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对话职场7方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名家对话职场7方面-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袁岳:
  让你面对人产生内疚,也可以让你的心理面对机器产生影响。为什么用打卡机?在一定程度上让你面对机器。晚了五分钟,打卡机记录了,你心理上也就有记录了。
  孙虹钢:
  这种机器引出了替人打卡的现象。现在有指纹打卡机了,比银行还严格呢!考勤最好的员工可能不是最好的员工,老板会在业绩不好或闲着没事干时抓考勤,考勤变成了老板自己找心理平衡的方式。
  袁岳:
  员工会忽略考勤,重视加班,觉得加班的功劳足以抵消考勤不足的过失。
  孙虹钢:
  员工与老板强调的方面不一样。有的公司规定加班到晚八点以后,可以报销一顿饭钱,可以坐出租车回家。这样,有些员工,特别是单身汉,一定会干到深夜10点,吃饭,再打车回家。
  袁岳:
  考勤像游戏似的,因为老板与员工的视角不一样,不大可能有完美解决的方法。这种斗争是长期的。劳动法关于工作时间,是以低端工作为标准制订的,是八小时工作制。哪些算加班?加班是否可以抵消出勤不足的过失呢?有的人加班了,比一般的人加的多,产出也多。对于多付了工作时间、多产出的人,要给予奖励。让大家明白以产出为标准,不是奖励加班,是奖励产出。考核的是结果,不是过程。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要做成事,做成三人小团体就可以了
孙虹钢:
  小团体存在潜规则,有利益关系。有时候变成山头,不太好控制,有时候能成为集团力量。公司中存在不同小团体,就会有相应不同的气氛。某些人说:“公司气氛不好,但我们部门气氛好。”其实这样很危险,老板和其他部门都不会支持你们。因为你可能搞成一个小团体,如果搞不好,会变成老板的心腹大患。有时要拆开部门,使原来的潜规则失效,这有助于老板管理。比如,最近几大电信运营商的老总对调,有可能就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袁岳:
  小团体有两种,第一种是传统人际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小团体,比如同学、亲戚、哥们儿、战友。这种小团体比较生活化,它可能循私情破坏管理规则,但员工比较喜欢利用这种小团体。比如,说起同学、战友,大家都觉得感情好,好办事。
  第二种小团体是从现在的工作关系中产生的,这其中有自愿的成分。盖洛普公司测试员工工作环境满意度的一个标准,就是看同事中有没有好朋友。从好朋友那里,能够得到正面的帮助和鼓励,员工对公司的正面感觉越强,越会觉得公司适合自己生存。小团体能够化解或者缓和公司、制度空间的僵硬感和矛盾。如果小团体中有人帮你做了一件事,老板说不错,你会感觉很好。
  利用小团体可以改变谈判地位。越是有小团体的人,谈判能力越强。老实工作的人可能会倒霉一点儿。如果小团体是透明的、可模仿的、可评价的,则是没问题的。不能放到桌面的关系很可能是不好的。培养好的小团体有助于推动公司价值观的传播,单一的个人尝试可能没办法推动新事物发展。变革中的规则是1加2加5加2。这个意思是,任何变革中都可能有一个人是领导者,两个铁杆支持的,五个人看热闹,两个人反对。一个人要做成事,做成三人小团体,就可以了。大部分人民群众是看热闹的。公司中的小团体可能是兴趣小组,比如,读书俱乐部或探险俱乐部。可以设置一点儿个性化的奖励,比如,设置“炒菜最佳奖”、“擦地最佳奖”、“孩子最聪明奖”等。成立小团体的目的是要正面推动公司价值,而不与公司主流价值竞争。
  孙虹钢:
  我们部门设立了两个奖,一个是大头猴奖,另一个是猪头奖。今天,谁出了一个聪明的好点子,就在他桌上放一个大头猴。谁说了一件比较乐的事,大家看着他乐,就在他桌上放一个猪头,结果大家都抢猪头。别的部门很羡慕,都说我们部门气氛好,也学。
  袁岳:
  从员工角度来说,小团体最重要的作用是产生非公司层面的激励和支持。公司里产生的激励和奖惩行动会产生制度和系统的压力。你真的成了标兵,不见得好受。你被批评了,会很没面子。而小团体的帮助带来的压力较小,有小团体的时候,往往员工与公司联结的界面更加柔软。小团队能够起到润滑作用。
  孙虹钢:
  小团体很可能是跨部门的,在其中会产生意见领袖。这在公司员工一起吃午饭的时候就能看出来。比如,电脑坏了,需要修理,谁都很难请到技术部门的人来,但有人就可以打个电话给技术部门说:“来帮个忙吧!”一句就解决了问题。在公司做事,有时要使用不同的规则。
  袁岳:
  但小团队存在改变交易原则的可能性。小团体为了保持某种自身利益,可能会损失公司效率。所以,小团体要透明化。
   。 想看书来

总和相同的人在一起,不扩展朋友圈子,交往效率低
孙虹钢:
  职场上的朋友很少有目的单纯的朋友,一般都是有共同的经历、爱好和共同目标的朋友。比如,前面提到的,一起下过乡,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插过秧。职场上的朋友则是与职业发展有关的圈子朋友,比如,媒体、调查、咨询和IT行业圈子的朋友。这种朋友往往是与工作有关的,比如,你的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等。随着个人发展,更多的是工作以后建立的职场上的朋友,这总是带有功利属性。如果一个人很重视维护朋友圈子,则会对他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很大好处,这也是一个人的职业资源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跳槽能把朋友资源带过去,则是一种重要的筹码。
  袁岳:
  我们调查过一个家大型钢铁公司,结果反映出公司内员工的自我感觉良好,但不爱理人。这反映出这个公司员工的社会资本意识较低,个人自我意识高,但这会让个人的社会认同度降低。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社交规模化了,人们认识的陌生人的数量比以前大了,但是将陌生人转化为朋友或社会关系的能力和知识较少。很多人的做法过于功利,“无事不登三宝殿”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人们之间的情感和关系,要有由头。两个人之间要有合理、适当的由头建立和保持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彼此的需要会自然得到满足。很多人没有及时地将社会联系变成社会资本。
  交往要有多样性。比如,几个朋友一段时间内总在一起喝酒,但总是相同的人在一起喝酒,情感都会降低。与不同的人喝酒,下次你跟别人吹牛的内容都不一样。再回去跟以前的一帮人喝酒,你们的情感反而会提升了。总和相同的人在一起,不扩展朋友圈子,信息量小,交往效率低。
  交往要有常规性。没什么事的时候象征性地打个电话,说:“没什么事,想你了。”如果五年没见,有事再找同学,聊完后,觉得对现实帮助不大了,人家帮你也不爽。
  交往还要有双向性。不要总是去找人家帮忙,也要帮人家。要多交往一些有圈子的人,交往单个的人,投入多,收益少。从一个人改进社会关系,形成社会资本的角度,要尽量认识不同的人,不同领域的人。同行相轻,换一个领域容易赢得朋友。不同领域建立的朋友,再回同行业中又变成资本。
  要先期投入。不要让人家先付出。感动是一种人情,你先做了一些事情,别人就欠你人情了。另外,多聚会,多参加组织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内,与更多的人认识和交往。同样1000元钱放在两个人身上会有不同的效果,两个人做的事情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如果员工有社会资本的概念,会在公司发挥更好的影响力。
  孙虹钢:
  加入企业之前,要考虑进入这个公司能认识什么样的人。朋友间要互相体现价值,有这样一个规则:想加深关系,就让朋友帮你的忙。他帮你的忙,是他的投入。他投入后不愿意否定自己,就继续帮你。你想加深与朋友的关系时,不一定是你帮他,而是让他帮你。
  袁岳:
  这就是主动交往和被动交往。你找人家帮忙是套人家的资源,下次人家找你帮忙,你心态就很平衡。这就是礼尚往来!不往来,就没礼了。来来往往提醒了各自的角色、权利、义务和责任。老板对员工,除了真金白银的好处,给不给社会交往的机会也是重要的因素。给你社会联系的机会,是信任。有了较强的社会资本,你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就会不一样。
  

一个职业经理人,离职时的表现是他职业生涯的总结
孙虹钢:
  站在猎头的角度来看,有一种情况下,一个人的简历会被废掉:如果一个人在一年内跳槽两次,他的简历就会被废掉。但假如一个人在一个公司干了三五年没动,也会有问题。在一个地方向上发展,身价会不断提高。初期工作时,工资涨30%就可以跳槽。在两三年时间里,你做到高管职位,猎头会很愿意卖你。
  在个人跳槽和离职时,要做的评估分析,综合起来有四个因素。第一,在现在的公司做得不开心;第二,不看好现在公司的前景;第三,离职的成本、各种障碍和机会成本怎样;第四,新公司开出的条件。
  企业一般愿意对跳槽员工做出挽留的姿态,其实也是做给别人看的。如果企业真的想留住人,要看员工离职的原因是哪一类。做得不开心、不看好前景,在公司内部就可以解决。加大离职的成本,是有效的方法,但不是聪明的办法。留得住身体,留不住心。第四个理由是公司无法承受的。如果对方开出的条件太高,企业不可能为此付出太多代价。
  职业人怎样离开原公司呢?有些人离开时怀着不满和愤怒,之后大肆说前老板不好,这种情况会极大地败坏他个人的职业声誉。面试时有一个陷阱问题:你觉得前老板怎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