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经济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日常经济学-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导言:日常经济学(1)
乍看起来,本书和经济学没有太大关系。宏观经济学的关键主题,比如通货膨胀、失业率、
  利率、经常账户赤字,都是浅尝辄止。但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本书讲的是经济学里最根本的
  东西—你和你的日常生活。经济学往往从飞机的角度看待“经济”,也就是从上往下“鸟瞰”,这
  样一来,经济制度的轮廓倒是看清楚了,可地上栖居的人却变得如蝼蚁一般大小。本书反其
  道而行之,从下往上看,于是人恢复了正常大小,研究的主题也变成了人与“制度”的相互影
  响。 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称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日常交易活动的科目。美国经济学家赫布?斯坦(Herb
  Stein)亦曾给国民生产总值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说是10亿人早晨起来去工作,之后就有了
  GDP。本书的重点,就是这种“日常经济学”:工作,闲暇与时间不够用,家庭和家务事,购物
  与节约,母亲和孩子,孩子和教育,以及幸福和可能对幸福造成威胁的东西—犯罪、征税、健
  康和衰老。这些东西琐碎、平凡、不重要?显然不是。它们就是生活。它们支配着我们的工
  作时间,它们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收入之源,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消费之途。把宏观经济打碎,
  剩下的就是这些琐事。而且,它们的运转情况不妙。
  经济学讲究平衡,可我们不少人都发现自己的生活失了衡。不能叫我们感到满足的事情—如经
  济学家所说,这叫做不能带来持久“效
  用”—我们越做越多;能令我们感到满足的事情,我们却越做越少。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往往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要什么对自己最好;另一部分原因,是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事
  情,并没给商家带来多少牟利的机会。是以,我们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不断的冲突当中—竭力
  免受苛求上司的责难,不遭自私买卖的诱骗。
  所以本书要完成一个—或两个—任务。首先,帮助你理解身边的经济如何运作,它如何改变,
  如何冲击着你的行动自由;同时,还要曝光宣传的嘴脸,揭露错误的传统智慧,戳穿骗局与
  幻想,突破并不真实的表面限制。其次,做经济学应该做的事情:帮助你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
  不要受时尚和当代成规的哄骗。控制你的生活,行事主动,不当受害者,少做不能叫你满足
  的事,多做能带给你满足的事。这是一本自我救助的书吗?当然是。
  你知道,我爹他是个传教士—一名基督教救世军牧师。他有好多劝世的话,这个缺点,不幸遗
  传到我身上。我在《悉尼晨锋报》干了30多年经济记者,最近又转到墨尔本《时代报》,本
  书取材于我多年来写的专栏,集结了我想说的大部分劝世之语。这些专栏是想要表达什么内
  容呢?如果你真的想知道,不妨继续读下去。
  这么多年来坚持写作,多亏了我对世界一贯的好奇心和按捺不住的冲动—一发现什么东西,总
  是迫不及待地想告诉读者。对人们如何行事的研究—是什么使得人们去做这样那样的事情—总
  叫我着迷,而且我的焦点,总放在日常琐事上。世界在改变—变化速度或许比历史上大多数时
  代都更快,变化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有时候,由于距离太近,这些变化我们一时反倒难以看清
  。最先注意到这些变化,并最先对其意义做出判断,乃是记者的特权。
  当然了,30多年来,我的观点也在变—对自己身为评论员的职责所在,我的看法同样在变。多
  年来,在揭示经济学神秘外衣的过程中,我以为自己不光要向读者解释传统的经济学,还要
  说服他们经济理性主义的好处所在。然而,我越是了解经济学,就越发意识到它的局限性。
  所以近年来,我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为读者们提供经济评论—就好像对戏剧挑三拣四的评论家,
  既要指明它的强项,亦要点破它的弱点。我首先是个记者,记者的天职是忠于读者,而非忠
  于经济学专业。
  之后各章,你将发现传统经济学在各方面的优势。叫人望而生畏的“市场力量”,虽说并不像
  一些经济学家说得那么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但比大多数人想象中要普遍、强大得多。就说
  取消银行管制这件事吧。此前,我们曾设想,管制取消之后,银行之间的竞争会更激烈,故

导言:日常经济学(2)
此,银行收取的贷款利息会下跌。结果,虽说时间拖得长了些,但事实发展确实与预料相符
  。银行的利差—银行支付的存款利息和收取的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比从前低了1%~2%,一部分
  原因是银行本身的竞争加剧了,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出现了新的竞争对手:非传统银行的抵押
  贷款机构。
  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就逐渐开始取消银行管制,但直到这一两年,澳大利亚央
  行才额外采取措施,在信用卡市场引入更多竞争。如今,各种机构提供的信用卡,利率比从
  前低6%。可对于“竞争”带来的奇迹,需要牢记的一点是:这是一把双刃剑。银行之间本来是
  不必互相争夺业务的,除非你同时允许顾客在银行之间挑挑拣拣。我们大多数人买东西都不
  喜欢受打扰,是以,过度竞争并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当然,除非迫不得已,商人不会主动削减自己的利润率,而且大多数顾客对商人最大化利润
  所用的那些小把戏都很健忘。有一种手法叫“差别定价”—对不同阶层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为什么这种做法能带来更高(而不是更低)的利润呢?对此,传统的经济学能做出很合理
  的解释。
  有一些重大决策是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现在上大学还值得么?尽快还清教育无息贷款(HEC
  S)的做法明智吗?提前还清HECS享受的折扣价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这些都是适合经济学来
  回答的问题。你在第4章将会看到,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依次是,“当然值得”,“不,不明智
  ”以及“只要你是那个想这么做的老爹,吸引力就很大”。
  有一个领域,一丁点基础经济学就能创造很大奇迹,但一般人都觉得它跟经济学没关系:犯
  罪领域。入手的时候,多点冷静的理性分析,少点情绪,会很有帮助。对于犯罪,公众提出
  的—和政治家采用
  的—很多解决方案,似乎并不在乎得出什么结果,而是要满足人们的恐惧和泄愤心理。否则的
  话,为什么人们对有些事情如此义愤填膺,但却对了解哪些做法行得通、哪些做法行不通,
  一点儿都不感兴趣呢?当然了,经济学家拿出了一个最简单又最有用的决策方法:他们提出
  了机会成本的概念—也就是说,钱不是树上平白长出来的,你花的每一块钱用了就没了,如此
  确保你做出明智选择。机会成本提醒我们,即便增添警力的方法的确减少了犯罪,也还存在
  一个更深入的问题有待回答:在同样成本的前提下,还有没有其他更管用的办法?在打击犯
  罪时,我们应当顾及成本效率—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办别的事情,我们总是会考虑成本效率问题
  ,打击犯罪也不应当例外。
  传统经济学的话题暂且说到这里。但是,且慢,有什么能帮助我们破解日常生活内部运作方
  式的非传统经济学吗?我注意到一种相对较新的经济学思潮,叫做“行为经济学”,也就是使
  用心理学上的发现和方法来解决经济问题。传统经济学总是假设我们在作决定时非常“理
  性”—总是头脑清晰,从个人利益出发采取行动—但行为经济学家知道,我们所作的决定,大多
  远谈不上什么“理性”。传统经济学在预测人类行为时素以不准确而著称,我以为,正是由于
  它对理性的错误假定,才导致了这一结果。可在我们的非理性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可以预
  测的,是以,行为经济学大有用武之地。
  本书中引用了不少心理学的实验和行为学家的观点。例如,实验揭示,在买东西的时候,我
  们拿主意会碰到多大的麻烦;而倘若选择太棘手,我们何以会单纯地回避了事。心理学家的
  工作还点破了看电视的真相:这是一种超级无法令人满足的活动,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能
  导致人陷入轻度沮丧状态。
  在经济学转入错误方向之前,幸福—也即“管用”的别名—曾经是这门学科的特别主题。如今它
  却成了科学调查的对象,而且,心理学家成了该领域的主导者,经济学家参与得非常有限。
  不过,假以时日,心理学家应该能率领经济学家回到正途。
  对幸福的研究,以及其他心理学调查,修正了我们对工作的认识。例如,人一失业,想念工
  作多过想念钱。此外,虽然经济学家如今只对提高工人生产效率着迷,总有一天,经济学家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导言:日常经济学(3)
、政治家和商人会理解“工作丰富化”—让工作更令人满足—所带来的好处。
  倘若我们想要解释家庭存款的彻底消失,行为学家提出的观点是很有用的。我认为一部分原
  因在于技术的进步,削弱了金钱的切实感。如今,我们拿到手的工资,是银行户头上的数字
  ,我们在电脑上付账单,我们用塑料信用卡买东西。如果我们真像传统经济学假设的那样,
  是些没有情感的计算器,上述情况并不会对我们的行为带来任何影响。可实际上,我怀疑,
  我们中至少有一部分人,会因此花掉比从前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