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超凡智慧揭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犹太人超凡智慧揭秘-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许多名流都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维多利亚女王,还给她赠送了一枚镶有钻
石皇冠的红珐琅圣乔治十字勋章。但这一切并未使她飘飘然,她又给自己提
出了一项新的、更伟大的任务——改革当时英国军队对普通士兵的管理制
度。她热爱军队,更热爱那些骁勇善战,对民族赤胆忠心的平凡而伟大的士
兵。

她并不是以冲动的感情对待大兵,而是尤如爱小孩和爱小动物那样热爱
他们。维多利亚女王曾表示要给士兵发放科隆香水,她闻讯后建议陛下,若
在前线发一些杜松子酒可能会更受欢迎。之后,她和军方共同努力,终于在
医院为士兵们开了一个小小的阅览室和咖啡馆,并对战地医院的环境进行了
检查和整顿。不久,军人学校也成立了,歌咏队也成立了,小剧团也成立了,
体育活动也蓬勃地开展起来,军队面貌和精神状态顿时焕然一新。这个变化
确实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尽管有人仍然在恶意诽谤她,但她的业绩是众所周知的,最终军方还是
为他洗刷了冤屈,并委任她更大的权力。而1856 年4 月,战争也宣告全面结
束,军队纷纷回国。本来政府要隆重欢迎她回国,但她最终还是悄悄的、独
自乘车北上,她是最后一个离开战场的。别离时,她心情沉重地写下:“啊!
可怜的士兵们,我不是个好母亲,我要离开你们归去了,而把你们留在克里
米亚深深的墓穴中。。。”

于是,两个高大的形象从战场中显现出来,一个是士兵,一个是护士。
士兵从比不再被看作是人类的渣滓,护士也不再被看作是行为不端的荡妇,
这两个变化都要归功于她。而人们歌颂她那首诗,却经久不息地回荡在克里
米亚上空:

她毫不谋私

有着一颗纯正的心,

为了受难的战士

她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

南丁格尔,小姐——

上帝赐给我们的最大福恩。

六、奄奄一息中的孤独革新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萦回在她脑际的,不是医院里千万个死者的亡魂,
而是那些严酷的现实,那些本来可以预防的疾病和可以避免的灾祸。克里米
亚战祸中惊人的死亡率是英国军队中不合理军医制度的必然恶果,而这样的
制度仍然在运转着,仍然在谋杀士兵们,仍然在重复着发生过的悲剧。而拯


救这些士兵们的重任,便义不容辞地落到她的肩上。她当仁不让、毫不退缩,
但是也为自己这种命运黯然伤神。她变得有些暴躁了,青年时代那种突出的
仁爱精神正在消退,头脑却更聪敏,眼光更锐利,意志更坚强,光明磊落、
公平处世的观念更纯真了。早年那个多愁善感的影子,在她身上消失殆尽了。
她身体还疲惫不堪,但在紧迫形势的催逼下,她渴望立即工作,必须趁全国
上下对克里米亚惨剧记忆忧新时趁热打铁。然而,她遇到的到处是掣时,于
是她四处奔走呼吁,给新任国防大臣施加压力,幸而有维多利亚女王的大力
支持和赫伯特伯爵的通力合作,工作才初见成效。

在她白热化的工作热忱面前,赫伯特也不甘示弱。他俩的合作真可谓是
无敌的,她勤勉努力,干劲十足,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而赫伯特却能言善
辩,沉着机敏,是个谈判的老手。他俩默契的配合,简直攻无不克,乃于赫
伯特夫人为了接近赫伯特而不得不去讨好她,而她俩的友谊是那样的纯洁无
暇。在她的忠诚无私精神的感召下,赫伯特临死也没有垦出阵地,他临终的
遗言中:“可冷的弗罗伦斯——我们共同的事业还没有完成。。。”他死后,
验尸的结果令医生感到惊奇:一个病入膏盲的人尚能坚持工作一年之久,简
直是个奇迹!

而她的健康也完全崩溃了,有好几次人们以为她活不了了。但执著的追
求,并没有使她的精神垮掉,在奄奄一息中她顽强地搏斗着。感谢上爷,最
终她还是成功了!

由于她总结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亲身体体验,开阔了她对护理事业发展
的见解。她认为护理是一门范围广泛的科学,要冲破宗教的长期束缚和控制,
必须设立专门的护士学校,开设严格训练的课程,提高素质的要求,这样才
能培养出合格的护士,完成护理专业的崇高职责。1860 年,终于在伦敦圣多
马医院创建起世界上第一所近代护士学校,为世界各国的科学护理事业打下
基础,而她则成为当时英国卫生保健设施和培训护士的专家。1859 年间,她
著的《护士札记》的出版,则被认为是医院建设的经典著作。《英国军医部
门的效率及医院管理——以及影响士兵健康的各种因素的调查》和《英国军
队死亡率研究》,则是她长期统计的结晶,成为后人研究的可靠资料。为此,
她成为英国皇家统计学会会员,美国统计学会也将骋她为荣誉会员。目前,
10 英镑的英国钞票上,一面是英国女皇,一面则是她;伦敦还有她的纪念馆
和大型塑像,以及“南丁格尔基金社”,专为各国护士进修之用;英国政府
还将她的生日定为“医院日”或“国际护士节”;国际红十字会还设有南丁
格尔奖章,定期授予世界各国在救死扶伤和护理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先进护
士;1910 年,英王爱德华七世还授予她最高勋章,这种勋章当时还是第一次
颁给一位英国妇女。而她能取得如此的业绩,则是她毕生呕心沥血的结晶。

她原以为,她毕生的事业很快就会结束,未曾想,在奄奄一息中她又活
了将近40 年,并充满了辉煌。她父亲早于她去世,她的母亲双目失明后,在
她精心护理6 年后也离她而去。而她和姐姐的宿怨,也早被她妥协了。

她晚年的时候,虽终生未嫁,但仍能享受到女族长般的、充满乐趣的生
活。她的神情总是那样安祥,头脑总是那样清晰。她每次接待一个来访者,
总是全神贯注地听着客人的谈话,而这时她青年时代那种博爱精神又复活
了,使她重又充满活力。谁有什么心事都愿意找他诉说,甚至包括青年人的
爱情秘密,街上的小贩和警察也愿意找她聊天。

她的居室永远是那样洁白整齐,花香四溢。而她的容貌也不再是那样的


窈窕轻盈、婀娜多姿和楚楚动人,她成了一个威严高贵、又高又胖、年高德
勋、精神饱满、机智幽默的老小姐,但岁月年华给她的脸上刻上了饱经忧患
的皱纹。青山夕照,斜晖晚霞之后,薄暮的阴翳降临了,她虽双目失明,但
仍然精神金矍烁。一天,一位女士向她说起一个刚刚去世的人,说这个人操
劳一生,这下总可以安息了。不料她听后立即坐了起来,很认真地说:“不,
我相信,宇宙的运动是无穷的。”

然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切事物由生到死这是事物发展的必
然规律。1910 年8 月13 日中午,她入睡了,从此长眠未醒。

她的遗嘱长得出奇,并以此被列为英国司法界搜奇寻异的珍品。按照她
的遗嘱,她被悄悄安葬在一个很普通的墓穴中。墓碑上只刻着一行小小的铭
文:

“F·N·1820 年生,1910 年卒。”

(贺雄飞)


世界语之父
——善良而单纯的柴门霍夫

世界语从诞生到现在已有100 年的历史了。今天,全球上有1000 万人在
学习、运用、推广世界语,并且还有更多的人正在开始了解这种语言。于是,
我们不能不想起它的创始人——柴门霍夫。他平凡而又伟大、谦虚而又高尚,
从少年时代起,他便将自己全部的爱倾注给全人类,他创造成功世界语时,
年仅18 岁!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是过于天真的,因为他认为人类的纷争
是因语言不同而引起的。结果语言创造出来了,人类的残杀并没有因此而结
束,反而愈演愈烈,最后他自己也在人类的第一次大悲剧中与世长辞。

一、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正当柴门霍夫6 岁的时候,二次革命刚刚结束,到处都留下血迹,泪痕
和辛酸。为了分散人民的愤怒,俄国政府背信弃义、竭力挑拨各民族之间的
关系,使之互相争斗。

在立陶宛的土地上,有四种不同的民族居住在城市里,即立陶宛人、波
兰人、犹太人和俄罗斯人,它们目的不一、语言各异、信仰敌对。条条街道
都笼罩着不信任和猜忌,广场上则每天都有侮辱、复仇、迫害和仇恨。在这
不幸的土地上,柴门霍夫诞生了。他超越了各民族的利己主义,毕生追求实
现一种世界大同的理想。

柴门霍夫出生于比亚韦斯托克城的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个儿童教育家,
母亲是个家庭妇女。从父亲那里他继承了聪明才智,而母亲又把她的善良谦
虚的品质遗传给他,小柴门霍夫聪慧、谦逊、善于思考、勤于学习,虽然固
执点,但却从不粗声粗气。在课堂中,他已显露出非凡的才华,教师都很欣
赏他。他举止安祥、文温尔雅,因此被同伴们称为“男爵”。无论在学校中,
还是家中,他绝不板着脸孔,以超人一等自居。他脸色苍白,体质荏弱,的
确象个小孩子,但他作为一个庆祝会和远足的出色筹备者,却又是一个活泼
而快活的少年。他最喜欢跳舞,但一碰到功课中的难题时,他又是个助人为
乐的顾问了。

小柴门霍夫亲身感受到了各民族问的仇视和猜忌,特别是犹太人的不
幸。在他家木屋的窗外,他亲眼看到一桩令他终生难忘的事。一个长着典型
的长胡子的犹太人从街上走来,他的脸上忽然给射中了一个球雪做成的子
弹,有一发正中他的眼睛,脸颊上流出血来,这位老人痛苦不堪。。“不要
叫,犹太鬼!”基督教民族的孩子们高声喊着,并“哈拉、哈来、哈里、哈
罗、哈噜”地嘲笑般地学着没人懂得的希伯来语,四散了。一个俄国中尉见
此恶意地笑道:“离开人行道快走吧,你们这些贱种!”另一个军官厌恶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