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里,他开始全面地阅读中国哲学,去体悟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   

  在中国,“哲”的概念起源很早。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中国哲学起源于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这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了。   

  哲学的“海量内存”令郭广昌痴迷不已,他的胸怀开始像哲学一样变得无所不容。   

  哲学家的梦想还在继续,但郭广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因为,世界上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只有这样的哲学家才能名垂青史,他们的理论通常非常具有说服力并且横扫历史改变了人类对于世界的看法。   

  他能成为这样的哲学家吗?郭广昌心里没谱,孔子、孟子、尼采、康德、黑格尔等这些伟大的名字曾经改写了人类的认知,他郭广昌能不能像他们一样呢?谁也不知道。   

  但高中的理科背景让郭广昌在哲学系显得如鱼得水。从西方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高中老师不同意理科学生报考哲学系正是犯了将科学与哲学割裂的错误。   

  哲学是通往所有学问的前路,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现世”用途。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事实上,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者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做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   

  如此看来,学习哲学将使人变得崇高。想到这一点,郭广昌感到由衷的自豪。   

  这就是哲学的本质效能,精通哲学的人是站在高岗上俯瞰所有学科的,并随着高度的攀升,眼界也越来越远大。郭广昌选择了哲学,就是选择了通往所有学科之路。他注定要成为一个博学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学无所长的人”。   

  磨刀:明辨慎思笃行   

  “一个人或者本来就是或者永远不是哲学家。”郭广昌认为,哲学的意义不在于它的晦涩艰深,而在于它的包罗万象。任何学科,如果深入考究,都有自己的哲学体系。哲学不是唯一,哲学是所有。   

第31节:复旦求学:在“知本”的田野上(3)     

  也就是这时候,郭广昌突然意识到自己或许永远都不会成为哲学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哲学家是天生的,博学却是后天的。   

  希腊人早就知道智慧和知识是不同的两种东西,尽管有时候容易被混淆。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曾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否则它就已经使赫西阿德、毕达哥拉斯、克塞诺分尼和赫卡太智慧了。”知识总是特定有效的,而既然人类的心灵并不是一大堆零碎的知识,那么就一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把各种知识、情感和经验编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心灵,那就是智慧了。   

  郭广昌热爱哲学,但没有把哲学当做唯一。高中时代的郭广昌就意识到“偏科”带来的片面性,这也是理科背景的他在课外喜欢阅读文科著作的一个原因。知识的全面性让他受益匪浅,正是全面性造就了这个“复星企业哲学家”。   

  在大学期间,专业为哲学的郭广昌还学习物理和经济学。他延续了泡图书馆的良好习惯,复旦的图书馆里每天都能看到郭广昌的影子,每个门类科室都有他的借阅记录。翻看一下记录,内容涉及各个学科,甚至包括《冶金原理》这样的生涩专业著作。回忆起在复旦的生活,郭广昌说图书馆预兆了复星集团后来的产业构成。这种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无可否认,对各门各类的涉猎明确了后来复星的几大主攻方向。   

  一直声称自己“学无所长”的郭广昌,哲学就是他的特长。只是哲学全面的学科属性令他更像一个学者而不是专家。   

  哲学讨论所有的重要问题和观念,而不是在生产关于那些问题和观念的知识。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等专门负责生产知识,哲学家也可以参与生产各种知识,如果他是一位全能的天才的话。但是哲学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思考如何使各种知识“艺术地”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具有生态和谐水平的观念体系,这样人们就能够更加和谐地、充分地思考各种问题了。   

  简言之,哲学想创造的是一种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种知识。郭广昌给复星濡染的正是这样一种思想力,而不是如何炼钢、如何制药。   

  哲学考虑的是由各种观念构成的思想画面如何才能够使思想的能力和魅力最大化。一个观念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比别的观念更加错误,它只是有可能被放在不恰当的思想位置上而破坏了思想画面的效果,就像是一步臭棋。某个观念落在什么位置上,就像某个棋子下在什么位置上一样。如果经济学家没有意见的话,我就想说,哲学是思想的博弈论。   

  哲学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特别经验。胡塞尔说他追求哲学的纯粹结果就像他小时候磨小刀,总是唯恐不够锋利,于是磨呀磨,有一天突然发现小刀磨没了。   

第32节:复旦求学:在“知本”的田野上(4)     

  维特根斯坦说他父亲是个生意人,而他的哲学也无非是想把能够算清楚的事情像算账一样一笔一笔地算清楚。   

  郭广昌经常做一个实验,他会随便在什么地方(如在路口),看着随便发生的一切事情,如行人、汽车、堵塞、违规、罚款等。替所有事情着想,同时反对自己一贯的立场,慢慢地就会“心神错乱”地发现,所有事情的道理是如此互相矛盾并且自相矛盾,而又都非常合理。他觉得,这就是哲学要追寻的“真实”。   

  出鞘:无形更胜有形   

  进入复旦大学哲学系以后,以前认识的很多人都问郭广昌,你学哲学到底干什么用?郭广昌也在反思,哲学的用处是什么?吃穿住行好像都不可以,也不能帮助你增长工资,无法叫你存活于世界上。但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研究哲学呢?   

  哲学与其说是一种职业,不如说是一种爱好,一种终生的像鸦片般上瘾的爱好。学习哲学,其实是学习人生,学习一种态度。哲学的作用就是打开你的视野,开放你的心灵,使你在迷茫中追寻真理的曙光。因此,哲学带给人类的往往是痛苦和迷惑、不解和抑郁。世间万物追寻等价交换原则,追求智慧和真理必定要越过无比艰辛的无人理解的孤独的荆棘路。前人尸骨未寒,后人已经开始披荆斩棘。   

  郭广昌觉得,身边的人问他“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他:孔子为什么伟大,孔子的人生哲学有什么亘古永恒的精神内核,影响了华夏几千年而未曾中断。这就是哲学的无形力量。   

  孔子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经济、政治、社会正在发生激烈变迁,导致华夏上古以来流传有序的宗教、文物、典章、制度即文化传统,在社会动乱和战乱中,面临崩溃和毁灭。而孔子则自觉和自发地承担起挽救这一伟大文化传统的使命。   

  商周时代,学术本来是国家及贵族的专利。但是经历东周的变乱、春秋的战乱、官学废弛、典章毁坏、图书流散,孔子自觉地担当起挽救学术传统的工作,这就是他的“克己复礼”。他一生的主要活动,都是教诲门徒。对弟子的选择,他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所谓“类”,既是指种族、氏族、族姓,也是指阶级、等级。这在当时那种贵族垄断一切社会文化资源的时代,是个非常伟大的创举。   

  郭广昌对孔子的理解跨越了普通人对儒家“封建、守旧”的印象,他结合了历史、社会实践,还原了一个真实、自由的文化伟人形象。在这件事上,马克思著作中注重考量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唯物主义史观决定了他的方法论运用,长久以来积累的哲学方法论开始在他的理论系统中发挥作用。 

第33节:复旦求学:在“知本”的田野上(5)     

  他进一步读懂了孔子与历史上许多博学的学问家共通的地方——苦学。正是这种学术传统使得儒家哲学在无形中渗入了华夏文化的经脉之中,源源不断地流传了下去。哲学以无形的体例胜过了许多有形的科技,作为精神食粮,抚育了无数处于黑暗中的灵魂,激励他们在希望中生生不息。   

  我们通常所说的“四书五经”,这些书在孔子的时代,其意义已经晦暗不明。孔子为读通它们不羞上问(如问天道于老子),也不耻下问。他的苦学使他自我修养成为当时列国中最博学的人。   

  郭广昌对孔子和儒家的研究使他变得更加平和,也更加明智。在大学里,他变得愈发活跃起来,参与各种社团,积极组织学生活动,而在和人打交道的时候,尤其注意“仁义”和“知耻”。   

  “仁”字的字形是“二”与“人”的合文。通过查阅大量哲学典籍,郭广昌领悟到了“仁”字的字源。其实,“仁”就是怀孕之“妊”的会意字,所以其字记做“二人”。母子二人相连为“仁”,母子之情亦为“仁”,所以“仁”的引申义就是爱心。   

  “耻,羞也。”在儒家的人格体系中,耻是另一个重要的价值观。所谓“知耻近乎勇”,耻就是自尊。   

  在郭广昌看来,哲学体系遭到部分破坏之后必然会出现价值沦丧。当今社会上,许多人唯利是图、不讲道义,正是因为传统哲学被一概否定了,维系社会千百年的精华成分也一并丢失了。从这个意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