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十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经商十训-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容易。诸葛亮先后七次擒得孟获,每擒一次都不伤害他,只问“汝心服否?”不服便纵。

    在第七次擒孟获时,十分艰难,诸葛亮采取了以退为进,诱敌入瓮的战术。当时,孟获请乌戈国主兀突骨相助。兀突骨的三万藤甲军十分厉害,士兵都穿着加工过的藤做的战衣,这种战衣刀箭砍射不透,为此,蜀军曾吃了一次败仗。诸葛亮亲自考察战场的地理情况,发现有一形如长蛇名叫盘蛇谷的地方,便心生一计,令马岱、赵云分兵在谷口两头待命,派魏延引兵在距蛮兵较近的桃花渡口下寨。并嘱咐魏延:“如果蛮兵来战,你就放弃营寨,向有白旗的地方走。限你十五天内连输十五阵,弃七个营寨。如果输十四阵也不要来见我。”魏延不解地领命而去。

    魏延按诸葛亮的布置,在十五天内败退十五阵,弃七个营寨。孟获以为蜀兵计穷,便无所顾忌地奋勇追杀。第十六天,魏延“败”兵再次和藤甲军对战时,魏延望白旗而走,兀突骨引兵追赶,一直追进盘蛇谷中。诸葛亮早已安排蜀兵,届时放过魏延,切断谷口,再放火烧敌。于是,山上两边乱丢火把,把早已安置好的火药铁炮引燃,谷中火光冲天。藤甲兵身上的藤衣虽然不惧刀枪,不怕水,却怕火。可怜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伸拳舒腿,都死于谷中,臭不可嗅。”蛮兵大败,诸葛亮再次生擒孟获。当诸葛亮又问孟获“汝心服否”时,孟获垂泪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亦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当诸葛亮再次问他:“公今服乎?”孟获哭着说:“某子子孙孙皆感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诸葛亮见孟获已服,便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并令其永为洞主,把所夺之地,全部退还给他,撤兵时不留一官一卒,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孟获宗党及诸蛮兵都感激诸葛亮的恩德,还为他立生祠,四时享祭。他们还送给西蜀珍珠金宝、丹漆药材、耕牛战马,以资军用,发誓再不谋反。果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西南边境安定无事,西蜀得以腾出时间去谋划、对付更大的事情。

    《兵经百篇·顺》有文曰:大凡逆之愈坚者,不如顺以导瑕,敌欲进,羸柔示弱以致之进;敌欲退,解散开生以纵之退;敌倚强,远锋固守以观其骄;敌仗威,虚恭图实以俟其惰……意为:凡是硬攻容易碰壁的,不如顺从敌人的意图引导他犯错误;敌人企图前进,就故意示弱引诱他孤军深入;敌人企图退却,就故意网开一面,虚留生路,纵使他突围后退;敌人依仗自己力量的强大,可固守不出,避而不战,以滋长他的骄傲情绪;敌人依仗声威,就假意退让而暗中积蓄力量,以等待他麻痹松懈……

    诸葛亮耗用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与孟获力战、智战,目的只有一个——使其心服。因为要平定西南,必须先得孟获,欲得孟获,必须先纵孟获,只有屡纵孟获,孟获才会心服。纵是为了擒,予是为了取,这是辩证法。在第七次中,诸葛亮败让十五阵是为了最终赢他一阵。败十五阵不是真败,而赢他一阵却是决定最终谁胜谁负的关键一阵。兵家权谋又称“骄兵之计”、“诱敌之计”。以迂为直、以退为进、顺佯敌意,古今中外这样的军事战例很多,此计在商战中亦可借用。

    “欲取先予”是经营中的一大谋略。经营中只取不予,无异于抢劫行诈,是涸泽而渔的愚笨并不道德的做法。

    商战中的退让与战争中的退让一样,是进攻中的“退”,运动中的“退”,是重新选择方向和目标的“退”。一般表现在谈判或对市场占有方面,退让的目的是为了进取。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人们满意时,就会付出高价。”满意是人们的一种心理表现,让步就意味着提高了对方的满意程度。退让的幅度有多大,对方的满意程度就有多大。让步的幅度要有上限和下限,如果能在上限和下限中间谈判成功,就达到了以退为进的目的。据一些经商名家介绍,他们的成功大都坚持了以下原则:

    1.在合理的范围内,卖主喊价要高,买主出价要低,留下讨价还价的余地。

    2.不能很快地做出较大让步,因为人们并不珍惜轻易获得的东西。

    3.不做同等级的让步,如果你的让步下限是60%,只可让步到30%。

    4.不做无谓的让步,有时可以做出没有任何损失的让步。比如,顾客要求快件发货,顾主为了迅速推出商品,可让一些折扣,同时提出顾主承担发货费用的要求,而让出的折扣与发货费用相当,甚至费用高于折扣。但在商谈中要把折扣说的重,把费用说的轻。

    5.让步次数不超过三次。

    6.给最终决策人留一点得失不大却能促成谈判成功的机会。

    凡此种种,虽不是固定的模式,若能综合运用,都能达到因失小而得大,因退让而进取的目的。

    □敢于做出不确定性决策

    不确定性决策的客观条件是不肯定的,即未来经济事件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情况,其发生的概率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或变化难以科学地预测,已经掌握的事实不足以指明前进的道路,而分析性的数据用途不大。处在这种不确定的条件下,决策者做出决策往往要借助于直觉,努力产生不寻常的可能选择,以及形成常理不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案。

    这种做出决策的方式,主要借助于决策者的经验和状态,要求最高决策者本人具有丰富的经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活跃的逻辑思维。在没有预计错误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决策能给公司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1997年8月6日,时任微软公司总裁的比尔·盖茨宣布,他要向陷入危机的苹果电脑公司注入资金1.5亿美元。这一消息传出,电脑界无不为之哗然。

    微软和苹果一直是电脑界的重量级拳王,互为对手,在市场竞争中斗智斗勇,互不相让。苹果公司昔日的王者风范已经逐步消退,几乎被淘汰出局,如果微软此时再出重拳,肯定会将苹果逼到绝路。但微软非但没有这样做,而且还慷慨地拉苹果一把,着实令世人感到迷惑不解。

    作为一家大名鼎鼎的高科技企业,苹果电脑公司在个人电脑市场的占有率曾经一度超越老牌巨人IBM公司。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苹果公司反应迟缓,行动滞后,它的优势逐渐丧失,市场占有率急剧萎缩,财务收支状况连年恶化,1995年、1996年都连续处于亏损状态,亏损数额竟高达数亿美元。

    对于那些电脑业的后起之秀,例如微软公司、太阳微系统及网景公司而言,这一时期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之机。由于电脑的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互联网络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许多电脑公司都意识到,要抓住20世纪90年代的价值增长机会,要抓住时机及时搭上互联网这趟快车。微软公司正是充分利用网络化这一趋势,着重确立自身在某一方面的优势,从而站稳了脚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成长为新霸主的微软公司在这种情况之下突然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仅让苹果深感意外,也让所有的电脑界人士大吃一惊。

    尽管比尔·盖茨曾是苹果公司中的一员,曾参与过风靡一时的麦金托什的研制开发,但和自身的经济利益比较起来,这一份对苹果电脑的旧情无疑就显得分量太重了。事实上,盖茨向苹果公司注资1.5亿美元以帮助苹果渡过难关,是有他自己的打算的。

    首先,盖茨深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苹果作为一家辉煌一时的电脑霸主,尽管其目前元气大伤,窘境连连,可是它潜在的实力却不可低估,连赖之异军突起的制胜法宝“视窗”操作系统软件,也有苹果的麦金托什软件的影子在里面。许多电脑公司也都抓住苹果乏力的机会,纷纷提出与它合作的建议,如1996年苹果就与康柏、迪吉多等公司结成了联盟。微软公司的一些主要竞争对手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大智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特别是网景公司都在借助与苹果的合作来和微软明争暗斗。虽然目前世界上使用“视窗”软件的个人电脑已经达到85%,但微软公司仍不敢无视苹果与其他大软件公司的合作,它们一旦取得某种突破,则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市场冲击,影响到微软公司的经营业绩。若及早将苹果拉到微软这一边就可以减小对微软的不利影响,提高微软公司的经营安全度。

    其次,盖茨也考虑到了法律方面的状况。美国《反垄断法》规定,如果某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一定标准,市场中又无对应的制衡产品,那它就要面临垄断方面的调查。若苹果公司彻底垮了,那么以微软公司操作系统软件的市场占有率(约92%)就要受到美国司法部门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按反垄断法进行的质疑,若真那样,微软公司为这场诉讼要付出的费用将大大超过它为苹果让出的市场份额中所赚取的利润。届时,大批的麦金托什爱好者们也将纷纷投入到微软的竞争对手的阵营里。而若是把苹果拉过来,两者操作系统软件相加就差不多占领了全部个人计算机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微软与苹果的软件标准实际上成了整个行业的标准。在这当中,由于微软实力大大超过苹果,因此它也可以左右局势,不必担心受到苹果的牵制。显然,保留苹果公司是对微软有利的。

    此外,在网上浏览器方面,微软一直心存不平。当初,由于判断稍慢,让网景公司捷足先登,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微软一直在暗中寻找机会,试图夺回自己在网络方面的优势。通过与苹果联手,微软公司可以将自己生产的因特网浏览器附装在每一台苹果电脑的包装盒里,用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