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神秘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鬼神秘案-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顾炎武是大学问家,他根据《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句,为自己的组织取名“袍哥”。

  顾名思义,袍哥成员多喜穿长袍,强调兄弟间平等相待,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讲江湖义气。所以说顾炎武首先使用“袍哥”这个名字。但是袍哥却尊陈近南为始祖。

  另有人则认为是源于纪念关羽。《三国演义》中描述:羽兵败下邳,迫降于曹操,曹操为示安抚,不仅好酒好肉相待,还送了他大堆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关羽均不为所动。曹操又送给关羽崭新的战袍一件,然而关云长不忘故主之恩,始终把刘备赠送的旧袍穿在外面,而后更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帐前。

  关羽作为忠义的化身,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加封,直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清代顺治皇帝加封,长达26字),成为万众景仰的大神。

  关羽武艺高强又极有忠义,在民间更受追捧,成了中国旧时帮会组织所顶礼膜拜的神人,袍哥当然也不例外。

  因为关羽的缘故,袍哥的“宝札”(袍哥凭证)上常有“汉留大义”之句,因此袍哥又称为“汉留”。“汉留”是什么?自然是汉代关羽留下来的忠义之气。

  袍哥最初原本与土匪之流有很大区别,是川内的类似青帮的帮会组织,拜关公重义气,主要以各大水码头为据点,如当时成都、泸州、南充、重庆等地都有比较大的袍哥会。但组织形势比较松散,以各水码头自成一家。

  比如泸州的袍哥到成都去了,就要拜见当地的袍哥大爷,叫做“拜码头”,拜过码头的外地袍哥,由当地袍哥负责食宿,离开时赠以路费。这叫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若是熟悉袍哥礼仪切口,甚至可以“千里不带柴和米,万里不带点灯油”,身无分文,可行五湖四海。

  袍哥在清朝末年得到大发展,民国时期因为“反清”失去了意义,变得无事可做,失去了政治理想,组织也就变得松散,于是逐渐泛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对于加入者也不再象以前那样严格,龙蛇混杂,因而渐渐变质,逐渐变成了与贪官污吏互相勾结欺压百姓、鱼肉乡里的封建道门组织。

  土匪们也时常混迹于其中,或者公然打着“袍哥”的旗号行事,便又有“清水”袍哥和“浑水”袍哥之分。

  “清水”袍哥是正宗的袍哥;浑水袍哥其实也就是川人常说的“棒老二”或“棒客”,就是拿着“棒棒”劫人钱财而组织性不强的土匪和强盗。

  比如把马大麻子赶走的土匪陈德三便自称“袍哥”,不过是这“浑水”二字是要悄悄抹去的。最初的“棒老二”确实很多都拿着一根“棒棒”,这可不是重庆码头的“棒棒军”手中的“棒棒”,“棒老二”手中的家伙是要人命的。但随着枪械的流行,棒老二们后来也换上“汉阳造”“德国造”之类的新式武器,虽然不拿“棒棒”了,但大凡打家劫舍之徒,仍然被人们称为“棒老二”。

  (注:浑水袍哥在不同地方有“棒客”、“刀客”、“啯匪”、“棒老二”、“大棒老二”等等诨名,以“棒客”和“棒老二”最为常见。本书一律以“棒老二”或“棒客”称之,读者请务须注意。)

  袍哥在民国时期泛滥,到后期“清水”袍哥和“浑水”袍哥已经混淆不清,更为突出的特点表现在袍哥和军政商等各界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得以长盛不衰。

  据说在三四十年代,光在川军中就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参加过“袍哥”。个别队伍里更是清一色的袍哥,部队上下以“哥子”“老弟”相称,被人戏称为“袍哥军”。

  军阀内战时,袍哥也是其中的主要力量,“袍哥军”的战斗力普遍较强。袍哥势力的取向决定着各大军阀的成败。

  这时的袍哥,与后来香港影片中常见的的“黑社会”组织如出一辙。不过对江湖上的一些礼节和道义,还是很看重的。

  比如要入袍哥的条件,三教九流均可加入,但须“身家清、己事明”,其余则“不择巾巾片片”。其成员号称“上齐红顶子(有官职的人),下齐讨口子(要饭的叫花子)”。

  但实际上由于袍哥宣扬“忠孝节义”、“五伦八德”,反对“奸盗邪淫”。因此,最初凡偷盗扒窃、衙役、娼妓、鸨母、吹鼓手、跟班、看门、烧水、烟、修脚、擦背、男旦、男妓、演宫娥、彩女、幺姑、妻子偷人、母亲再嫁等都被认为是下九流的下贱之人,不准参加:“要想加入不能够,除非二世把胎投”。后来由于袍哥泛滥,这些限制也就不那么严格了。

  而剃头匠曾受清王朝指使强迫汉人剃发,裁缝曾为清政府强制给汉人缝制象征奴隶的马蹄袖衣服,更是受到歧视,也不能参加。

  而抢人劫货的土匪、流氓之类反而欢迎入伙,并允许抢皇粮,劫富官和为富不仁者,大凡是被认为不忠不义之人,都是不能加入哥老会的。此外妇女一直到清末才被允许参加哥老会。

  解放前重庆曾曾因放映一部电影,被认为电影里有侮辱理发业的内容,而引发小商贩们全体罢市,聚众捣毁影院、烧影片,逼使停映的事件。

  理发匠们要求参加袍哥却不被袍哥公口允许,双方差点发生大械斗。后来袍哥方面的龙头大爷出面作出让步,允许从事理发业的人参加袍哥才算了事。

  袍哥中有很多是大奸大恶之人,也有不少侠义之士。概因其宗旨本是“反清复明”,又提倡“仁义礼智信”,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因此虽然龙蛇混杂,泥沙俱下,但瑕不掩瑜,总有正气凛然的侠义之士。

  袍哥在历史上对四川的诸多方面都有过重大的影响,辛亥革命的成功就与袍哥等帮会有直接关系,孙中山先生当年正是加入了洪门之后,才得以借助其力量实现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目标。

  袍哥因为产生于四川,因此也打上了鲜明的四川烙印,其行为方式与习俗与四川本地风俗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袍哥文化,其影响之广之深,至今依然清晰可见。

  比如袍哥的某些切口至今还沿用在四川方言之中,如“搁平”(事情办好了,双方都满意)、“拉稀”(不敢承担责任)、“臊皮”(丢面子)、“天棒”(无法无天的人)、“落教”(按规矩办事)、“扎起”(大力支持维护)、“放黄”(不认帐)等等。

  这自然是由于袍哥人数众多,影响很大,他们使用的不少“切口”便逐渐融入到方言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四川方言。

  由于以上原因,现代史学家或语言学家要研究四川近代史,就一定要提及袍哥。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了解四川近代社会和历史的必修课。

  话接前文,说到让马大麻子在本地出名的第二个原因,这就与他一生的运数有关了。

  这小子是家中的独苗,长大之后父母双亡,无人管教,以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好吃懒做。参加红军无缘,入伙袍哥没份,正可谓高不成,低不就。

  这小子从此便自暴自弃,跑浑摊,打烂仗,不务正业,自甘堕落,头顶长疮,摇一摇,脚底都能流出坏水,算是坏透底了;更是常常跑到汉中等烟花繁华之地,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

  这个败家子把祖上的家业败得彻彻底底、干干净净,无家可败时还未罢手,顺便欠了一屁股根本就不想还的糊涂债。

第五章 马大麻子2
至于他叫什么名儿,他说只记得自己姓马,后面那半截儿他自己都忘了。因此别人只好依其相貌给他定了个名儿,都叫他马大麻子。

  马大麻子混到三十出头,一无所有,穷得叮当乱响,懒得烧虱子吃。俗话说“狗眼看人低”,人要是精神状态不佳,狗子们是能看出来的;况且狗子们一贯拿人当柿子,尽拣软的捏,欺软怕硬;所以要是做人做到马大麻子这份上,连狗都嫌。

  在那个年代,我们米仓山和大巴山上据说都有虎豹出没,村子里为了防止猛兽进村咬伤人畜,几乎家家都喂有土狗。夜里只要土狗们大声叫唤,全村人都会闻声而动,荷铲掮锄,从各家钻出来驱逐野兽。

  大约马大麻子这小子属虎,因此他在村子里转悠的时候,总是挨狗子们汪汪。不但有肥壮大狗胆敢向他吱牙裂嘴,连小狗们也对他白眼相加,有时碰见他便会翘起一条后腿,嗤之以尿。

  当然这是马大麻子的自我感觉,狗子们撒尿的时候并不会和人一样因为涉及隐私而有所顾忌,该撒就撒,倒也活得十分潇洒。

  后来我教育我儿子的时候都总是说:“幺儿嘎,老子苦口婆心,喊你作古正今的读书,跟你说了狗毛啷多回了!你硬是还待读望天书嗦?老子硬是要送幅对子给你了。”

  我儿子一听有东西相送,便兴高采烈的问:“老汉儿,啥子对子,你念嘛,是不是夸我的?”我戳戳他的小脑袋瓜,故作严肃的道:“你给老子想得倒还安逸,听倒起,上联是‘进书房你三魂不在’,下联是‘出书房你七魄归来’。”

  我儿子先是哭笑不得,然后就嘻皮笑脸的道:“啷个不是‘进书房我七魄不在,出书房我三魂归来’噻?横批逗来个‘不管三七二十一,出切耍了再说’,老汉儿你乱冲壳子嗦?小心点我不认黄哦!”

  我见这小子口齿伶俐,还兀自强辩,便警告他道:“你跟老子逗切整那些空头罗怪嘛,老子看你二天要懒得烧蛥子吃!”

  我儿子脆声声的应道:“老汉儿,你着啥子急噻!有你恁给能干的爸爸待勒点扎起,二天还不是照样‘菜板上,切腊肉,妈吃肥,我吃瘦,爸爸啃骨头’。再说会烧蛥子吃的还不算懒,怕的逗是蛥子烧都不烧老起来逗吃。”

  我见这小子居然毫不在乎,说起来还头头是道,振振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