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布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贝·布托-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她努力从一个大家闺秀转变成一名普通女生。安妮说:“她以前一直有人给她开车,有人给她做饭而且端上桌子,她根本不会考虑自己去洗衣服,连自己接电话对她来说都是新鲜事儿。”
  逐渐地,贝娜齐尔学会了西方式的生活方式,并且运用得得心应手,甚至比同学们更加活跃。没多久,她就当选为学校宿舍区的主席,负责给到学校参观的学生们做导游。彼得回忆说,贝娜齐尔“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参与者,她给人当导游,她参加反对越战的示威游行,她第一次接触催泪弹的经历不是发生在巴基斯坦,而是在美国的波士顿”。她当时与其他示威者站在一起,高呼着反战口号,挥舞着反战标语,忙得不亦乐乎。除了反战抗议示威以外,贝娜齐尔还被当时美国兴起的妇女解放运动所深深吸引,她经常与拉德克里夫学院的女生们一起在咖啡店或宿舍里展开讨论,诸如妇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追求事业、妇女可以选择不结婚等问题。不过,尽管贝娜齐尔思想独立,但是她也不忘传统,如果应邀参加穆斯林活动,她仍然会穿着巴基斯坦传统服装。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政治世家的长女(6)
贝娜齐尔曾想攻读心理学,但当她发现主修心理学要学医学和动物解剖时就退避三舍了。她很喜欢鸟和动物,尤其是她的两只猫。所以对动物动刀子是她不可能也不愿意做的事。无奈之际,她找到拉德克里夫的校长玛丽?邦廷,最终在校长的指导下,她选择了比较政治学。这个选择令她父亲欣喜若狂,可谓正中下怀。其实此前他已秘密地给玛丽?邦廷校长写了封信,请她尽力引导贝娜齐尔学习政治学。
  虽然贝娜齐尔热心于集体活动,但她在学业上丝毫不落后,成绩一直很优异。这一方面是因为搞好学习是她对父亲的承诺,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早年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贝娜齐尔的室友约兰达?亨德逊回忆说:“什么事儿到她那儿都特别简单。她处理学习上的事从来不费劲。她向来都是很放松,从没见她发过愁。”
  1970年12月,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举行了13年来的第一次大选,阿里?布托和人民党获胜。贝娜齐尔在美国听到这一消息,欣喜若狂。然而好景不长。1971年,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叶海亚?汗派军队镇压,印度军队在苏联的支持下,大举入侵东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贝娜齐尔接到父亲发来的电报,说他要到联合国就印度进攻巴基斯坦问题进行申诉,让她到纽约与他会面。
  在联合国紧张的外交活动中,贝娜齐尔和父亲一起出席安理会会议,与各国代表会晤磋商,也从中学到很多经验。这段经历是贝娜齐尔在外交问题上的一次重要实践。但是父亲艰苦的努力最终未能取得成果,安理会没有做出决议。阿里?布托拂袖而去,飞回巴基斯坦。贝娜齐尔也从纽约回到哈佛大学。
  1971年12月17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结果是巴基斯坦被肢解,原东巴基斯坦成为新的孟加拉国。几天后的21日,阿里?布托临危受命出任巴基斯坦总统,标志着巴基斯坦历史上布托时代的开始。它也深刻地影响了贝娜齐尔的一生。
  第二年夏天,阿里?布托与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就印巴第三次战争后未解决的问题在印度西姆拉举行首脑会谈。此时恰逢贝娜齐尔回国度假,阿里?布托希望女儿亲眼目睹这次将成为巴基斯坦历史转折点的会谈,便把女儿也带到西姆拉。贝娜齐尔第一次见到印巴次大陆上的第一位女总理英?甘地。英?甘地直直地盯着贝娜齐尔,似乎回忆起自己少女时代跟随父亲尼赫鲁出席各种政治场合的情景。富有戏剧性的是,贝娜齐尔这个19岁的女大学生在16年后,也登上了总理宝座,成为印巴次大陆上第二个女总理。而在西姆拉的媒体记者似乎也看出贝娜齐尔将是次大陆未来的政治明星,对她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把关注焦点从会谈转到贝娜齐尔的一举一动上。人们成群结队地欢迎她,跟随她。她从朋友那里借穿的衣服的款式也很快成为印度一时间的流行时尚。
  1973年春天,贝娜齐尔就要从哈佛大学毕业了,这是一个伤别离的时刻。她和彼得?加尔布雷思夫妇都被英国牛津大学录取了,但她不想离开美国这个已经熟悉的环境,希望接下去到美国弗莱彻法律和外交学校求学。但是父亲坚持要女儿去牛津,他的目的是希望女儿经常更换新环境,接受更多的锻炼,而不要在一个地方扎根。

政治世家的长女(7)
当年秋天,贝娜齐尔来到英国牛津大学学习。这令她的父亲心满意足。但初到牛津的贝娜齐尔并不十分快乐。
  她穿行在牛津的大街小巷,经过街两旁散落的中世纪建筑,古老的教学大楼保持着当年的风貌,绿树掩映的外墙上,爬满青藤和野花,中世纪的建筑勾勒出斑驳的光和影,述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历史不长、个性张扬的美国人相比,英国人显得更加冷淡保守,牛津的气质更加深了她这种印象,使得布托感到难以融入学校的整体氛围。
  在牛津的学习也更紧张和规律。与哈佛大学的自由之风全然不同。按照牛津的传统,贝娜齐尔每周都得与自己的导师会面,向导师提交论文,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也使得布托倍感压力。
  还有,在哈佛时,她和同学有自己的套间。而在这儿她只能住玛格丽特女生大楼内的很小的单人房间,没有自己的电话。
  一连几星期,她只能找那些一同来到牛津的美国同学玩。据说,她还经常开车去光顾伦敦的一家冷饮店,因为那家冷饮店有一种美式薄荷冰淇淋,让她回想起在哈佛大学的时光。
  意识到女儿心中的苦闷,父亲开始写信耐心地劝说:“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想象着你正沿着我22年前留在牛津大学的足迹走着。”父亲不断地来信,渐渐消除了她的陌生感。在父亲的劝告下,贝娜齐尔参加了牛津大学著名的辩论社。
  牛津是从什么时候正式征服布托的呢?人们无从知道。但显然贝娜齐尔以自己的魅力征服了她在牛津的同学。这一变化始于牛津辩论社。
  牛津辩论社成立于1823年,仿效英国下院的做法,经常就各种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被看做是未来政治家的摇篮。贝娜齐尔在牛津大学辩论社所获得的经验和锻炼的口才,使她后来能在巴基斯坦大地上在数百万人面前挥洒自如地讲演,成为具有巨大感召力的政治领袖。
  贝娜齐尔在牛津大学辩论社第一次演讲的议题是“弹劾尼克松”。凭借21岁年轻人特有的自信、激情和雄辩的口才,贝娜齐尔提出的弹劾尼克松的动议在辩论社以345票赞成,2票反对而通过,获得巨大成功。
  在牛津大学辩论社的成就感使贝娜齐尔变得日益开心愉快。她常常驾驶着父亲送给她的一辆黄色敞篷小汽车在牛津溜达,或去观看莎士比亚戏剧,或去伦敦吃奶油冰淇淋。车子挡风玻璃上常常贴满停车罚款单和朋友们的留言条。这辆车成了她的标志物,因此它一露面,人们就知道贝娜齐尔来了。
  牛津求学时期,堪称贝娜齐尔生命中的辉煌年代,风华正茂,挥斥方遒。1976年夏天,她以优异的成绩从牛津大学毕业,返回巴基斯坦。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识和研究能力,1976年秋天,贝娜齐尔又返回牛津大学选读一年的国际法和外交研究生课程。这其间,贝娜齐尔致力于竞选牛津辩论社主席之职。当布托得知女儿竞选成功时,喜形于色,立即发来电报祝贺。贝娜齐尔的当选也在牛津大学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仅在10年前妇女还被禁止去辩论社所在的顶层的楼座,辩论社成员的比例至今仍然是七男一女。贝娜齐尔的胜利犹如一声惊雷,引起巨大震动。这样一个“由保守派控制的俱乐部”,却选出了一位来自南亚的女性主席,也第一次让父亲阿里?布托了解了女儿从政的潜质。
  1977年1月5日,贝娜齐尔高高兴兴地返回巴基斯坦,参加父亲的生日宴会。在宴会上,贝娜齐尔见到了6个月后发动政变推翻她父亲的政府并改变了他们一家命运的人——布托亲手破格提拔的陆军参谋长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将军。齐亚?哈克对贝娜齐尔的刻意奉承令她浑身不舒服。她暗暗地想,父亲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人来担任陆军参谋长。
  不久,贝娜齐尔返回牛津大学,去组织牛津辩论社的辩论活动,而她的父亲则紧锣密鼓地准备大选。大选胜利的消息传来,贝娜齐尔与也来到牛津大学上学的弟弟穆尔塔扎感到欢欣鼓舞。然而大选后巴基斯坦发生了严重的骚乱。3月末的一天下午,当贝娜齐尔从图书馆出来时,一名英国警察告诉她,有报告说她可能遇到危险。从那天起直到6月贝娜齐尔离开牛津,她一直小心翼翼按他的指示行事:开车门前先查看车底有没有爆炸物,检查房门锁是否完好无损,经常变动自己去教室上课的时间。
  1977年6月,国内局势缓和,贝娜齐尔也松了一口气。她在牛津辩论社组织的最后一期辩论活动,恰逢她的24岁生日,同学们演唱着或快乐或深情的歌曲为她送别,把她抬起来扛在肩头,她简直成了皇后。过完生日,贝娜齐尔告别了牛津大学,返回祖国,结束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风云突变,父亲被军政府处死(1)
1976年,贝·布托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获得政治、哲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回到巴基斯坦。和很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一样,贝·布托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急切地盼望着能把自己在哈佛、牛津学到的政治理论和民主思想在巴基斯坦实践。在身为总理的父亲的支持下,她很快开始在巴基斯坦外交部研究室学习,专门研究战略问题。但这种平静、安逸的生活没能持续多久。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