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往事:汽车之城衰落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底特律往事:汽车之城衰落史-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柯克,”约克说,“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

    第三章

    吉姆法雷的忧虑

    凌晨3点,比尔福特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他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内心涌动着各种思绪,难以入眠。白天,他展示的都是信心十足、充满魅力的一面,总是在处理福特汽车事务中的各项细节。但是当夜幕降临,躺在床上时,他脑海中却充满了问号。“你到底在想什么呢?”当别人问他时,他答道:“我在想,我需要一些帮助。”

    有时候他会回想起1979年的夏天,当时他刚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他来到自己家族位于格罗斯波因特的湖畔庄园,就像其他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也在试图规划自己的未来。一天傍晚,在台球桌旁,他和父亲老威廉克莱福特一边打台球,一边进行开诚布公的交谈。

    父亲问:“你考虑好自己想要做什么了吗?”

    “我觉得我想来家族企业工作。”比尔回答。

    父亲的回应令比尔终生难忘。父亲说:“你知道吗?因为你身份特殊,你必须做得比其他人更好才行。”

    2005年的春天,他的特殊身份让他彻夜难眠。

    就在三周前,通用汽车公布了恐怖的收益预期,给投资者带来了恐慌。福特在4月8日也公布了自己的财务预期,结果同样令人失望。尽管福特的收益预期与前一年的35亿美元基本持平,但是其主打产品皮卡以及SUV销售量的大幅下滑严重影响到了公司实现预期目标的进度,而福特表示公司只要能完成预期收益的2/3就谢天谢地了。比尔福特在新闻稿中指出:“整个汽车行业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挑战,我们自身也受到了这些负面影响的波及。”这一解释显得苍白无力,因为此前刚刚有新闻报道显示,他本人2004年的薪酬总额高达2200万美元,是整个汽车行业当中收入最高的高管。

    这份天价的薪酬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事实上,他一毕业就进入了福特公司,他出色的表现也确实超出了大家的预期。尽管他完全可以一辈子躺在前辈的财富上无所事事,但是他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一种使命感。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于1903年创立福特公司的亨利福特的曾孙,他独一无二的出色表现足以令他的曾祖父感到骄傲。尽管比尔的财富是大众望尘莫及的,但是他却一直致力于融入福特并有出色表现,无论是参加公司内部的冰球大赛,还是与汽车工会举行通宵谈判。在他的父亲以及对福特家族尽忠职守的福特公司董事会的关注下,比尔先后从事了产品开发和财务工作,之后在欧洲任职,随后又在枯燥乏味的零部件部门以及重型卡车团队中立下了汗马功劳。1988年,时年31岁的他顺利进入了福特的董事会,1999年,在父亲的鼎力支持下,他被推举为公司董事长。两年之后,他解雇了福特前首席执行官杰奎斯纳塞尔,登上了首席执行官的宝座。

    这是属于他的胜利时刻,他也实现了长久以来的人生梦想。整个福特家族—他的父辈、同辈以及姻亲等—都对他充满了信心。整个福特的32万名员工热烈地欢迎他出任公司领导者。在他成为首席执行官的第一天,当走上公司总部大礼堂的舞台中央时,数百名福特员工起立并大声欢呼,有些人甚至还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们认为比尔福特能够推动福特的发展,带领公司重新回到全球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

    然而早在比尔掌舵之前,福特公司已经处在一个极度困难、呈螺旋式下降的境地。10年来,在与外国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中,福特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下滑。尽管整个美国的汽车市场都在蓬勃发展,但是福特手中的那块蛋糕却在不断地缩小。福特的国际业务也好不到哪里去。福特刚刚在全球推出了令人震惊的40款新车型,但是几乎没有一款车型能给公司带来任何收益。该公司每1美元的收入中,有80美分实际上来自福特公司的信贷部门—福特汽车信贷,该部门通过低价租车以及低息车贷来转移公司的库存。经济泡沫一旦破裂或者消费者的购买力稍微下降,福特的财务就很可能在一夜之间彻底崩溃。福特公司真正赢利的产品其实就是古老的F系列皮卡以及像探索者和远征等品质稳定的老牌跑车。其他很多产品,即便公司打出上千美元的折扣,也很难吸引到购车者。

    在外人心目当中,比尔福特的形象来自《汽车城的帅小伙》—这是《财富》杂志的一则封面故事,照片上的比尔戴着一副宽边的太阳眼镜,显得非常时髦。但是这种时髦的形象与他在实际工作中的形象却大相径庭,他平日大多数时间都躲在“玻璃大厦”(福特在迪尔伯恩总部的一幢长方体的建筑)里处理各种事务。然而在充斥着官僚习气的公司内部,无论比尔如何努力地进行激励和整顿,福特依旧无法阻止新兴的日本汽车公司不断地从自己手中夺走顾客。外国汽车公司往往都会将资源有针对性地投入到几款高品质的精选车型当中,而福特则会斥资数十亿美元在全世界各个地区推出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车型。
第9节;
    通过大吵大闹或者威逼利诱来强迫他人改变从来都不是比尔的风格。但是在一次高管会议上,他终于发怒了,而他的担忧也随之表露无遗。“除非我们有效地利用规模效应,否则我们永远都无法健康发展。”他说,“我们已经远远地落在别人身后了。我们必须马上在全球范围内行动起来。”最让他不满的一种消极观点是,福特无须像丰田那样,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讨好消费者。他正式严令禁止公司继续使用“物美价廉”这样的说法,此前许多福特的老一辈高管都喜欢用这种说法来描述自己公司的汽车。相反,他坚决要求所有人—包括高管—都将“返璞归真”作为福特的官方用语。

    福特已经迷失了发展方向,就像两家完全不同的企业被强行捆在一起:一方面像继承了欧洲奢华风气的大哥,骄傲地拥有捷豹、沃尔沃以及路虎品牌;而另一方面则像穷困潦倒的小弟,即福特的蓝领团队。然而没有一个高端品牌在赚钱,尽管多年以来,这些品牌的运营决策都出自位于伦敦富人区的一座雍容华贵的18世纪豪宅中。而福特总部位于迪尔伯恩的中产阶层社区,其业务主要集中在迅速出厂的急功近利的SUV以及平淡无奇的小轿车。随着福特在美国丢失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其负面影响也逐渐蔓延到了生产线上。位于新泽西州、密歇根州以及俄亥俄州的几个生产基地先后关门。一个世纪以来,福特家族一直掌控着这家企业的管理,比尔也能体会到员工每天按时打卡上班的普通工作—在流水线上生产出带有他姓氏的轿车和卡车。然而当他参观了公司的工厂、设计工作室以及工程实验室之后,他感到人们心中的自豪之情以及工作热情已荡然无存。“这些员工都是公司的中流砥柱,”他说,“尽管他们都表现出色,但是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识。”~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而他更担心的是他自己。他到底有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组织能力以及最为重要的业务经验,来帮助深陷泥沼的福特摆脱困境呢?他已经感受到了员工心中的疑虑,这让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我们的发展缺乏重心,这会影响到员工的士气。”他说。在跟信任的高管沟通时,他严肃地表示,福特或许需要一个比自己更加老练沉稳的领导人。“我不是最佳人选,”他对福特首席人才官乔莱蒙说,“我希望找到一个真正合适的人。”莱蒙是人力资源领域的老手,于2000年加盟福特,此前曾在柯达及施乐从事过20年的企业人事工作。与公司其他人相比,他与比尔一起共事的时间是最长的。他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老板现在压力很大。但是当莱蒙听到比尔想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时,还是大吃了一惊。因为他知道比尔的言下之意是谦虚地承认自己并不适合这个职位,这在任何一家企业都是极为罕见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勇敢的决定,”莱蒙回应道,“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让公司其他任何人知道这个消息。如果其他人知道了你的这种想法,后果将不堪设想。”

    ***

    没有什么比高管之间的明争暗斗更让比尔感到烦躁不安了。自从2001年上任以来,他已经对高层进行了数次洗牌,不断地重组和建设公司的高管团队,希望能够找到正确的组合方式,但是都没有成功。他痛恨人际冲突,并且经常会将这种拉帮结派以及不遗余力地在别人背后捅刀子的举动与电视真人秀《幸存者》进行比较。然而随着情况的不断恶化,他不得不终止了个别会议的主持工作,把这一重担交给了尼克谢勒,这位和蔼可亲、慈眉善目的白发老者也曾是福特公司的总裁。然而谢勒完全无法跟上戴维瑟斯菲尔德和吉姆帕迪科亚的思路,前者是福特主管国际运营的总裁,说话非常强势,后者是生产线上的一位元老,目前负责南北美洲的生产业务。瑟斯菲尔德毫不避讳地公开嘲笑谢勒,并且与帕迪科亚之间冲突不断。在公司的战略会议期间,当瑟斯菲尔德发言的时候,帕迪科亚甚至都不正眼瞧他一下。而年青一代的高管并不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马克菲尔茨是福特海外团队里的一位新生代高管,他对这一现象的评价是:“这两个人的关系势同水火。”

    比尔不得不挥泪斩将,于2004年勒令瑟斯菲尔德辞职。谢勒于2005年1月宣布退休,帕迪科亚出任公司总裁,成了整个公司的二把手。但是帕迪科亚充其量就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者,只会执行命令并维持生产线的运作。他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而比尔福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