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国计民生:政协提案的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情系国计民生:政协提案的故事-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内河航运”列入我国重点发展产业的前前后后(2)
2000年8月致公党向*中央、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关于在制定“十五”计划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时应充分重视内河航运的建议》,对此,*中央、国务院领导十分重视,复函致公党中央,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关心国家经济建设的做法,并表示在制定“十五”计划时加以采纳和落实。
  最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第一节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中提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
  ……积极发展水路运输。
  完善沿海沿江港口布局,重点建设集装箱、煤炭、进口油气和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扩大港口吞吐能力。
  改善出海口航道,提高内河通航条件,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
  推进江海联运。
  在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中列出建设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珠江口出海航道工程,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和京杭运河航道整治工程,加快重庆、武汉、南京等内河港口建设。
  回忆当时提出这个提案,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发展内河航运?以及制约内河航运的瓶颈是什么?如何发展内河航运?等问题。
  我国内河航运主通道由“一纵三横和两网”组成:一纵是指京杭运河主通道,三横是指长江水系主通道、珠江水系主通道和黑龙江…松花江水系主通道,两网是指长江三角洲航道网、珠江三角洲航道网。
  我国根据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制定了东、中、西地区发展战略。
  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要依赖交通运输,因此跨三个地区的交通运输通道建设是振兴发展我国经济的根本保证。
  我国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四大水系为东流入海的干流与南北向支流多相通,水系间可以靠开发支流进行相互沟通,这为发展国内、国际间运输提供了天然运输通道,这些江河流域地跨我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带,很自然地成为沟通三个地带发展经济所必需的水运大动脉。
  这些河流担负着国家经济发展中逐步由东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战略重任。
  由于历史及地理人文的原因,上述三个地区的发展呈梯级状态,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经济技术基础雄厚,对外交通便利,研究与开发力量强,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快;中部地区人口众多,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交通便利,具有承东启西的作用;而西部地区除沿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经济较为发达外,其余均处于边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观念落后,经济发展缓慢。
  尽管资源丰富,但开发困难、交通不便。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资源分布与要素秉赋各异,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北煤南运,西油南输、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棉东调……。
  通过以河流天然通道为主体,辅以其他运输方式将上、中、下游联合成一体。
  占全国总人口60%的群体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只有加快该区的发展,才能将潜在需求变成现实的市场需求,为中国经济增长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达到逐步缩小地区差别,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我国中西部地区居于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上、中游地区,是国家生态屏障之所在,开展陆上交通有相当难度。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内河航运”列入我国重点发展产业的前前后后(3)
天然河流是这些地区极其宝贵的交通资源。
  要发挥这些地区的能源、矿藏资源,劳动力丰富等潜在的地区优势,在江河流域宜发展水运,这些地区应首先开发利用好“内河航运”这个交通资源。
  116杨尊伟“内河航运”列入我国重点发展产业的前前后后我国东部的发展既需要中西部的能源和资源,又需要中西部地区提供广阔的市场,这种资源与市场的互补是长期的,也决定了对交通运输格局的需要。
  今后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应在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基础上,还应大力发展精加工制造工业,提高初级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有利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例如,给长江航运带来巨大的发展需求。
  大宗散货曾是长江运量的主体部分,长期稳定在85%左右,这是由于耗能、耗原材料的大型企业大多集中于长江中下游,且以湖北以下航段(尤以南京以下)运量为主,占80%左右。
  我国东部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发达的航道网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给予有力的支撑。
  运输方式及格局要适应生产力的布局,要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反之,生产力布局要有利于运输方式能力的发挥。
  然而我国内河航运还不能适应这些需求,开发利用得不理想,首先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内河航运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次是条块分割,“九龙治水”的多头管理体制肢解了宝贵天然水资源。
  1995年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正式宣布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基本发展战略,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
  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通过大规模的社会调整,使人类社会从加速奔向灭亡的生存方式过渡到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方式,即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考虑后人生存发展需求。
  涉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有许多,发展内河航运关注的就是可达到保护土地资源。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2,且分布不均,质量不高。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增长势头不减,对耕地的需求与日俱增,加上工业化城市的加速推进,对耕地的鲸吞蚕食,使人口与生存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而在江河流域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普遍存在人口多、土地少的特点,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是非常重要的。
  江河流域的区位优势之一是内河航运,内河航运具有基本不占土11地,适合大运量,低成本运输方式,对这种具有优势的交通资源忽视或利用不够,都会造成江河流域区位优势的丧失。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发展往往是与一些着名的河流联系在一起;人类的文明也是在着名的江河流域产生的。
  江河流域这种以水上运输为主形成的区位优势促使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各江河流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发展江河流域经济,认清内河航运地位,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看,今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环境”。
  为了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对日益丧失的土地和日益恶化的环境引起高度重视,尤其对在江河流域的耕地保护要引起极大的重视。
  而当时我国在内河航运的状况是:内河通航里程发展缓慢;通航里程中航道等级较低;没有形成高等级航道网,难以发展大吨位船舶直达运输;在不少通航河流上又建设了很多碍航闸坝,导致内河航道失去了发展的基本条件。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内河航运”列入我国重点发展产业的前前后后(4)
作为政协提案不仅要指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建言献策。
  在明确了为什么要发展内河航运,就要回答制约内河航运的瓶颈是什么和如何发展内河航运的问题。
  致公党中央在参政议政上首创采取党派与国家部委合作的方式,在交通部的大力支持下,内河航运专题组赴长江、珠江和京杭运河,跨我国东、中、西各流域地区,通过大量的现场调研,提出“水资源综合利用”是根本解决内河航运发展的基本方针。
  而水资源综合利用是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利用。
  我国内河自然条件远比欧美、前苏联优越,由于没有系统开发,人为地造成航道里程的萎缩,纵观世界上许多内河航运发达的国家,他们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已进入良性循环,各国对河流开发方针虽然不同,但都坚持水资源综合利用,把防洪和航运放在首要位置,花费约50…100年时间,通过整治和渠化,河道得到开发,建成了四通八达,11杨尊伟“内河航运”列入我国重点发展产业的前前后后统一标准的国家水运网,使万吨级船队和千吨级机动驳船成为现代化内河运输的主力。
  其根本原因是由具有综合治理权力的部门来统一实施和管理。
  江河流域是关联度很高、整体性极强的区域,流域内各自然要素间的联系极为密切,首先要按流域进行经济规划和综合开发,不能按行政区域或按行业来规划和管理,各地区、各部门和各行业是流域地区的一个局部,要受到流域整体经济利益的制约,其发展与建设必须在流域整体开发规划下进行。
  使全流域的经济稳定发展,而且成为“最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
  整治河流必须贯彻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针,兼顾协调各方的功能和利益。
  另外发展内河航运必须突出重点,发展内河航运应以运输大通道中骨干河流为重点,着力改善长江、珠江、黑龙江、京杭运河、淮河及其主要支流等产业密集区域和重点经济开发区域的通航条件,还要考虑向中西部战略转移引发的产业调整和生产力布局的变化,而引起运输需求的改变。
  建设以通航千吨级驳船队航道为骨架,以通航300…500吨级船航道为基础,各主要水系通航标准统一,干支直达,江河湖海贯通,水陆联运的内河航运体系。
  2009年是进入“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三年,我国内河航运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全社会从上到下已经认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