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行车到宾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自行车到宾利-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序言
“有人爱   有事做  有所期待”
  俞敏洪
  周华是我大学同窗,更兼室友。走进北大的第一天,我在宿舍见到的第一人就是他。
  今天的周华风度翩翩,有着成熟和成功男人的魅力。但当时的周华,只是来自北京昌平南口镇一个很土的小男孩,一个充满了梦想,却不知道梦想在何处落脚的青涩少年。他是军队大院子弟,所以,最常见的就是他平时穿着旧军装的身影。
  对周华,我最深刻的记忆在大学第一学期。有一天,我坐在床边,对着窗外发呆。从农村来到北京大学的我,普通话说不好,学习成绩跟不上。当秋叶从窗外的杨树上瑟瑟飘落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忧伤,情不自禁地叹息一声:我真的好想家!好想回到农村啊!周华刚好在宿舍,默默递给我一个苹果,说了句: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在大学生活中,周华有两件事情让我记得最清楚。一件是,他总是在背诵一种名叫《The Man Who Escaped》的中级英语教材,不断地背,不断地高声朗读,结果到了滚瓜烂熟的程度。他因此逐渐成为我们班口语最好的学生之一。我后来开始背诵《新概念英语》课本,一定程度上就是受了他的影响。第二件事情是,他会拉小提琴。因此,班级联欢或者系里联欢的时候,总有他演出的身影。这也让我这个任何乐器都不知道怎么拿的人充满了羡慕。当时,我们宿舍楼和女生楼挨得很近,楼道打横的那个窗户与女生楼东头的窗户凌空只有大约数米之隔。周华经常会到那个窗户边上去拉小提琴。大概是为了吸引女生注意,可惜好像没有太成功。有的时候,还会被女生吼:能不能不拉了!当时,北大一度风靡的是抱着个吉他自弹自唱,所以周华不久也转向了吉他。最后,他又成了这一时尚潮流的一把好手。
  在北大,我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物,成绩不优秀,也没有太多的动力去追求优秀。但周华不一样。他自制能力很强,规定了学习目标,就一定要设法完成。他睡觉起床都特别有规律,凡是想学会的东西都很专心地去操练。结果,大学期间,他的英文水平直线上升。毕业时,他已是我们班英语水平的佼佼者了。毕业后,他大约也是我们班第一个出国读书进修的人(女同学外嫁他国的除外)。而且,他在文艺方面体现了出色的才能。我在北大连皮鞋还不知道怎么穿的时候,他就能够很出色的出入周末北大的各个舞场,得以用优美的舞姿来吸引众多美女的眼球了。
  到我们大四左右的时候,中国已经开始向世界迅速开放,物质生活的力量开始渗透到了大学生活之中。我记得,我们班有个同学从日本弄回来一个随身听,配了立体声耳机。当时,我们还第一次见到这么小的耳机。那个同学很是慷慨,将耳机一一塞到每个同学耳朵里。美妙的音乐声就从耳机流泻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莫不惊为天籁。北大本是世外桃源之一种,学生们除了泡图书馆,天天讲着些尼采、叔本华之类的言论,还有就是纯情的恋爱了。但随着物质生活的渗透,大家的眼睛也开始往外探了。我们习的是英国语言,故而会得风气之先,免不了谈论一些物质生活的话题。记得有一次在宿舍,我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周华却说,他的愿望是拥有一辆保时捷汽车。我记得,我当时的反应是张大了嘴、合不拢的感觉,觉得这是一个几辈子都不能实现的梦想。
  现在的周华,二十五年的奋斗之后,不仅拥有了汽车,而且拥有了价格和品质都超过了保时捷的宾利汽车,当然更加拥有了一份比汽车更值钱的事业。今天的我,尽管还没有买过保时捷或宾利,但也拥有了自己奋斗的平台——“新东方”,一个让人兴奋和充满期待的地方。
  大学毕业之后,我们各奔东西。除了偶尔联络,我和周华没有见过几次面。大家都顾自忙着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在渴望成功的驱使下,拼命工作和寻找机会。
  我一直以为,周华的成长之路会一帆风顺,因为他的才华,因为他的志向。在读完他这本《从自行车到宾利——一个北大学子的创富之路》后,我不禁掩卷叹息。首先,没有想到他的成功之路也充满了艰辛。本来,他可以在中国外交系统内发展,可以很顺利、很体面地成为一个优秀的外交官或驻外大使。但他选择了辞职,然后自己创业。在举目无亲、毫无人脉资源的澳洲,他卖过保险,做过直销,甚至身无分文过。但最后,他终于闯出了一条道路,成了澳洲房地产经营最出色的企业家之一。其次,没有想到,他大学许诺自己的并非信口雌黄,而是确实表达了心中的一个梦。这个梦伴随了他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褪色。到今天,依然在推动他的生命前行。当然,他这个梦已经升级,现在变成了波音737商务飞机。
  其实,重要的不是钱,也不是由穷变富的过程,更非炫富。在周华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大学时代就蕴藏在他心里,一直延续到今天。周华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改变了人的思维,就改变了人生。”他帮助很多朋友寻找到了更好的生活,增加了很多人对于自己的信心。他也常说,人的大脑程序改变了,行为自然就变了。他变了,我也变了。我们的长相除了变老一点,没有改变太多。我们改变的是我们的思维,是我们的大脑程序。
  周华很喜欢一句话: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他有人爱,爱他的父母、兄弟姐妹,爱他的妻子和儿女,他们也都爱他;他有事做,对把自己创办的公司做好有着无限的信心;他更有期待,期待有一天能够坐着自己的商务飞机来经营他的商务。我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让我也能够搭乘他的私人飞机,去周游世界。
  2009年11月5日于北京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序幕
从“周华阁下”到临居人士:
  梦想试飞
  这是1990年,我似乎踌躇满志。
  作为一名中国驻外文化领事,我开着一辆崭新的奔驰300E,住在市中心的一套有水景的豪华公寓里,几乎每日都要出席酒会、宴会,或是观看歌剧,参加电影首映。我的妻子小叶是国际台驻澳记者。在人们眼里,我们似乎已经拥有了成功和幸福。我们在尽情享受悉尼——南半球这座迷人的城市所拥有的一切。
  看上去,我们似乎已经拥有了一切……
  镜头快进到1991年初。我和妻子此时已经辞去了稳定且前途无量的公职,告别了年迈的父母及哥哥姐姐,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我们仅凭自己熟悉的英语和对未来全新生活的憧憬,开始了一段未知的旅程。
  “我们如何在澳大利亚这块新的土地上生存下去?我们能实现所梦想的成功吗?”
  澳洲当时正处在经济萧条之中,我不能肯定马上能找到工作,也不能肯定没有了外交官身份,那些以前称我阁下的人们是否还会理睬我。我不知道我们全部的4000澳元积蓄能让我们维持多久。我知道如何组织中国京剧团来澳访问演出;我可以在鸡尾酒会上同人们推杯换盏,轻松交谈。可我能把这些技能写在求职简历上吗?这些技能又能帮我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我大学毕业后是由国家分配的工作,所以还从来没有自己找过工作呢!
  我的澳洲临时签证允许我享受一些政府补助。但我不会去领救济金!那可太没面子了!北大英语系高材生、前外交官周华去领救济金?饿死我也不会!
  我还想起了在机场告别时父母脸上的泪水。他们都快七十岁了。当初我向母亲提到要辞职,移民澳洲时,她不以为然地说:“你为什么要离开这么一个高尚、令人羡慕的职业而移民澳洲?你知道,有多少年轻人梦想得到你要放弃的工作吗?说话就三十了,你何苦要到那么远的一个陌生地方去从零开始?”父亲说:“我和你妈都这个岁数了!还让我们为你们揪心!我们还能活多久?下次见面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呢,谁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到你们?”
  那一次,父亲还提起了我那辆旧自行车。它是我考上北大后父母送我的礼物。如今,虽然我已决定移民澳洲,父亲还是不同意把它送人,执意要给我留着,说万一我们在那边生活不下去,决定打道回府后,还可以骑。母亲说如果那边太苦你们就回来。爸妈随时欢迎你和小叶回来……
  这是我人生的一段故事。从中国到美国,又从北京到悉尼。在不断追求与奋斗中,我一步一步地向着自己的梦想奋进。我的交通工具已经从那辆旧自行车变成了一辆崭新的宾利汽车。我对当时做出放弃一切、从零开始的决定感到自豪,并对祖国以及第二故乡——澳大利亚充满感激和热爱。我能走到今天,主要归功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使我养成了对生活、工作及事业的积极态度。这种积极态度使我能够充分利用澳大利亚提供的机会,去追求我和家人的梦想。
  上学时,我并不是最好的学生。在公司,我也不是最好的推销员。但很小的时候,我就养成了一种极强烈的自信,而且永不言败。这种近乎天真的自信,加上敢做他人不愿做之事的勇气,使我在人生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得以建立起了自己的财富王国。我经常思考创业理念,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并以参加许多讲座和大量阅读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扩展思维。我深以为,如果我的内心不再成长,我的事业就不会成长,我的财富之路也就不会越走越精彩。只有我在内心里不断成长进步,我的人生才会越来越华美。
  

一。从远郊到北大:自行车的年代(1)
许多财富故事都会把主人公的昔日说得很惨。这几乎成为一种俗套:主人公早年衣食无着,或栖身无地,甚至不得不下煤窑挖煤或上街乞讨;他的父母目不识丁,穷困潦倒。总之,无可忍受的悲惨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