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都令人赞叹不已。后来,王石始终是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的领军人物,万科在2007年的销售收入与利润分别达355亿元和48亿元,分别增长98%和110%。从王石谈到中国的地产圈,谈到中国南方和北方房地产企业老板的对比,也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这一年的榜单上,上升最快的企业家还有合生创展的掌门人朱孟依(第10位,40亿元)。朱孟依是来自广州的地产巨人,借着中国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的契机大力扩张,在全国各地都有大型开发项目。另四名地产商紧随其后:秘鲁国籍的周建和,上海的童锦泉,从澳大利亚归来的周泽荣和广东的陈卓贤。
  天津顺驰集团掌门人孙宏斌(第91位,亿元)也是一匹黑马,10月20日的《中国经营报》一篇题为《孙宏斌 隐形超人现象》的报道开篇写道:“尽管已经是天津房地产市场上的大佬级人物,但孙宏斌的公开资料仍然相对有限。但是对于整个华北甚至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来说,孙宏斌和他的顺驰集团都是无法忽视的,经过短短9年的发展,顺驰从一家房地产销售公司起家,如今已经是中国房地产界的一匹黑马。”不过后来孙宏斌扩张欲太强,成为一位悲情企业家,他对王石的“公开叫板”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印象。
  另一个新面孔是张茵,她和丈夫刘名中分别执掌美国中南公司和东莞玖龙纸业,一个是贸易公司一个是工厂,赚了美国人的钱再回来赚中国人的钱。我们在本书第八章会讲述她的故事。在2003年百富榜上,他以25亿元财富排在第17位。此前一年,她掌舵的美国中南公司出口的集装箱总量超过了通用电气、奥驰亚以及杜邦公司的出口集装箱总和,居全美第一,她向中国出售的废纸总重量相当于17艘航空母舰。
  “绕着产业‘红灯’、钻着政策空档,中国的民营企业过去20多年的时间,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不断放宽限制和鼓励发展的背景下,倔强攀爬,终于登上了一个可以产生大变局的分水岭。”这是2003年10月《瞭望》杂志一篇文章中的开篇语。在这个分水岭上,必然会孵化出一批榜样,且看百富榜上丁磊、王石、宗庆后、段永平之“榜样的力量”。
  

为王石“单独”开榜单
王石从未登上过胡润百富榜,但在2003年一份子榜单上,他位居榜首。
  这便是我们做的“2003房地产影响力人物50强”。这一榜单是按影响力而非财富多寡来排名的。其创意来源,一是,彼时中国房地产业出现加速速发展迹象;二是,从影响力来透视行业的变迁、地产界领袖人物的特质,相对感性一些,也更有味道一些。
  南北地产商之别
  在这一年的7月至9月,我们向380位国内房地产商、建筑师、咨询顾问和房地产记者发出调查问卷,请他们每人写出五个自己认为在国内地产界最有影响力的民企掌门人。所谓影响力,包括经营理念和行业理解力、营销方式的创新能力、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在业内的资质和口碑等元素。
  问卷统计的最后结果,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王石、潘石屹、许荣茂、冯仑、李嘉诚。
  表5…2  “2003房地产影响力人物50强”前10位
  排序 姓名 公司名称 总部 性别 年龄
  1 王石 万科集团 深圳 男 52
  2 潘石屹 SOHO中国 北京 男 39
  3 许荣茂 世茂集团 上海、香港 男 53
  4 冯仑 万通集团 北京 男 46
  4 李嘉诚 长江实业 香港 男 75
  6 任志强 北京市华远集团 北京 男 52
  7 罗康瑞 瑞安集团 香港 男 55
  8 宋卫平 绿城集团 杭州 男 46
  9 朱孟依 合生创展 广州 男 44
  10 郑裕彤 新世界发展 香港 男 78
  中国地产商从来都是趣闻怪事不断,这一统计结果也很有趣──这5位地产大佬中,香港首富李嘉诚被内地四位“后生”抛在了后面;前4位当中只有许荣茂是这一年的胡润百富榜上榜富豪;如果从地域来分,潘石屹和冯仑这两位北方人的影响力高高居上,颇值得玩味。
  整个50强的榜单透露出的信息与此相通。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大多来自广东和上海,接下来是北京和香港。然而,尽管广州是中国内地房地产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但在这份榜单上,位居前列者出奇的少,有“南国地产之王”之称的朱孟依,只是排在第9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我们发布这份榜单前不久,JP摩根的一份报告称,朱孟依的合生创展是之前五年(1998…2003年)利润率和净资产回报率最高的地产企业。
  冯仑、潘石屹的“高高在上”,和朱孟依、杨国强的低调居后的对比,无疑再一次说明,北方的地产商最活跃却未必最赚钱,南方的地产商最赚钱却习惯低调。
  当然,SOHO中国等企业后来陆续上市后,潘石屹排名迅速窜升。在2007年胡润百富榜上,潘石屹和张欣夫妇以270亿元资产排在第16位。
  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开发商,除了性格和行为方式上大不一样之外,开发理念和盖的房子也有很大的区别。北方的地产商们,善打概念牌和文化牌;推出一个楼盘,往往能造出一个词汇,从情感上打动消费者。
  而南方的开发商更注重楼盘的细节,设计的精致,说白了,就是产品至上,功能为王。他们的策划和营销水平同样非常强。他们偶感压抑是,在北上扩张过程常遇到挫折。比如2002年宋卫平执掌的浙江绿城集团进军北京,第一个项目“百合公寓”就遇冷,于是马上更改广告语;“金都杭城”项目甚至三易其名。
  2003年开始,大型的房地产集团开始全国开花,南北开发商的理念越来越融合。后来出问题者,大都是资金链吃紧或是水土不服,于是那些定位为“区域龙头”的开发商又受到热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别神话王石
回到正题,谈万科的掌门人王石。他祖籍安徽,这里盛产名流,如李鸿章、段祺瑞、陈独秀等,皆出自此地。王石精干、果断、直言不讳。他给人的感觉是一名活跃分子,登珠峰、写博客、拍广告──坊间最经典的段子,莫过于有人误以为为全通球做品牌广告的王石就是*的老总。有人依此说他身上兼有北方人的特征,有人则说王石不过是在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
  万科成立于1984年,前身是“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88年更名为万科,王石任董事长兼总理。这一年中,万科跌跌撞撞进入了房地产业,2000万元天价拍得一别墅地块,被当时的深圳市规划局长形容为“简直是瞎胡闹”。
  刚进入房地产界的王石坚持“高来高走”的原则,走高档路线,揽高端消费群体。这一定位使得许多开发商艰难度日的宏观调控期间,万科以70%的年均速度递增。
  10年后的1998年,“万科突然发现自己排在了沪深两市上市房地产企业的第一名”(王石语)。也是在这一年,王石的名气如日中天。年初,他受到当时的国家总理*接见,总理对他关于房地产行业的市场趋势和观点给予了充分肯定。年底,中央电视台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大型电视人物专题片《20年,20人》中,王石赫然在列。
  接下来的10年,万科始终被视为“地产业的老大哥”,飞速发展,2007年一年的销售收入即达到520多亿元,利润48亿元,纳税53亿元。毫无疑问,人们习惯将缔造万科传奇的帽子,戴到王石头上。
  王石是个标杆人物,可是他越来越被神话了──被同行神话,被传媒神话,被民众、网友神话,成为一张脸谱,一方传奇。
  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不少企业掌门人纷纷到万科拜访、取经,却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传媒对王石的报道,不少如盲人摸象;网民对王石的评价,常从一个符号变为另一个符号。
  王石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凡事非常认真。比如,有一次我们注意到王石签名售书时,他给近百人的签名中,“王石”二字均是一笔一划,不连笔、不潦草;虽是小事,但王石的脾性跃然纸上。
  王石为人处事也是极其认真,对错分别,不会碍于情面。2006年张五常某次到杭州,王石等人与其共进晚餐。大家谈地产圈的事,谈到潘石屹的时候,王石说潘石屹“他其实就是个做项目的。”
  房地产业大体可分为三类企业,第一类是做品牌的,第二类是做产品的,第三类是做项目的。王石此言,是对潘石屹的批评。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王石与潘石屹虽然相互熟识,但并不会有所保留。
  二是他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与外界关系的姿态。“外界”的主体包括政府、券商、业主、传媒、网民等。1994年君安狙击万科图谋收购,王石出了一身冷汗。事后他很快反省万科彼时发行B股后的自大,等到下一次君安再来挑衅时,他已沉着有加。
  再如2005年时,有媒体问到万科为何不积极参与各地的经济适用房开发时,王石直言:“你没盖好,政府可能就全买走了。” 但他后来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甚至用50万元来悬赏策划方案。与其说这是一种作秀,不如说这是改善与政府关系的又一策略。
  给我们触动的另一点是,万科的一些研究员一身兼二职,同时为万科和政府部门做研究。这其实是一种非常自然但效果甚佳的政府公关行为。
  在中国的地产江湖中,有的地产商只注重规范,结果步履蹒跚,始终小打小闹;有的只注意变通,娴熟江湖道术,结果多少年后,从零又回到零。王石是规范与变通并举,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品牌价值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不过有一点必须谨记──王石是人而不是神。
  

地产江湖中的媒体
媒体在地产界中的角色,是个陈旧的话题,但不能不提。媒体是桥梁,终端市场里上下游主体的沟通,媒体的作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