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养成计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雍正养成计划-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①参见《浙江风俗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9~91页。

    (1)候夜

    当长辈病情加重时,他的子女都要守在床边,以尽子女最后孝心。这谓之“候夜”。假使某家长辈病重,而无子女守候于身边的,其子女就会被邻里视为不孝子女。

    (2)送终

    当病人即将咽气时,其家中无论大小,都必须聚集在病人的床前,眼看着病人咽气。当病人一断气,全家大小立刻要嚎啕大哭,同时还要烧一些纸绽、锡箔之类的东西,称做“烧落地纸”。富人家还要烧包袱、雨伞等等,还要请和尚念“开路经”、“往生咒”,边念边给死者换衣服。死者所换衣,要改成明代服饰。除外,家人还要拿三枚铜钱,分别放在死者的两手心和口中,俗称“含口钱”。

    (3)落地

    当为死者更换好衣服后,马上把尸体从床上移至门板上,俗称“落地”。落地后要将其抬至堂左侧摆好,再在死者脸上盖上一张纸,尸体覆盖被单。尸体旁边要点盏油灯,摆上香碗,碗中烧一大把香。有的地方还供一碗饭,饭上放两只剥了壳的鸡蛋,插几柱香。死者睡过的席子、稻草,这时都必须拿到村外烧掉。

    (4)报丧

    人死后,要立刻派人到亲友家报信,有的要送“报丧帖”。报丧人要拿一把伞,到了亲友家,将雨伞头朝下,柄朝上竖在堂前,主人一看,就知道该人是来报丧的,于是,马上给报丧者做些茶点吃,同时,为死者准备“纸火”(即蜡烛香纸一类东西)。

    (5)戴孝

    死者为长辈的话,其全家大小都要戴孝。孝服分为5种:第1种名为“斩衰”,用最粗的麻布做成,不缝边,以示无饰。一般死父之子女,死夫之妻要穿“斩衰”,服制三年。第2种名为“齐衰”,用粗麻布做成,缝边,一般死妻之夫,死祖父母之孙都穿“齐衰”,服制一年。第3种名为“大功”,也叫“布衰”,用熟麻布制成,较齐衰的布质细,为死者的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姊妹等穿戴,服制9个月。第4种名为“小功”,用较细熟麻布制成,为死者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外祖父母、母舅等服之。服制5个月。第5种叫“缌麻”,也叫“麻衰”,布质更细,或兼有丝麻,为高祖父母、族兄弟岳父母等服之,朋友参加吊唁者也可服之,服制3个月。在服制期间,做官的要回家服丧,在家时,禁忌参加宴会,禁忌看戏,禁忌穿红衣,禁忌夫妻同房,否则会被视为不孝。

    (6)落材

    到了晚上,尸体便要从门板移至棺材内,名曰“落材”,全家人和亲友都要手持燃香相送。

    (7)封材

    第二天封材。若子女在外地工作,要在封材前赶到。封材时要给死者整容,让亲人见最后一面,全家人和亲友要围着棺材,边转边看。之后,要将亲友送的殉葬物一件件放进棺材,边放边讲是某人所送某物,以告死者。到此,即钉棺材盖,俗称“盖棺死钉”,再在外面糊上棉纸。

    (8)立孝堂

    将封材后的棺材横着摆放,外挂一白布帘,谓之“孝堂”或“灵堂”。一般人家,放三五天即出殡,有钱人家则要放七七四十九天。每天吃饭时,都要盛饭菜供于棺材前。若有亲友前来祭奠,家人要陪哭,直至出殡。

    (9)做道场

    立孝堂后,死者家属要请道士超度亡灵。道场上挂满“十殿阎罗”、“三尊大佛”图像。孝子脚穿草鞋,身穿麻布衣,跟着道士跪拜,并不断焚烧锡箔、纸钱。

    (10)做七

    人死后,7天为“一七”,到49天为“七七”,各地均有做七的仪式,有做“三七”的,有做“五七”的,有做“七七”的。清阎若璩《潜丘劄记》中载道:“今人以初丧四十九日,居于柩侧,谓之七七。”民间认为:此俗可超度亡魂,使之免入地狱。有钱人家请道士来念经做七,烧香烛,化纸钱。没钱人家则到坟上烧纸、拜祭、名叫“烧七”。

    (11)出殡

    幡幛引路,鸣锣喝道,孝子披麻戴孝,手持灵丧棒扶棺,家属亲友后继。人数可多可少,声势亦可大可小,这要由死者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决定。沿途还有亲友“路祭”,水路有“船祭”。凡送至墓地者,均可分得馒头。

    (12)安葬

    棺材抬至坟前,八仙们(抬棺人)在得到死者女儿送的红包后,才肯解开绳索,这钱俗称“解索钱”。这时,一家人要围着棺材转三圈,每人手上抓一把土,撒在棺材盖上,谓之“盘丧”。时间一到,把棺材放入墓学x内,由道士一人在坟上念词,谓之“喝丧”。墓学x分为“熟墩”、“生墩”、“石墩”,还有茅坟。

    送殡人返回家后,要从门口烧的火堆上跨过,以示除秽驱邪。道士还要到每间房去“赶煞”。

    (13)点主

    这是最隆重的仪式。在死者牌位前,摆香案,吹奏哀乐,地方有名之士用朱笔在死者牌位上的“王”字点一点,点主后,牌位被人用红布包头送进祠堂,并给点主人酬以重礼。

    (14)圆坟

    死者葬后三天,其孝子要率全家大小到坟上添土、奠纸、举哀,俗称“圆坟”。之后,要围绕新坟哭绕三匝后归家。

    2。苗族丧葬习俗

    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和汉族的相比较,既有相融一致的部分,亦有相异

    的部分,这里仅以苗族丧葬习俗为例加以说明。

    苗族的丧葬仪式由该民族的巫师主持。

    老人寿终,苗族视其为“最大的悲恸”,全寨都来帮忙,亲戚朋友都来

    吊唁,在老人咽气时,全家人必须围在死者周围哭泣,《清一统志》载:“丧

    则环哭尽哀”。接着为死者梳头、洗尸、更衣,把尸体放在堂屋的正中或火

    铺边。停柩时间不等,可一天,也可数天。

    黔东南一带要把尸体、棺材分别运到墓地后入殓。从江地区要待老人死

    后,现砍木材到地学x里镶成棺材,用“丧桥”(像担架似的)将尸体抬到学x

    地装入棺内埋葬。儿子、女婿必须送一幅垫尸布作为殉葬物,还有的人家送

    几钱纯银。

    坟地选择亦很讲究,依汉族堪舆家风水说,请巫师或堪舆家选择定向,

    采用顺葬的方式,脚朝前,头在后。

    丧葬习俗中以为老人“砍牛”最为隆重。老人死后,要杀牛祭奠。在巫

    师做法事后,还要指定一头“鬼牛”,于几年后再杀以祭奠。

    除外,据《乾隆志》载,苗族丧俗中还有“鬼堂”,“黑苗,人死殓后,

    停于寨旁或至20年,合寨共择一期,百数十棺同葬。每寨公建祖祠名曰鬼

    堂。刻男像,。不令女人入见。遇鬼延鬼师于堂,持咒。”

    苗族送葬不用铜锣开道,而是吹芦笙开道,送葬。

    苗族对夭殇、凶死、产死的丧俗不同于寿终丧俗。凡产死和麻风病亡者

    都要采取火葬。夭殇、凶死者的尸体不得入家族坟地,只能在乱坟岗草草埋

    掉,未有隆重的葬礼。

    3。丧葬习俗中“纸”的文化意义

    当我们稍微留意一下**的丧葬习俗的方方面面,会发现“纸”在整个

    丧葬习俗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人死后,要烧落地纸;死者的脸上要盖一纸;前往吊唁的要为死者准备

    一份纸火;做七时要烧纸钱;出殡时,有专职撒纸钱者,最多可撒纸钱百余

    斤;圆坟时,家人仍要奠纸。

    在晋中地区,清末流行的丧葬纸扎,不仅可以表示亡者的年龄,而且也

    可作为丧亲之家的标志。亡者谢世后第2日为烧纸日,此时,要把岁纸挂到

    大门外一侧,摆设香案、阳寿牌位、祭祀等物品,以此说明亡者的姓名、享

    年、生前身份等,同时也昭示了主丧人家的门户地址。假使年岁不足享寿(60

    岁)的,其死后不得用岁纸。岁纸的条数越多,说明亡者的年龄越大。按当

    地方言,“岁纸”读作“xùzǐ”,即“岁纸”谐音词“续子”,以象征招魂,

    繁衍子孙。由此,在当地还形成了一种抱岁纸的习俗,人们将抢到的岁纸用

    红纸扎成三角小包,或“手圈”、“戒指”,别在腰间,或佩戴于身;甚至

    还为满月婴儿做“满毛圈圈”(将岁纸卷成条状缝在孩子佩戴的“长命锁”

    的颈圈上),以期婴儿能够长命百岁。在晋中祁县一带,丧葬岁纸又另有特

    色,要用整张粗麻白纸剪条,每一条为一岁,死者寿终为多少岁就剪多少条,

    然后再多剪两条以祭天地万灵。这些岁纸要扎成幡状,出殡日,与其它纸扎

    一同拿到坟地焚烧①。

    在广东,办丧事要用纸、竹等扎成各种物具,像纸屋、纸轿、纸人、纸

    牛、纸马等等,统称“冥器”。在这些冥器当中,纸屋占据了重要的不可或

    缺的位置。纸屋制做得十分讲究,包括墙院窗户、楼台厅堂、书斋、花圃,

    桌椅几案等,有的甚至还包括金银仓库和箱笼橱柜等,其中贮藏着金银纸绽

    和经牒。在清代风俗画中就有此类绘画。清光绪年间,上海点石斋发行的《吴

    友如画室》中有一幅《冥宅宏开》图。这张画上的纸屋再现的是一座高一丈

    四五尺,宽四五丈的纸屋,门前挂有“奉政第”匾额,左右分门房、茶房,

    中有大堂、边堂、卧室,室内挂灯结彩,陈设十分华丽,应有尽有,还有如

    同真人般的纸人身着真衣,侍立两旁。这纸扎屋或其它纸扎物具要先放在灵

    前祭奠,待死者下殓后用火焚烧,以象征死者到了阴间仍然能享受阳世的生

    ①参见杨文龙、王岩《纸——晋中的一种丧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