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孩子的秘密--人性教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家长教育孩子的秘密--人性教育-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另外,父母的性别特征明不明显也往往影响孩子的性别认同。按正常的情况来看,一个家庭里面应该父亲更强势些,母亲更温和、懦弱些,但如果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倒过来变成母亲更强势,父亲更显懦弱,甚至父亲经常被母亲批斗,就很容易导致男孩子女性化,女孩子更男性化。所以,为孩子的性别认同着想,当着孩子的面再懦弱的父亲也要表现得刚强些,再强势的母亲也应该放低点姿态,表现得更温和些,要刚强私底下背着孩子的时候再去刚强。这样,在父母自身良好的性别特点的影响下才能更好的形成孩子的性别认同。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六、忠道教育
“忠”作为儒家实践“仁”的核心概念之一(另一个概念是“恕”),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对于孩子的培养是及其重要的。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很少注重。原因何在?

  一方面,是因为在传统思想里面“忠”的含义的确包含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和“三纲五常”之类的糟粕思想。家长正是受到了对这些思想的批判的影响。这些思想的确要批判,但并不代表“忠”就一无是处。问题正在于在批判的过程中家长误解了“忠”的本意。

  另一方面是因为家长在饱受社会的洗礼以后,大都认为生活充满了骗,老实人吃亏,而在此处“忠”就被家长等同于“傻”了,自然是教不得给孩子的。“忠”居然被曲解到如此地步。

  其实,“忠”的本意也并非就是我们所批判的这些糟粕内容,这些糟粕内容是与封建政权的维护相结合变为死板的礼教才形成的。何谓“忠”?从字形构造来看,心在中间,不偏不倚就是“忠”,换言之,有定见,不随便改变就是“忠”。《论语》里面按孔子的思想“忠”就是实践“仁”的积极方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诚然,在现在看来,这句话本身也有问题,因为你喜欢的别人未必会喜欢,哪怕是再好的东西你强加给别人,如果别人不原意,也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自作多情是要不得的。但这也许是我们想的太多,或许是我们的一种误解吧。我想这句话应该是从一种态度上来讲更合适些,连我们都发现得了的问题,怕是孔圣人不会糊涂到会犯这个错吧。对于“忠”的解释我们可以在《论语》中曾子说的另一句话来进行推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处,很明显,“忠”之意就是对于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心尽力的去做。所以,忠的本意应该是:对人对事尽心尽力。其实古代也不乏“尽己之心为忠”这样的解释。所以,“忠”的本意应该是对人对事尽心尽力的态度。

  把握了“忠”的本意以后,各位家长就不会再对“忠”有所误解,认为“忠”不重要了。我们讲“忠厚”,有“忠”才能“厚”,又讲“厚德载物”,有“厚”才能“载”,正如《忠经》所云:“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这是说,无论天、地还是人,没有比“忠”更为重要的了。天、地之所以广大能包容万物,正在于其能尽心尽力、毫无怨言的奉行自己的本职,大地之所以能承载万物,也正在于其能尽心尽力、毫无怨言,奉行自己的本职,而人的道德表现也离不开“忠”这一基础。“忠”代表至公无私,是天地间最高的德行,不但足以立身,兴家,且为立国之基。由此不难看出,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人对事尽心尽力的态度是不可能立身的,当然更谈不上兴家,如果民众连对国家都没有尽心尽力的态度,又何谈立国?

  为什么现在的很多孩子经常做事喜欢敷衍了事,嘴上说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为什么现在的很多孩子做事经常半途而废?为什么现在的很多孩子经常作业草草了事?为什么现在的很多孩子总以一种无所谓的状态来待人处事?不能不说跟“忠道”教育的缺失有着莫大关系。

  孩子从小喜欢什么,家长就创造条件给他什么。喜欢玩什么就给买什么,可家长却忘记了告诉孩子玩也得玩出点什么名堂,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让孩子“娱乐也精神”,我买给你,但你得从玩的过程中有点什么收获吧;孩子想学什么,家长就给他学什么,可却忘记了告诉孩子报了名后如果学不到真东西就不要想再学其它的;孩子小时候做事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家长没有想办法帮助孩子迎难而上,反倒是不了了之;孩子好不容易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尽心尽力的去做的时候,却又被父母强制叫停。如此一来,孩子渐渐也就形成了对事不尽心的态度。

  再加之家长受“老实人吃亏”观念的影响,从小就教孩子防人之心不可无,要多长几个心眼。这样一来,孩子对人也不尽心。不尽心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忠”的反面:奸诈。这已经不仅仅是缺乏“忠道”教育了,简直就是进行“奸道”教育。我们经常会感慨“为什么如此小的孩子竟有如此重的心机?”问题就在此,孩子在这种反面思想的教育之下越来越狡猾、越来越奸诈,而这种自食其果的苦头想必很多家长都深有体会,。社会环境固然复杂,教会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是应该的,但不宜过早的灌输这些反面的思想,而当以正面之思想教育之,才能使孩子形成正面之思想。“忠道”教育出来的人是善良、正直之人,才能承载一切。“奸道”教育出来的人,必是阴险狡诈之人,家长再给他创造多少条件,他也惜不起这个福。

  对人尽心的确会吃一些亏,但有这样一句话不无道理:“别人欠你的,老天会还给你。”对一时一事而言,你是吃亏了,但世界上必然是好人占多数,“路遥之马力,日久见人心。”你长期对人尽心尽力,大家必然是记着的,生活中必然有很多人帮助你,你的人生旅途将随处亮着绿灯,这大概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另一种注解吧。《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的成长历程难道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所以,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不仅仅是对孩子,也是对自己。诚然,作为家长,即使是“江洋大盗”我坚信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变成奸诈之人,但我们如果不重视“忠道”教育,就很可能把孩子培养为“江洋大盗”。

  家长必须从小给孩子进行“忠道”教育,培养其对人对事尽心尽力的“忠道”思想。关于对事,家长要懂得订立限定性条件,让孩子知道凡事你不做则以,做了你就必须整出点名堂来。当孩子看到别的孩子学舞蹈自己也要学,舞蹈还没学会看到人家在学钢琴就要学钢琴,钢琴还没学会看到人家在学书法又要学书法的时候,决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必须让孩子学会了再去选择其它的学习,否则,以后想玩什么、学什么都免谈,这样孩子才会用心去对待,在学到真东西的时候也才能形成对事尽心尽力的态度。当孩子做事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给出指导意见,但同时,必须让孩子反思是否尽心尽力了,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遇到困难而半途而废就是因为不愿花功夫而导致的,如果家长不引导孩子反思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做这件事半途而废,做其它的事照样半途而废,时间长了,也会形成对事不尽心,完全无所谓的态度。另外,家长不要过多的去干涉、打断孩子正在用心做的事。比如:有的孩子看到父母打扫卫生,孩子也就自觉的去擦玻璃了,本来这是好事,可有的家长会马上让孩子停下,“划着手怎么办?”,有的孩子对某个课外活动很感兴趣,正挖空心思的想把事情做好的时候,父母会说:“功课都忙不好还瞎忙这个,别整了,做功课去。”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难得有对事尽心尽力的表现,本来是对孩子形成尽心尽力的态度的很好的教育机会,却被父母给错过了,甚至反倒使得孩子形成了对事不尽力的态度,要知道,没这个态度,功课肯定也是做不好的,擦玻璃也未必就会划着手,即使真划到了也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与培养孩子尽心尽力的态度相比,划着一下手有算得了什么?关于对人,一定要从小灌输孩子用心对待身边的人的思想,哪怕是孩子遇到了那种对他不用心的孩子而吃亏了以后,也不能和孩子一起抱怨,或是责骂孩子怎么这么“傻”,“居然会上这种人的当?”家长必须让孩子明白世界上好人是占大多数的,你用心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用心对待你,即使现在吃了点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以后懂得防范就行,但并不能因为自己吃了亏就去变成欺骗别人,成为对别人不尽心的人,自己已经很讨厌这种人了,难道自己还要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这样的人,别人也肯定讨厌,难道我要做一个让大家讨厌的人?这样,孩子才会形成对人尽心尽力的态度。孩子形成了对人对事尽心尽力的态度,自觉践行“忠道”,成功的机率也就大大增加了。
  作者题外话:家长必读      人性      教育      忠道

七、恕道教育
恕作为儒家实现”仁“的方式的另一核心概念(上一章已讲了“忠”),对孩子的培养更应是重中之重。何为“恕”?从字面构造来看,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如你心里面想对自己一样的去对待别人就“恕”。按孔子的解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讲,这是一条处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关系,维护人类和平,促进和保护人类文明的一条永不过时的准则。尤其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世界,更是越来越凸显出其可贵。如果不坚持这一条原则,就会使得人与人之间采用不正当竞争方式,随意乱来,国与国之间也会为抢市场、抢资源而出现掠夺、战争,这样一来,岂不是天下大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