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得更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飞得更高-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是笔记本电脑的用户编的程序。〃
  〃但是这个样子根本卖不出去。〃
  孙正义听了说道:〃请借我用一下电话。〃他打电话到印刷厂让中止了那本书的印刷:〃马上给我别印了。〃然后他转头说:〃可是对里面的内容我是有自信的。〃
  孙正义告诉田边,在美国个人电脑正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并说服了他。
  〃这样啊。可是我们这儿是书店,所以在调查读者层、读者关心的所在之前是不会轻易应承的。〃
  〃很快啊,田边先生。今后读者的目光一定会锁定计算机的。〃
   。 想看书来

17。 巨人和天才(2)
田边是芥川奖获奖作家田边圣子的弟弟,他还是有敏锐的感性的。
  对孙正义说的今后电脑将很快普及的话,他很快有所感触,并且听孙正义说到美国硅谷,他更开始感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可能性。
  〃可是出版并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啊。〃
  〃所以才希望您能帮忙。〃孙正义说。
  〃顺便问一句,你已经跟代理商谈妥了么?〃
  孙正义擦了一把额上渗出的汗。本来他对出版就一无所知。
  田边也感到无可奈何,只好耐起性子仔细告诉孙正义一些出版界的基本知识:出版社是通过与被称作〃代理商〃的图书批发商一起在银行开户,通过代理商来实现书在全国书店的流通。大代理商有〃东贩〃(东京出版贩卖,现在的东贩)和日贩(日本出版贩卖)。
  孙正义突然对田边说:〃能不能请您带我去东贩?〃
  身材矮小的田边睁大了眼睛。
  怎么能带一个刚刚才认识的男人去东贩呢?这也太超越常识了。
  但是这个叫孙正义的年轻人就有打破老练的田边的常识的魅力。要问这是一种怎样的魅力不好回答,大概还是作为人的魅力吧。
  田边带着孙正义从赤坂赶往新宿东五轩区的东贩去。
  接待他们的是东贩的一个部长,他仔细审视着那本写满程序的印刷物,一脸为难的表情望着田边。〃是田边先生介绍来的书啊。〃
  部长有些沮丧地同意了,给他们开了户头。
  孙正义深深地低下头对田边说:〃接下来请带我去日贩。〃
  田边无法拒绝满脸笑容的孙正义。(〃真是第一次遇上你这样的人。好吧,带你去吧。〃)
  夏天骄阳似火。田边抱怨着上了出租车。到位于千代区神田骏河的日贩只需要十分钟。据说负责人也是第一次接手与计算机相关的书。他翻着那本只有数字的书,歪了歪头。
  但是负责人还是同意给他们开了户。
  田边心里产生的那种不可思议的感觉还是没有错的。
  这本最初的出版物《笔记本图书馆》卖得极好,软银甚至在出版界也声名鹊起。
  孙正义后来这么对我说:〃正是那一天的事,是我从事出版的起点。我确信出版将成为数字信息社会的支柱。〃
  孙正义刚刚开始在日本的事业的1981年,比尔·盖茨也紧紧抓住了获得巨大成功的灵感和自信。20世纪80年代这个信息社会拉开帷幕的时代该发生的事,在日本和美国同时发生了。
  1980年,盖茨的小公司微软正在与IBM进行重要谈判。8比特(bit)的软件已经在CPM(8比特的os)的os(操作系统)上运作。IBM首先把目光投向研发出CPM的公司,希望他们能再开发出16比特的操作系统(os),可是这家公司却并不热心。
  所以IBM期望盖茨能有所作为。当时的IBM是硬件业界傲视一切的巨人,以占到大型计算机市场份额的80%而著称。谁都认为IBM帝国是不可动摇的。
  但是IBM也有其致命的弱点。事实上,它在小型计算机领域已经滞后,所以希望在一年以内在市场上推出自己研发的个人电脑。开发新计算机的竞争是极其激烈的,一种机器刚面世,马上另一种性能超过它的机器就出现了,因此要求研发工作者有迅速反应能力。在这个领域的战略中不得不丢开全靠自我研发的定见。IBM与微软签订了操作系统的进出口许可合同。
  比尔·盖茨向IBM的研发团队提议,研发用的机器是否可以采用装有16比特的微型中央处理器的个人电脑。
  当时盖茨手头并没有操作系统。他从一家公司收购了简单的操作系统并加以改良,这就是后来的MS-DOS。
  由8比特向16比特的转换正是对时代动向的一种预见,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想法,它使计算机由玩具变为真正的商业工具。
  这是盖茨敏锐的洞察力;他看到微型电脑将凌驾大型电脑造就一个巨大的市场。
  IBM通过采用允许别的公司自由复制的开放式结构这一英明决断,抓住了确立个人电脑的世界性标准的机会。盖茨的微软公司在这个转换期作出了巨大贡献。
  改良后的这一系统就是微软操作系统,即MS-DOS。它里面包含了今天的Windows的基础。拥有MS-DOS最初的许可证的IBM把这个系统命名为PC-DOS。PC……个人电脑诞生了。
  1981年,盖茨迈出了面向未来的第一步。
  孙正义和盖茨正是两个数字化时代的英雄,他们被太平洋隔开,彼此相对,无言地对抗。
  

18.成就大事(1)
这是圣诞节。
  岁末的忙忙碌碌给都市带来了生气,过年的喧嚣发出嘈杂声。这个时候,一个狭窄的办公室里,电话铃声一直在响。
  1981年,日本正处于经济繁荣之中。那一年,寺尾聪的《红宝石戒指》获得了唱片大奖。动画片《机动战士刚达姆》大受欢迎,它的塑料模型出售时还有赠品,《博士斯朗普·阿拉雷》的产品惊人地畅销。
  孙正义从1000万日元资本金中拿出800万投入当年的电子展览中,可营业额只有可怜的30万日元。为了筹集过年所需资金,孙正义正在为摆脱资金窘境而在东京四处奔走
  孙正义的公司……日本软银从福冈迁到了东京。虽说如此,其实办公室只是借了市谷站附近一家染色会馆二层一个经营综合研究所里的两张桌子拼成的。傍晚时分,刚从外面回来的孙正义急忙跑到电话前,拿起话筒。
  〃您知道上新电机吗?〃对方说话带着关西口音,自称是上新电机的藤原睦朗。
  这个企业名字孙正义从来没有听说过。
  打电话的那个人似乎对孙正义的回答有些失望,不过马上开始介绍自己公司的情况
  那年的10月24日,在大阪的日本桥,日本最大的电脑专门店〃J&P技术园〃开张了,他们大张旗鼓地搞了开业优惠销售。藤原开这个电脑专门店的源由是作家小松左京曾来到上新电机,说〃个人电脑在东京卖得这么好,在大阪怎么会没有呢?〃。在藤原的指挥下,这个店仅仅用了十一天,就达到6400万日元的惊人营业额,还得到了媒体的大规模报道。硬件的销售产品是NEC的PC-8001、夏普的MZ-8和富士通的FM-8等。
  虽说一个在东京,一个在大阪,但要是对这个领域有兴趣的话,理所当然应该知道这个新闻。对藤原来说,失望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惊诧于孙正义的无知。
  那个电脑专门店――J&P的销售场地总面积300平米,在此之前的电脑店,最多只有10平米左右,与此相比,J&P足足有它们的30倍大。虽然硬件还算齐全,但以后将成为重点的软件却很缺产品。为此藤原在寻找能够负责给他们供应软件产品的公司。
  孙正义感到很疑惑,不过只是不停地发出感叹的声音:
  〃真厉害啊!〃
  从孙正义看来,一面惊叹于这么厉害,竟然有超过300平米的电脑专门店,一面又有点半信半疑。
  (〃是不是大阪商人的虚张声势呀?〃)
  藤原接着说下去。
  藤原通过熟人池幸三了解到孙正义想做供应软件产品的工作,正苦于没有支持他、跟他合作的人。他是个顾问,同时也是电脑店的经营者,他知道孙正义在大阪电子学展览上很活跃。
  这对藤原来说可能也是命中注定的引导。终于找到孙正义的联系方式,然后打来了电话。
  〃是孙先生吧?无论如何希望您来一趟大阪,来看看我们的店。〃没想到会提出这样一个请求。孙正义的声音高涨起来。〃您一定让我去,我也想去看看,毕竟……〃
  孙正义虽然心里很想马上去大阪,却有不能马上答应下来的理由。由于在展览会上几乎把钱花光了,后来再加上房屋的租金和一些必需的费用,钱已经见底了。此刻是一年的难关,这可能成为第一笔生意,但是,说实话,连去大阪的路费都有点舍不得。
  〃我很忙,日程都排满了。〃
  藤原似乎很失望。
  〃到新年的时候,我无论如何都想去你们那一趟。〃孙正义加上这一句后,把电话挂了。
  藤原睦朗从广岛的学校毕业后,18岁就在这个公司就职了。藤原在从中学起就是个业余的无线电少年。后来放弃读大学,到了大阪的日本桥电器店来工作。
  公司经理是个叫净弘博光的人,那次也可以说是命中注定的相遇。净弘那时25岁,已经是一个有60名职工,年营业额达6亿日元企业的经理了。
  净弘生于1935年1月3日。据说净弘祖上建功,织田信长赐了这个姓。净弘继承父亲的事业,13岁就开始做生意,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创立了一家上市公司。一九八五年十月八日,净弘突然去世,当时只有五十岁。死的时候正巧孙正义在和NEC的经理关本忠弘还有藤原睦朗商谈。听到讣告,孙正义赶到净弘的家,在灵位前静坐了一个小时。
  净弘连高中都没上,从一间半的小店起步,开始自己一个人做买卖。他也是个志向高远的人,可能更适合于出生在战国时代的乱世。
  即使睡觉的时候,净弘的大脑里还在不停地想怎样才能赢过那些规模大的店。
  净弘始终都在用实践来思考。最后得出的结论非常简单,同时也是件很困难的事情,那就是使周转率增倍。那么为此需要怎么做呢?
  在那个时候,收音机之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