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撬动成长:企业与VCPE有效沟通有密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资本撬动成长:企业与VCPE有效沟通有密码-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是早有预谋,一个是暂无此念想,由此推断,京东方能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概率极大。
  “第一个吃螃蟹”通常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胆子大,勇于尝试创新,还有就是实在饿得不行了,能划拉进嘴的都是肉。
  在前不久温州财团赴京收购北京国企的“拉郎配”上,在待沽的京企名单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京东方的身影。看来,京东方不仅看中了韩国股市的钱袋,对温州财主的腰包也不愿放过。更早时候,京东方还计划赴港发行H股募资25亿,如能成行,其有望成为第一个集A股、B股和H股于一身的公司,首开A+B+H之先河。
  饥肠辘辘的京东方,太想吃到一只螃蟹了,管它是海蟹还是河蟹。尽管一些证券分析师认为,京东方到中国香港上市并不容易。2003年初,京东方以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IS)拥有的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业务,从把“孩子”抱回来开始,京东方就把全部的希望押在了TFT-LCD身上。从目前情况来看,TFT-LCD是抱得起养不起。为此,几年来京东方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为这个“孩子”去四处拉“抚养费”。
  明眼人都知道,京东方豪赌的TFT-LCD是一种非常昂贵的产业,可以说是资金的“无底洞”。
  京东方2006年1月25日发布的公告称,全年亏损额有可能超过预期,但预计不超过16亿元人民币。
  韩国人是不是真的愿意把“第一只螃蟹”送给这样的企业,现在还不得而知。
  中国股市空心化吗
  来华“招亲”的交易所中,韩交所不是第一家,更不是最后一家。中国企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大交易所争夺的焦点,纽约、伦敦、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各大交易所都在“明送秋波”,以期能够在中国多“拉客”。
  对于愈演愈烈的海外上市大潮,不少专家学者坐不住了。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对此忧心忡忡。他指出,1993年至2005年,国有企业海外上市流失的国有资产不少于600亿美元。截止2005年,海外上市的310家中资企业流通市值已达3 700亿美元,是国内深沪两市可流通市值的倍,其中80%都是国家垄断型资源的优质国企。这些企业海外上市的价格,要比在国内上市的同类企业的价格平均低20%以上。这就造成国家财富大量外流。如果一个企业以市值10亿美元在海外上市,就将有2亿美元的国家财富流失。如此下去,过不了多久,中国流失的国家财富总额就将突破1 000亿美元。
  纪校长认为,这一趋之若鹜的盲目现象将造成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空心化和边缘化,而国有企业过多地海外上市以及过分地国际化,将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未来发展战略实施。
  对于纪宝成的忧虑,刚刚从与房地产商的辩论中转战回来的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易宪容不以为然,“每家企业的生存环境和融资条件都是不一样的,企业去哪上市不是纪宝成可以决定的,这是市场行为。国有企业海外上市股权多元化,根本谈不上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
  国人的争论,早就被外人看在眼里。韩国新近出版的《文化日报》中就提到,“目前来看,很难阻挡海外上市的热潮,但对中国企业来说,海外上市并不一定是最好的策略。中国需要认真听取不同意见,这样企业的海外上市才不会成为‘有毒的圣杯’”。
  担忧也罢,支持也罢,与海外上市的风生水起相比,中国股市的“休克”已非一朝一夕,已经开始有人担心,日久生变,万一“休克”成了“植物人”,就不好弄了。
  (文/贺俊)
  

鼎助中国企业叩开欧元资本大门(1)
——独家专访欧交所上市部副总经理、中国区总裁潘康
  工行出名 欧交所换岗
  2006年9月,秋意下的北京,王府饭店,一位神采奕奕的欧交所中国区总裁潘康高兴地接受了证券日报创业周刊记者的独家专访。潘康,说起话来一点也不像有些海归那样时不时地中英文掺杂着,就连说话的语气也完全像一个地道的中国大哥。尽管如此,仍不失其那颇像外交家的风度。这就是记者面前的潘康先生。
  自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工商银行,从国际部业务做起,到后来任工行伦敦首代,潘康拥有了十多年宝贵的银行工作经验。想当初,工行56万人英语业务考试,潘康是第一名,绝对是万里挑一。说到此,潘康只是淡淡地笑了一下。一夜成名的潘康后来作为工行的代表建立了工行伦敦子公司,成功地为工行争取到英国本地银行牌照,并设立了伦敦子银行。潘康的业绩一直优秀,走得很顺。2006年5月,欧交所找到了刚刚回国的潘康。也许是希望体验另外一种感受,正处在事业上升期、而且担任工行伦敦子银行执行董事的潘康毅然加盟了欧交所。2006年7月,欧洲证券交易所宣布任命潘康为国际上市部副总经理、中国区总裁。
  中国战略大布局
  潘康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全力调研部署设计中国区战略。
  作为欧洲大陆最大的股票市场,欧交所目前是世界主要融资市场,欧洲及世界诸多顶级企业如汇丰、美孚石油、麦当劳等均在欧交所挂牌。由于欧交所近年刚刚完成欧洲大陆主要交易所的整合,所以目前尚无中国企业上市,“我们非常欢迎有增长性的中国企业登陆欧交所。”潘康诚恳地说。中国企业在欧交所上市,除了打开了通向欧元资本的大门外,也有助于其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欧盟市场上处于有利位置,“这代表的是一种实力,也是一个国际化的品牌”。
  潘康先是对市场和竞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调研,针对欧交所的优劣势、中国的金融形式和企业上市情况进行分析,制定了欧交所的中国发展战略。
  潘康认为目前欧交所进入中国时机很好,是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阶段。符合中国政府总体的金融安全战略。从战略层面看,中国的金融资产在全球分布应该是比较均衡的,不能完全集中在某国或某个市场,应该在全球主要市场上都有分布。另外,金融资产的币种上也应合理布局。因此,从国家金融安全考虑,欧交所在中国金融安全战略中可以起到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对企业而言,在欧交所上市还能帮助企业拓展欧洲市场。
  另外欧盟与中国关系很好。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很多公司具备了海外上市的条件。中国资本市场目前还处于调整发展过程,还不够成熟,还不能满足吸纳所有的上市公司要求,通过国内的资本市场融资比较困难。国外的资本市场能提供较好的融资条件,这就使海外上市具备了必要性。欧交所的规模比较大,是中国香港股市的3倍,是中国企业通往欧元区的大门。对于打算走向国际市场、尤其是想在欧洲发展的企业来说,欧交所提供了新的选择。
  潘康所部署的欧交所中国战略第一步是提高欧交所的知名度,进行品牌推广,让中国企业了解欧交所是海外上市的另一条新路。在品牌推广上,潘康注重媒介报道的深度和互补策略,追求实效。他认为在中国做事,一定要中国化,包括不需要一定取英文名。因为在中国更多还是用中文沟通,并且注重沟通策略。

鼎助中国企业叩开欧元资本大门(2)
第二步是建业务通道。欧交所业务主要是依靠大量的中间渠道进行,而不是单靠自己。这包括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潘康上任两个月来,渠道建设已完成了85%。潘康说自己在写工作总结时,没想到竟做了那么多事。
  全球资本市场变数很大,交易市场变化处于历史关头,并购风潮盛行。伴随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欧元统一货币后,并购成为一个很简单的事,规模小的交易所将无法生存。欧交所和纽交所正在酝酿并购。由于有了上面所说的踏实工作,对未来资本市场的变化,潘康已经心里有底了。
  欧交所要切分中国蛋糕
  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盛大、分众、尚德等公司在海外上市的巨大成功,再次展示了中国概念的魅力。国内知名创投信息研究机构清科集团近期公布,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增长强劲,总计有19支中国概念股在中国香港主板及创业板、新加坡主板及创业板上市,筹资量达亿美元,比上季度增长了%,合计2006年上半年共有40家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募集资金额高达亿美元。2006年第二季度在海内外上市的8家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所支持的中国企业合并筹资金额达亿美元。这对于全球交易机构产生了极大诱惑,海外上市的蛋糕香味更加浓烈。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向纵深推进,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上市,中国企业再掀海外上市高潮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除了纳斯达克继续加强对中国的推广以外,纽交所、韩交所也纷纷来华开拓业务,并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国公司上市。欧交所同样加强了力量,近日与上证所签署合作备忘录就是一个例证。让纳斯达克和纽交所在国际业务上颇感尴尬的是萨班斯法案。据业内人士分析,萨班斯法案导致美国上市公司的成本平均增加200万美元,一些大型公司成本增加500万~800万美元,甚至1 000万美元;公司中高层管理者还要多耗费30%的时间成本;而且公司中高级管理者将有可能受到金钱和刑事惩罚。这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挑战,使得一些意欲上市的中国公司开始把目光投向欧洲或者它处。无疑,这给了欧交所巨大的机会。
  其实,经过几个月的调查,潘康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目前符合到欧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至少有几百家,欧交所在中国已选了十几家符合条件的公司,最快可能到年底就会在欧交所上市。
  对中国公司的几点建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