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店十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开店十年-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租下店面的时候,我并没想好经营什么?有点先斩后奏的意思。这种行为是欠妥的,因为空置店面,房租也要付,你会为了减少房租损失,而仓促上马,导致经营失策,遭受更多损失,所以,还是慎重为好,先想好做什么,才去找店面。我在小镇和市区考察过,看有无值得借鉴的经营项目?但现在的店太多了,很难找到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项目。

  当时,苏州的茶馆很多,生意也不错,但那个投资太大,我还没这个实力。肯德基、麦当劳的生意很火爆,可几百万的加盟费,让人望而却步。民以食为天,各类小吃店的生意,也是可以做的,而我没有这方面的技能,馄饨、包子、水饺,什么也不会,小吃店比我开书店还辛苦,起早摸黑的,我也吃不消。观前街上的时装专卖店,看上去生意也很好,但我对穿着不是很敏感,况且以前也开过服装店,没成功,也就决定“好马不吃回头草”了。不过,我个人不适合开服装店,并不说明开时装店不好,以纯、唐狮、安踏、李宁、利郎、海澜、菲尔等品牌店,都有不错的业绩,小镇上有家以纯专卖店,经营奇佳,年收入有50万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好了,其实哪行都有前途。

  经过考虑,我决定开一家音像店。音像店,小镇上我不是第一家,在我之前,已有二三家。我发现那时租碟的人,比租书的人还多,也就跟了回风。而且,影碟的成本比图书成本低,租金却比租书高,当时行情,租片一天收1元钱。开店要办执照,音像店的执照,比书店更难办,因为音像店只有集体单位可申领,还没对个人开放。当然,实际经营的还是个人,只不过挂了单位的名义,交一点费用。

  小镇上所有的文化经营项目,都是由文化站主管的,当时,文化站的领导已换了人,我就去找新领导,请他帮忙。站长说:“新执照比较难办,有一家挂文化站名义的音像店,两个月前因经营不善打烊了,你可以花点钱,把他们的执照变更一下地址和负责人,你就能开店了。”在站长的介绍下,我见到那位有音像店执照的人,以6000元的代价,把他的执照和部分碟片盘了下来。

  音像店是请我弟弟帮我看店的,我在租书店里,也走不开,还有,进书、进卡、进音像带,我随时要出去,人手不够,弟弟那会嫌木工活较累,也愿意来帮我。我请他看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希望他多积累一点经验,适当的时候,他也可以独立开一个店。有趣的是,弟弟后来的确开了个店,而且比我还会做生意,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在帮我开音像店时,也认识了很多人,建立了一定的人缘,对他以后开店也有很大的帮助。

  变更执照的时候,文化局要我购买了1000多元的正版碟,接着,我到苏州文化市场的二楼,批发了2万多元的故事片、歌碟和录音带。店里的三面墙,做了三排大货架,一面插VCD故事片的空盒子,一面是CD片的出样,一面是MTV歌碟。店中央是很大的一张台面,放的是各路明星的歌碟。一边靠墙做有一个很长条的窄柜,放着一长溜的录音带。墙上专门钉了一个架子,放着一排连续剧。

  故事片方面,国产的、港台的、国外的都有,有以前出的,有最新的影碟,甚至一些老影片我也进了,什么《地道战》、《洪湖赤卫队》等,获得过奥斯卡金奖的经典影片,我全部进了。新出来的影片会比较好租。全部的故事片数量有2千个左右,每天的出租量在150个以上,逢节假日会增加不少,可租掉二三百张。刚出租不久,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新的碟片,租了一个星期后,会有很多划痕和损伤,播放时画面会卡住,或是中间有马赛克而看不清楚,后来我们在碟片正面贴了一层保护膜,才延长了碟片的寿命。

  故事片的销售也很不错,国内外新出的大片,许多人愿意买回去,一些经典影片,比如《坦泰尼克号》,卖掉上百张。连续剧的租和卖,都很好,到我书店里买电话卡的几个台湾人,喜欢买我国的历史剧,只要我这里有,不论他们是否看过,他们都要买回去,有《汉武大帝》、《雍正王朝》、《康熙大帝》、《天下粮仓》、《大清药王》等。一部《流星花园》,租疯了,也卖疯了。有一些年老者,要买戏剧片,我就去进了京剧、越剧、沪剧、黄梅戏、相声小品等VCD,深受他们的喜爱。

  销量最好、创益最多的,还是MTV歌碟。刘德华、张学友、林忆莲、蔡琴、刘若英、韩红、王菲等数百位歌星的碟片,我店里都有。还有外国歌星的英语歌、日语歌、韩语歌、迪斯科舞曲、影视歌曲等,都十分畅销。CD片的音质较好,但因为没有画面,主要是司机在车上听的。当时的歌碟双片的进价是8元,零售价是15元。后来进价5元多,就卖10元。当年,年轻人都喜欢随声听,录音带的销量也很可观。DVD片和黄色的故事片,我们没进,尽管我去别的音像店看过,他们都在偷偷卖三级片和24K的片子,买的人还很多,但是,违法的生意我不想做,没查到是侥幸,查到了就倒霉。

  勿庸讳言,由于我们店面的市口好,生意也是镇上的音像店中最好的。一到晚上,或是节假日,我的音像店里就挤满了人,光卖歌曲带,一天就有二三百盒的销量。我和弟弟两个人,都忙得焦头烂额。每个星期,我要去进两次货,每次进三箱。但有人说我的音像店一年赚了20万,那是不了解情况的误传,不足为信。

  

开店十年 (15)
12、手机配件

  悄然回首,这些年的小店经营,有得有失,有经验有教训,我现在用文字记录下来,是回忆也是反思。假若我能重新来过,我会走得更好,也会避免许多弯路,但人生是单行道,没有假若可言,我只能设一个路标,善意提醒后来者。我们在创业的时候,往往会左顾右盼,不知道做什么好?投资有风险,入市要谨慎。事先要好好考虑,不打无把握之仗,要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他们给我们一颗种子,我们要还给他们一片绿荫!

  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很快乐的,做生意也是如此。做你喜欢的、熟悉的、有所了解的经营项目,更能得心应手。万事开头难,初次上海,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纵然出师不利,也不必气馁,失败乃成功之母。正如李嘉诚先生说的:“光景好时,决不过分乐观;光景不好时,也不过度悲观。”我们在摸爬滚打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就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实中,坚守人生的坐标,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音像店自己播放的歌曲,对促销很有作用。当我们的音响在放萨克斯时,来买萨克斯乐碟的人特别多,同样,当我们播放英文经典歌曲、民歌、某位歌星的歌曲时,顾客也会循声而来,指名要买和我们放的相同的歌碟。放刘德华的演唱会歌曲,刘德华的歌碟就抢手;放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那林忆莲的歌碟就热卖;过年前放陈红的《常回家看看》,也会触动顾客的思乡之情,他们都愿意买回去听听;春节时放*的《好日子》,那些喜气洋洋的歌碟也好销;当《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古筝乐悠扬飘荡,古典器乐的碟子也会很抢手……本来是个音乐盲的人,自开了音像店后,对歌星歌曲也烂熟于胸了。

  音像店的生意不错,这不假,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并没赚到钱。第一年8万多元的营业收入,去掉房租、执照费、税费、水电费、进货成本、人员工资,几乎没有盈余。弟弟说:“不赚钱,不是白辛苦了吗?你还开下去吗?”我说:“开店要长远打算,不能急功近利,一年两年不挣钱,这很正常,这是在打基础,往后生意就好做了,就可以赚钱了。”

  可是,弟弟不大愿意帮我看店了,他认为,一年忙到头,两个空拳头,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还是不要继续了,表面上看生意很热闹,人也很辛苦,但事实是没挣到钱,这不是白墙上涂白水,白费劲吗?可我觉得这是个好店面,不应该放弃,另外,开店的先期投入要想在短期内回收,也是有困难的,在高房租的压力下,我们没有亏本,说明这生意是可以做的,第二年开始,成本相对要低,只要添货,就能实现盈利。在我的劝说和坚持下,弟弟答应再帮我开下去。

  2002年6月,弟弟还是劝我不要开音像店了,要么把店面转让了,要么换其它项目。我和弟弟的关系,非常亲密,从小到大,没有吵过一次架,我知道他也是为我着想。开店需要得力助手,而且,音像店面对的都是年轻人,看店的人要脑子灵活、手脚灵敏,还需要一定的经营能力。我的书店和音像店,都是小生意,但又很忙,而我为何没有请帮工呢?这就是小店的局限性,因为我书店里卖的卡,以及音像店卖的碟片,价格不是像超市一样定死的,而是可以灵活浮动的,像卖卡的话,有时一张卡就有十几块的空间浮动,员工很难自己把握,我无法把一个店,完全放心地交给员工管理,这也制约了我把小店做成大店的理想。

  音像店的旁边,新开了一家手机店,生意很好,我弟弟对手机很感兴趣,对他们如何做生意,也很关注。有个亲戚的亲戚,前两年开了家手机店,现在已有两个店面,还买了房子买了汽车,说明手机的利润很高。当时,小镇上的手机店有几家,但还不多,拥有手机的人确实越来越多,打工妹对一千多元的手机,也舍得买了。弟弟劝我把音像店撤了,换成手机店,保证能赚钱。弟弟还说:“手机是成人的玩具,我估计二三年后,手机会大量普及,基本达到人人都有,有的人可能还有二个三个。”我说:“虾有虾路,蟹有蟹路,他们开手机店行,我们不一定适合啊。”弟弟说:“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