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年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领域里,孙云晓很多时候充当的是一种儿童代言人的角色。这种代言,绝非简单地为儿童说话,而是代表儿童发展本质需求的代言,是面向未来的代言。创新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理论品质。教育理论的创新不在于提出什么新的、未曾使用过的方法,甚至是别人没有说过的观点、意见;教育理论的创新,最主要的是基本价值和核心理念,是体现在外在形式上的一种内在精神。孙云晓的教育理论,闪光之处恰在于此。

一位跨世纪新教育的忠实守望者(2)
第三,孙云晓的教育理论体现现代理论研究的特色,重视实践指导性。从书斋走向实践,从空泛的理论阐述走向具体的实证研究,是现代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一种理论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核心观点、学术体系、理论的严谨性等传统元素,更多的还取决于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具体的实践功能,研究过程也由重视理论的逻辑推断,转化为重视实证的、个体性的描述和研究。《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中的众多论证,既体现了理论研究的科学严谨,也突出了对现实教育,特别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较好地体现了现代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在孙云晓的一系列教育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他在提出问题引起父母和教育者的警觉、分析原因讲清道理之后,总会认真详细地作出对策性建议。读孙云晓的书,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所提出的问题大都是我们家庭、学校、孩子父母身边的,甚至是我们每日每时都会遇到的;他所作的分析,也都是我们熟悉的,贴近我们所思所想的;他给予的指导,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是生动具体的。读孙云晓的书,总能够使我们在获得思想的启迪之时,更获得一些具体生动的教育建议、教育行为指导。这在今天各种教育思想流派流行共存,各类家教指导人物、书籍众多,“专家”、“大师”泛滥的情况下,特别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科学,在社会变迁、整体价值多元的情况下,教育的指导更需要科学和理性;而只有建立在相关研究基础上的具体、实际的家教建议,才是真正能够使用的、有效能的好建议。
  孙云晓是一个儿童工作者,他牢固树立了一个儿童工作者的职业伦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以儿童为本,这样的伦理深入到他的研究和写作之中,就使得他的研究在整体上恪守了很多人很难获得的一种基本价值体系,并以此构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准确地说是社会教育的研究体系和理论框架;孙云晓是一个青少年理论研究人员,他坚持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特别是近年来,他主持了多项关于青少年儿童的课题,团结了一大批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传播学等专业学科的专家学者,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少年儿童生存发展的研究成果,这就使得他的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具备了一种科学的底蕴,有了在研究基础上的学术底气,并以此确立了他在少年儿童研究领域里的独有地位;孙云晓是一名作家,他以一个作家的细腻和敏锐,以一个文人的独立思维,去观察儿童的生活,去观察教育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去思考相关的问题。曾经的记者生涯给了他笔耕的勤勉,给了他责任赋予的力量,也给了他在细微之处思索社会大问题的思考习惯,这就使得他的书籍和文章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还颇具文学性,哪怕是一项研究成果的发布,也更多地具有了人文气息,具有百姓易于认识与理解的特点。正是凭借这样的多重身份,孙云晓在教育研究领域具备了自己的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成就了他的多彩与成功。
  以上是我从儿童社会工作,从青少年研究,从教育变革角度对孙云晓近年来的努力所作的思考,是为序。
  陆士桢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孙云晓:童年的捍卫者(1)
认识孙云晓,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就在写序的头天晚上,我们在儿童剧场一起观看了第一部由儿童与###一起主演的儿童剧《弹珠 巫婆 魔法国》。我们都对剧中出现的“巨婴”形象非常感兴趣。哭着的“巨婴”几乎占据了大半个舞台,他一出现,便引起小孩子们的惊呼,而那个魔法无边但却总是烦小孩子的巫婆奶奶倒比他小好多好多。孙云晓说:这让他想起了陶行知的一首诗,“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当时,我几乎与他同时脱口而出。我们都很喜欢这首《小孩不小歌》,全文是: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认识孙云晓的快乐就来自这种寻找儿童世界的共同感觉。从1988年相识,到1991年开始合作作儿童研究,至今快20年了。我们一直试图研究如何从儿童的视角来理解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我不能忘记孙云晓的文学作品《“邪门大队长”的冤屈》。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被冤枉的历史,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想说而难以说出口或不敢说出的话,几乎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大人的理解和尊重。回顾我们刚刚成长为大孩子,还没有学会尊重小孩子时,我们往往对比我们小的孩子不屑一顾,但当我们再长大些,我们就逐渐知道了:人,无论大小,都应该受到尊重。我们的社会化不仅应该包括学习与各种文化、社会背景的人的沟通,也应该包括学习与各种年龄的人的沟通。因为这个世界不仅是由大人组成的,也是由儿童组成的。真正成熟的人应该是尊重儿童并有能力与儿童沟通的人。儿童需要教育,但如何教育儿童,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在这里我愿意全文录下陶行知的《教师歌》: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发现你的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发现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了解你的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了解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解放你的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解放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信仰你的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信仰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孙云晓主编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封面上,你会发现一行醒目的标语——“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十年过去了,今天,当我问孙云晓,什么是他最重要的教育观点时,他说:“发现孩子”和“解放孩子”。从他发表的各种著作中,不难看出,陶行知的尊重和平等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
  与其他儿童研究者不同,孙云晓是从数万封儿童与青少年的来信开始进入儿童教育研究领域的。我清楚地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他简陋的办公室里,有一张堆满书籍和杂物的单人床,床下有成箱的儿童和青少年来信。他曾对我说,“我对教育的看法主要不是来自理论,我真说不出那些流派,我的看法主要来自生活,来自对中国儿童命运的思考”。1990年儿童报告文学集《16岁的思索》出版以后,他接到了少男少女来信2500多封,并对其中1500多封信作了回复。无论讨论什么话题,或分析什么现象,发现和理解儿童的世界永远是孙云晓研究问题的起点。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孙云晓:童年的捍卫者(2)
教育从发现和理解儿童开始,这对许多大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多数大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儿童有什么好理解的,有什么可发现的,他们那点儿事一目了然,也因为大人们总认为自己比儿童“高明”。即使在我们能够发现和理解儿童以后,我们将对儿童进行什么样的“教育”也是个需要严肃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儿童观问题,即:童年生活的价值是什么?是为成长为现在标准的###(或###理想中的###)作准备,还是应当享受童年生活,日后成长为儿童自己愿意成为的那种人?
  历史上已有很多教育学家探索过这一问题。卢梭认为,儿童期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重要意义不仅仅是###生活的预备。儿童应该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童年生活。只有经过这样的阶段,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才有可能。儿童的现在和将来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教育不应为儿童的未来牺牲儿童的现在,而使他们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教育应该重视儿童的现在。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同卢梭一样,主张儿童的心理需求要从儿童现在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从儿童的未来角度来考虑。杜威也充分肯定了童年生活的价值,他指出:“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在另一个阶段的生活,是同样真实、同样积极的,这两个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因此,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教育者要“尊重未成熟状态”。 杜威:《###主义与教育》,《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29~3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对教育的这种反省和批判,同样也出现在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论著中。她在《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像所有别的人一样,儿童有着他自己的人格。他自身具有创造精神的美和尊严。”现代教育的错误在于“经常注意的是儿童的明天,他将来的生活。现在从来没有被严肃地考虑过。所谓现在,我的意思是儿童为了要能按照儿童期的心理需要充分地生活,他要求些什么”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90~9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