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次贷危机-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年9月跌至9 000点时,入市购买了2万亿日元的匿名股票。
  欧洲中央银行在2001年后也进入降息周期,2001年连续4次降息,共降低150个基点,2003年
  6月开始,将2%的低利率维持了近两年半的时间。
  除了上述显性的政策措施外,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央行加强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努力
  ,有效(甚至过度)降低了市场的风险预期,体现在金融产品风险溢价长期偏低。这种偏低
  的风险溢价使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长期处于宽松状况,各种杠杆交易、衍生品交易、货
  币套利交易应运而生。
  上述这些政策直接造成了全球流动性泛滥,助长了资产市场“牛市”。但“牛市”的背后,是全
  球经济失衡带来的全球金融失衡,也是美国经济失衡带来的美国金融失衡。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全球经济“三元”结构
不少专家与学者提出了全球“失衡”的概念。这一概念又被引申为全球经济失衡、全球收支失
  衡、全球贸易失衡等概念。例如,德意志银行全球市场研究所的Michael
  Dooley等三人在2004年及其后的多篇文章中提出了全球失衡的概念,认为净储蓄从贫穷国家
  向发达国家流动将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Rodrigo de
  Rato则认为,全球失衡表现为美国的巨额贸易和财政赤字,相对应的是东亚和石油输出国的
  盈余增大,这种正在加剧的不平衡有害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的确出现了全球化条件下的全球经济新的“三元”结构,特点为:
  一是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其储蓄严重不足,投资对国外资本的依赖较为严重。美国
  等发达国家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以扩大内需的方式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宏观经
  济政策,特别是利用其发达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金融产品来鼓励消费。同时也造成私人和政
  府部门的储蓄严重不足,进口需求逐年递增。
  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新兴市场经济长期奉行“出口导向”战略,贸易顺差持续大幅增加,
  外汇储备不断上升。由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滞后,资本匮乏,在国际分工中形成了以制造业
  为主的产业体系,通过大量出口和吸引投资获得宝贵的资本,同时配合了抑制消费和鼓励储
  蓄的政策措施及舆论宣传。
  三是由于石油价格不断攀升,石油出口国累积了巨额石油美元。石油美元(Petro…dollar)
  是指20世纪中期以来,石油出口国由于石油价格大幅上升后增加的收入,扣除用于发展本国
  经济和国内其他支出后的盈余资金。美元则是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计价和结算货币。根据钟
  伟(2007)等人的估计,OPEC国家在2000~2006年的石油美元的积累大概在万亿~万
  亿美元;非OPEC石油出口国的石油美元则有1万亿~万亿美元。根据美联储统计,仅2006
  年全球石油美元总额可达9 680亿美元左右,是2002年的2倍以上。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全球金融失衡的关键在于美元“一币独大”
“三元”结构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些学者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由此引发
  的全球金融失衡问题上,认为全球经济失衡集中表现为金融失衡,即金融资产的超额供给或
  超额需求,表现是金融交易中的结构失衡,特别是期限结构失衡。
  实际上,全球金融失衡的关键在于美元所承担的功能过于集中。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
  长期处于核心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其他国家已经形成对美元的依赖。1944年建
  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了美元的“双挂钩”机制,美元成为各国储备货币、国际清偿力的最
  主要来源。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的地位尽管有所衰落,但仍保持核心地位。2000年
  ,主要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欧元占;在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中,美元
  占,欧元占。在欧元推出后,2003年美元在IMF成员国官方持有的外汇储备中仍占
  。关于美元的外汇交易和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国际贸易在市场上仍占绝对优势。一些国
  家的内部货币体系甚至还出现了美元化的趋势。
  尽管美元持续贬值,但大量资金仍然不断流入美国金融市场,股票、债券、商品期货、金融
  衍生品等主要的金融资产仍以美元计价在美国交易。同时,衍生产品规模迅速膨胀,各类金
  融资产间的相互替代和转化性不断增强,使得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快速增强;全球资本出现大
  规模跨境流动,从而极大地加快了全球流动性的扩张。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使得全球流动性在主要经济体央行采取紧缩政策以来,仍保持了
  过剩的态势。
  由于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全球流动性过剩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美元泛滥。美
  国国内的货币量快速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使美元货
  币供应量呈几何级数的增长(见图2…2)。
  全球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通过持续研究发现,从2002~2005年,美国平均吸收了全球资
  金流动的85%—每年超过5
  000亿美元,以弥补其经常账户的赤字(见图2…3)。亚洲、欧洲以及中东和俄罗斯等石油国
  家都向美国输出资本。就金融资产的存量而言,到2005年底,美国的金融资产为50万亿美元
  ,占全球金融资产的36%,其中近70%是股票和私人债务证券。 图2…2
  美国货币供应量(10亿美元) 资料来源:美联储。 图2…3
  2001~2005年各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净资金流入减去净资金流出(10亿美元) ①
  由于数据的不一致,总净流入额超出总净流出额,差额约为1万亿美元,和资金流入相比,资
  金流出较难追踪。 ②
  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和西
  班牙。 ③
  包括丹麦、挪威、瑞典、瑞士和较小的非欧元区国家(例如,安道尔和列支教士登)。
  资料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
   。 想看书来

吹大全球资产泡沫
这些政策让美国经济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衰退,2003年3季度美国GDP增长猛增至,达到了
  1990年以来的最高速度。同时,根据美国住房经纪人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的估算,从2002年开始,房价就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末,房价的
  年度增速达到了17%左右。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大力扩张房贷市场,次级房贷迅速增长。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和金融市场管制放松,自1990年以来,跨境资金流动以每年的速度增
  长(以2005年底的汇率为常数)分别超过全球GDP()、贸易()和金融()的增长速
  度。2005年,全球范围内的跨境资金流动已超过6万亿美元,包括海外资金购买股票和债务证
  券、跨境贷款和国外直接投资(见图2…4)。目前大概1/4的债务证券和1/5的股票由外国投资
  者持有。国家性的金融市场逐步整合到全球一体化的资本市场。 图2…4
  全球跨境资金流入情况 ① 以2005年的汇率为常数进行计算。 ② 复合年增长率。
  资料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全球金融存量数据库。
  这些全球资本的风险偏好也大幅度提高,大量资金进入新兴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据世界
  银行发布的《2007年全球发展金融》统计,2006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私人资本流入净额
  达到创纪录的6
  470亿美元。国际清算银行2007年3月的季度报告显示,到2006年底,仅全球OTC衍生品市场名
  义余额就达万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全球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9%,是2004年的3倍、2000年的20倍。
  大量的石油资本流入全球金融市场,推动了全球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对全球流动性过剩起到
  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截至2006年底,石油输出国投资者拥有万亿~万亿美元的海外金
  融资产。这些资金的大部分又在全球金融市场循环,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在固定收益
  市场,这种增加的流动性使利率大大降低。据估计,美国债券的总海外净买入已经使长期利
  率下降了大约130个基点,其中的21个基点可归结于石油输出国各国央行的买入。目前,每年
  约有2 000亿美元的石油美元进入股票市场。
  石油美元通过压低的利率和信贷利差,放大了金融交易中的杠杆作用,使对冲基金、私募基
  金、消费信贷、房地产投资在近年来都极度繁荣,并为金融市场创造了足够的流动性。但是
  ,一旦金融市场重新评估其背后的风险,就可能让这种全球信贷泡沫破裂。
  此外,全球流动性过剩还伴随着国际市场上日元套利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投资者对于市场
  所要求的风险溢价的不断降低。据摩根大通银行的估计,2005年日元套利交易规模大约在3
  400亿美元左右。大量的日元套利交易导致日本国内的流动性过剩涌入了国际市场。
  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各国资产价格大幅上涨。股票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私募股权基金市场
  乃至艺术品收藏市场均一派繁荣,美国房地产市场从2001~2005年出现了新一轮繁荣。发达
  国家股票市场近年来出现普涨现象,从2003年初到2007年初,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
  44%,法国FCHI指数上涨76%,英国《金融时报》指数上涨57%,德国DAX指数上涨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