杂志,城邦旗下的数十种杂志,横跨财经、商业、网络、女性、流行、理财、家居、运动、计算机、漫画等类型,是个不折不扣的杂志王国,更是台湾最大的杂志集团。单算图书,城邦旗下拥有商周、麦田、猫头鹰、格林等三十余家出版品牌,每年出版一千余种新书,每年动销品种数量近万种,也是台湾最大的图书出版集团。   

  在台湾,每个人平均每年都会购买一本以上城邦出版的图书或杂志。城邦的出版品也贩卖到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全世界有华人居住的地方。   

  城邦是全世界最大的繁体字图书杂志出版商。   

  这个品项复杂、规模庞大的出版集团,在二十几年前只是一个小记者的创业试验,这个小记者不愿意在大媒体集团终老一生,因此展开了一段近乎艾丽斯梦游记的创业之旅。    

  这个小记者正是何飞鹏,城邦出版集团现任CEO,早年出身台湾《中国时报》,在《中国时报》号称〃台湾第一大报〃的时代,他是《中国时报》经济新闻小组的主管,掌管了所有财经产业新闻版面,也是台湾当时最知名的财经记者之一。访问过无数台湾知名的企业家:王永庆(台塑集团)、辜振甫(台泥集团)、吴舜文(裕隆汽车集团)……何飞鹏也是台湾极少数从记者创业,成功变身媒体集团负责人的案例。   

  在过去20年间,何飞鹏从1987年创办《商业周刊》开始,1995年创办《PC HOME》杂志,同年合并商周、麦田、猫头鹰三家出版社成立城邦出版集团,一直到今年为止,创下了台湾出版界的纪录,创立将近五十种杂志,更是台湾出版过最多图书以及创立最多出版品牌的人:数千种图书及三十余个出版品牌,都是何飞鹏带领他的团队,一点一滴打造完成。   

  2001年与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旗下的TOM集团换股,将整个城邦集团整合成一家公司,并入TOM,何飞鹏又从创业者变成专业经理人,城邦集团的演变高潮起伏,极具戏剧张力,何飞鹏则一直扮演着故事的关键角色。         

▲虹▲桥▲书▲吧▲BOOK。▲  

第5节:作者侧写: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挑战(2)         

  从热血记者到铁血老板   

  说起何飞鹏的创业故事,要从1986年的一个决定开始。   

  那时何飞鹏已在《中国时报》做了4年财经新闻主管,由于报社的影响力,他成为台湾企业界争相巴结的对象,新闻工作的呼风唤雨,让何飞鹏沉溺在权威的光环中,再加上待遇不错,要离开报社的工作,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但外表的风光,抵不过内心的呼唤,何飞鹏知道他人生最精华的时光(30~40岁)已近尾声,34岁的他,如果不做任何变动,那这辈子将老死于《中国时报》,夜深人静、午夜梦回之际,何飞鹏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要继续在《中国时报》工作吗?〃何飞鹏的回答是〃是!〃因为有钱有权,日子过得风光。但这也代表,要维持这样的生活水平,他这辈子就得卖给《中国时报》了。   

  他再问:〃20年后,我在报社会担任什么职位?〃会是报社老板余纪忠先生吗?当然不可能,但接下来的职位是社长、总编辑、总经理等,他都可能做到,但何飞鹏都没兴趣,因为这些都不安定。这些年来,他看过太多〃长官〃高高兴兴上台,凄凄惨惨下台,何飞鹏确定:〃如果我无法决定自己的去留,我这辈子都不会快乐!〃念头一转,何飞鹏第二天立刻写了辞呈走人。做这个决定,他只花了5分钟。   

  很会当员工,却不会做主管   

  离开《中国时报》之后,何飞鹏在一本财经杂志《卓越》短暂担任总编辑,就在第二年(1987年)创办了《商业周刊》。   

  这并非何飞鹏第一次创业。早在大学时代,他就曾与家人开设〃青年商店〃(便利商店的前身),但他不会记账也不懂进货,创业处女航很快就触礁了。   

  第二次创业,何飞鹏27岁,他在天母老家创办《阳明山周刊》。当时他已是《工商时报》员工,在工作与创业无法兼顾下,逃不了关门大吉的命运。   

  第三次创业,何飞鹏35岁。当时的他历练过记者、编辑、业务、出版等重要职务,已非吴下阿蒙,杂志社的营运模式又比报社简单许多。他自信满满,没想到却经历此生磨难最多的创业之旅。   

  这次《商业周刊》的创业之举,让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赔光了台币1200万的资本;第二年又集资台币1200万,结果一年之后又将钱全数赔光。一次又一次的增资,何飞鹏和伙伴们借光了能借的钱,负债一度高达新台币1亿元。   

  〃我们几个台湾第一大报的一流记者办的杂志,为什么会沦落到这步田地?〃何飞鹏扪心自问。他赫然发现,问题的症结,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就在他这个不会经营事业的创办人身上!   

  〃我很会做员工,但做主管却是个白痴!〃何飞鹏回忆,创刊第二年,他拥有台湾当时最强的工作团队,但他却因为不会带人、不懂理事、不会管钱,白白让团队在内斗过程中消耗、瓦解。   

  狠跌了一跤后,他恍然大悟:做员工和当主管,截然不同。记者何飞鹏凡事全力以赴,是个能上马打天下的好员工;但好工作者没有经营管理技巧,不会带领团队,却是个不称职的创业家。打了天下却不懂下马治理,他的努力就显得不切实际、可笑而荒唐!         

。▲虹▲QIAO书吧▲  

第6节:作者侧写: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挑战(3)         

  当何飞鹏发现这个残酷的事实时,巨额负债和沉重的责任,已让何飞鹏无路可走。他只好死守《商业周刊》,绝不放弃,每天过着跑三点半跑三点半:台湾的银行是下午三点半打烊,〃跑三点半〃就是四处周转借钱,再到银行结算,拆东墙补西墙,每天在银行关门之前把借来的钱打进去。……编者注,周转现金的日子,并且还要慢慢地改善内部的经营体质。   

  这样的日子整整过了8年,转机出现。   

  1994年,《商业周刊》出版社出版一本畅销书《一九九五闰八月》,这本探讨台湾未来命运的书,引起社会广泛讨论,狂卖30万本,也为穷途末路的《商业周刊》带来了活水与转机。《商业周刊》终于露出生机。   

  不断观察市场的新兴契机   

  在《商业周刊》稳定之后,何飞鹏决定另外创业,因为他看到了另一个正在兴起的〃计算机大学习潮〃悄悄来临。   

  20世纪90年代中期,计算机开始普及,正要从办公室的设备变成家庭用计算机,这个趋势代表有无数没学过计算机的成年人,要在短期内学会计算机,这就是〃计算机大学习潮〃。而当时市场上的计算机丛书,都以专业人士为目标读者,他这个初学者,一本都看不懂!〃一定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何飞鹏立刻锁定〃计算机初学者〃市场,进行第四次创业,没想到却获得空前成功。   

  这一次何飞鹏的合作伙伴是才子詹宏志。1996年,《PC HOME》第一期就卖出15万本,打破台湾杂志的销售纪录。之后,他们陆续办出20多本计算机相关杂志,奠定台湾最大杂志出版集团的基础。同年,麦田、猫头鹰、商周三家出版社,结盟成城邦集团,后来又陆续创立了20多家出版社,形成了杂志、图书复合式经营的模式。    

  城邦集团建立在出版的〃花园主义〃之上……在这片出版的花园里,各个出版社都拥有独立的品牌和经营权,能尽情绽放知识的花朵;但出版社藉由横向策略联盟,建立共同制作、印刷、营销等平台,得以降低成本,抵抗外部竞争,就像希腊时代的城邦制度一样,也改写了台湾出版业的游戏规则。   

  在全世界烧起网络热潮时,《PC HOME》杂志的品牌力也延伸到虚拟世界,设立了PC Home online(网络家庭)门户网站,一度成为当时台湾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现在则转型为购物网站,是台湾的上市公司。   

  成为台湾最大的出版集团   

  2001年,是何飞鹏人生历程的转折点,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的香港TOM集团,以25亿新台币购并了整个城邦出版集团及计算机家庭出版集团(TOM集团母公司是和记黄埔集团及长江实业集团,2007年营业额超过400亿美元,拥有23万员工,业务横跨57国)。   

  这笔交易,虽然让何飞鹏从无法辞职的创业家,回归专业经理人,但也让这个土法炼钢的台湾创业家,首度见识到巨型跨国企业,如何用健全、严谨的管理系统,降低决策错误,提高经营效率。         

※虹※桥※书※吧※。  

第7节:作者侧写: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挑战(4)         

  49岁前的何飞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