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提高自己的修养。虽然强迫性“惯性”思维存在,但是仍然要有顽强的毅力,设法使自己不要胡思乱想,随缘,同时在提高修养和自控能力上下功夫。这样意恶业就会逐渐消除。

  2007年7月8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最好的txt下载网

77、是否一味顺从利用你的善良的人?
77、是否一味顺从利用你的善良的人? 

  一位朋友问:老师,如发现别人在利用你的善良,该如何对待?

  我们要善于观察世界,不能欺骗别人,但从自由解脱的角度看,也不可对待别人的欺骗呈默认态度。《从容录&;#8226;卷二》:“假鸡声韵难谩我,未肯模胡放过关。”大意是说,装鸡叫的声音不能欺骗得了我,我要看破现象的本质。

  对于利用他人善意的欺骗这种恶行,我们要给予调伏,不可以一味姑息这种恶行。要调伏有这种不良行为的众生,使其向善。

  《无量寿经&;#8226;下》:“如法调伏诸众生力。” 《无量寿经嘉祥疏》:“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 唐《华严经&;#8226;五》:“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大意是说,要根据佛法调伏众生的恶行、恶心、恶习气;柔的用佛法调,刚硬的用势力调伏他;使他们弃恶向善,认识纯洁的本性。

  调伏不是目的,而是方法、方便,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使其“弃恶向善,认识本性”,是一种教育,这也是慈悲的表现。

  所以,发现别人在利用你的善良,我们不能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对其行为放任自流,这是无能、神经衰弱的表现;要么就是视对方为敌人而毫无慈悲之心。这两种行为都不好。我们应该中道。发现问题后,对利用你的善良的人要指斥其不良行为并调伏,使其“弃恶向善,认识本性”。这是慈悲和勇敢的表现。注意,指斥调伏不是打仗,不要认为忍无可忍、被逼无奈而做出出格的举动,只要合于社会善因缘将问题解决就可以。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救度众生的红心,而不是黑心肠。要高姿态地、以出世间(超然)的心态地慈悲世人。

  当然了,我们首先要反省自己的不足,举动也不可违背社会正常善因缘,不可违法犯罪,不可胡来,这些是前提。而且,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自己的修养不高,能力不够,别人又怎么能服气呢?还要多总结和运用智慧,不可逞匹夫之勇,不要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来,一失足成了千古恨。正是为了捍卫和平与和谐,我们才更需要智慧而非匹夫之勇与神经衰弱的解决方式。

  我们在指斥并调伏那些恶行为的人时,理由必须是充分的,证据必须是确凿的。不能借此打击报复自己有成见的人。另外,指斥调伏不是因为有“势力”心,而是一视同仁,真的是为了解决问题,真正保持一腔正气。

  2007年8月26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78、婆罗门教的前身是远古佛教吗?(续)
78、婆罗门教的前身是远古佛教吗?(续)

  一位朋友问:解我心疑;非常感谢!之所以问;看过一个观点;说婆罗门教在很古老的时候也是佛教;后来随着时间流逝变异演化;最终变成了后来的古婆罗门教;我觉的还是有道理的;试想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全世界各民族的古老传说、神话、故事、习俗、巫术、祭祀等等好像都或多或少的存留有佛法教义的影子,虽然经历了人类久远的变迁,但善良正义却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迷失一直通过各种形式延续至今,不知我说的对吗?

  供参考。你说的可能是指耆那教,而不是婆罗门教。耆那教是反对婆罗门教的。耆那教是于西元前五、六世纪左右,与佛教大约同时兴起的宗教。该教自称为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并否定吠陀经典的合法性、众神观念、祭祀仪式与婆罗门僧侣阶级制度的权威(《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耆那教】条)。耆那教最初的很多主张和佛教一致,所以有人认为它是佛教的支派(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耆那教】条)。但其后来主张是偏激的苦行外道(或叫宿作外道,裸形外道)行为,而与佛法的因缘和合、随缘等理论相违背,所以已经不属于佛教了。

  “全世界各民族的古老传说、神话、故事、习俗、巫术、祭祀等等好像都或多或少的存留有佛法教义的影子”,但是我们一定要分清佛法与相似佛法,而不要将相似佛法误认为是真正的佛法。我们要走入智慧门,按照真正的佛法修行,不要过分猎奇而影响自己的精进,要把精力用到学习如何对治习气、提高修养上去。

  2007年7月8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最好的txt下载网

79、为什么有在地狱的感觉(续六)
79、为什么有在地狱的感觉(续六)

  一位朋友留言:请问老师如何提高自控能力呢?

  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控能力:一导;二空;三明;四誓;五学。

  一导就是时刻清楚自己的心要做主,要做先导,要多学习善法,主动生出善心行。《楞严经&;#8226;卷九》:“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大意是说,必须真正的“自我”要做主,不可以迷失自我(主人),自我不可以被客——外界环境和人的五阴(色、受、想、行、识)所左右。如果主人迷了,那么客人就做主了,人就不自由了。《般若经&;#8226;五百六十八》:“于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大意是说,对于一切法,我们的内心起到了善的主导作用。如果我们真正地了解了内心,就清楚了众法,知道了世间的种种法都不离我们的内心。因此,我们要主动良性调驭自己的身心,主动改变观念,提高修养,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心为善导”的作用。

  二空就是说“佛魔皆空”。这主要针对我们在过真妄交辙和意识关的朋友。从大乘佛教“圆教”的观点来看,佛魔皆因内心产生分别的意念而有,如果做到“一念不生”,则“佛魔皆空”。各种难以自控的心理波动,自然会平息。所以那些在真妄交辙和意识关苦苦挣扎的朋友,要想平息难以自控的心理波动,就要学会“空”。这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随缘,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摩诃衍论》:“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除了诸法实相(空)外,其余一切都是魔事,所以必须要学会“空掉”。

  三明就是说对待真妄交辙和意识关中出现的种种幻听、幻视等幻觉和不良的心理状态应该明白三点。《大品经》中提到这三点是:“三明破魔法者,当用三法,除却魔罪:一者了知所见闻觉知,皆无所有,不受不着,亦不忧戚,亦不分别,彼即不现。二者但反观能见闻觉知之心,不见生处,何所恼乱?如是观时,不受不分别,便自谢灭。三者若作此观,不即去者,但当正念,勿生惧想,不着躯命,正心不动,知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于魔界无所舍,于佛界无所取,即佛法现前,魔自退散。既不见去来,亦不忧喜,尔时岂为魔所恼。”大意是说,对这些魔境界(指种种幻听、幻视等幻觉和不良的心理状态),用三法解决:一要了知所见、闻(听)、觉、知的都一无所有,法性本空,都要空掉。不要理它、不执著它,也不要发愁,不要分别它,它就会逐渐消失;二要只反观自己能见、闻(听)、觉、知的心,那些幻觉与念头不是自己主动生出来的,自己有什么可烦恼的呢?这样观想时,不理它、不执著它,也不分别它,它就会逐渐消失;三要这样想,如果幻觉和不良的心理状态一时没有消失,要注意保持正念,不可以心生恐惧,不要执著于自己的身体和性命,要一心不动,知道魔界和佛界在法性上是一致的,即“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对于魔界不要故意舍离,对于佛界也不要贪著,这样,就是佛法现前,魔境界自然退去。既不理会它的来去,也不对此忧愁欢喜,魔境界(魔)又如何能干扰得了你呢?

  另外一定要注意出现的幻觉不可以认为是正确的而对他人显示、宣说,如果说了,那么宣说的这个人就是恶人。《大品经》:“如是等魔事、魔罪,不说、不教,当知即是菩萨恶知识。”

  四誓就是要发誓愿。一般是发四弘誓,以及为断烦恼而随机发的誓愿、树立的理想。《法界次第&;#8226;下之上》:“广普之缘,谓之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大意是说,广泛地普及之缘份,叫做弘;自我主动自制自己的内心,叫做誓;志向于理想前进,叫做愿。由此可见誓愿对自制的重要性。

  五学就是刻苦学习与自己相关的文化技术和佛学(合称五明)。特别是佛学,理论学多了,对治习气、烦恼的方*更多,更容易以理作意而自制。《俱舍论&;#8226;三十》:“不见真理无制人。”大意是说,如果不清楚真正的以佛性之理(真理)为线索的佛法,那么就难以真正的自制。

  2007年7月9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80、为什么有在地狱的感觉(续七)
80、为什么有在地狱的感觉(续七)

  一位朋友在《偶像佛与自性佛》问:我们有太多的好奇,是不是努力提高修养,证悟到不生不灭的本性,这些问题都能解决呢?感谢老师!

  以下供参考。证悟到不生不灭的本性,只是证悟到本性之体,还要进一步空生妙有,随缘而生利他的妙用才可以。所以,还要有更多的东西需要随缘学习,况且人的修养境界是需要无限提高的,所以很多好奇的内容仍然不能解决。

  注意过分的好奇也是习气,也要断除。特别是我们在坐禅时,如果过于猎奇,追求神秘现象,执著于出现神秘现象,那么在遇到幻觉时不能很好地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