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中国经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叩问中国经济-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制造业升级会导致大量下岗吗?
  社会不愿意投资于制造业?
  制造业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
  我们能形成自己的世界品牌吗?
  中国制造还能风靡全球吗?第七章叩问中国制造:民族企业何时才能升级?
  【问题导读】
  中国面临替代危机
  “世界工厂”并不是中国的专利,既然它可由日本转移到中国,同样也可以转移到其他地区。当世界进入后危机时代,在全球经济格局正在调整的大环境下,以来料加工模式为基础的“中国制造”还能够走多远?
  中国过度膨胀的制造业正在成为欧美打击的重要对象。他们认为自身的很多经济问题、社会问题都是由中国制造造成的,于是对华反倾销措施不断增加。
  2009年底,一则由中国商务部支持制作的“中国制造”广告片在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播出,这一首开先河的产业公关举动,立刻引起海内外热议。同时,这个行动的背后意味着“中国制造”的世界地位遭遇了挑战。我们企业的各种成本增加后,企业以前积累的利润将在2至3年内耗尽。
  在香港的一次采购中,由于和2009年相比,来自中国的产品价格高,因而导致我国企业在当时失去了很多订单。而印度和越南供应商,却接获不少订单。“现在是中国出口20多年来最严峻的时期”,一业内人士不无忧虑地说。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提高、能源费用上升和企业税负增加等因素接连出现,美欧IT企业和日韩家电巨头正在逐步向印度、越南和泰国等新兴地区转移。
  首先是成本上升。依据经济学家的统计,在全球生产链中,一件产品的分工大约如下:研发占40%,采购占5%,制造占10%,营销占30%,分销占5%,服务占10%。因为中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近10年来一直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然而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慢慢消失。目前,企业的水电、房租、原材料、运输等经营成本齐齐上涨,产品的售价却难以提高,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如空调生产中必须用的铜,其成本占空调总成本的20%,从2009年开始,全球铜价飙升,令中国空调企业颇感吃力。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直接提高了劳动力成本。20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普通工人月工资为100美元(按全球平均购买力计算)左右,现在一下子提升到250~350美元,企业主只有叫苦的份儿。此外,国家开始重视和治理环保问题,一大批劳动密集型和粗放型生产的企业受到处罚和制约。
  相对于直接的成本增加,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影响才是“慢性而巨大”的。从2005年7月开始,人民币持续升值,至今累计上升了20%。“汇率每涨10%,企业的成本就上升10%。”一家电企业负责人指出,在中国投资的外商大多以出口为主,而出口一般以人民币结算,汇率上升使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下降。
  除了内忧,更有外患。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本土工业遭受重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它们开始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实施围追堵截。美国的一系列举措是奥巴马“经济再平衡”言论的具体实践。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对经济增长模式进行了调整。奥巴马认为,美国经济要从“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转向“出口推动型增长”模式。业内人士解释,“经济再平衡”关键体现在“贸易再平衡”,就是要求美国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而中国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中国制造”自然成为首要打击目标。 。 想看书来

第七章叩问中国制造:民族企业何时才能升级?(2)
在“中国制造”遇到越来越多麻烦的同时,印度、越南和泰国等亚洲新兴市场悄然崛起。  外资企业原来选择落户中国是因为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如今中国情况出现变化,他们开始计划转移到成本更低廉的地区。
  对于承接市场来势汹汹的挑战,国内有不少人没有足够重视,甚至掉以轻心,认为“中国制造”的地位暂时难以撼动。但回顾历史,“世界工厂”不是中国的专利,它最初由英美转移到日本,再由日本转移到中国,同样,也完全存在转移到印度、越南等新兴地区的可能。一些忧虑中国现有生产模式的人士大声呼吁,“中国制造”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紧急关头。
  【相关政策】
  创建自主知名的家电品牌
  目前工信部正在加紧制定《关于加快我国家用电器自主知名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经过前期调研,预计将在2010年上半年出台。这将是工信部继2009年12月25日印发《关于加快我国家用电器行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之后的又一个针对家电品牌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我国家电业正进入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产品种类丰富,产业链完备,并具备了较强的集成创新能力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6823亿元,出口额357亿美元,从业人员93万人,冰箱产量4590万台,空调产量6850万台,洗衣机产量3900万台,小家电产量约5亿多台。其中空调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80%,冰箱、洗衣机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40%。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附加值低、高档次产品与国际一流企业产品相比竞争力较差;出口仍以贴牌加工为主,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营销渠道建设尚不完善。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来,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导致我国家电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充分显现,加快行业转型和品牌建设显得尤为紧迫。
  据业内人士分析,品牌建设一直都是企业自主进行,但此番在不长的时间内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促进品牌建设的文件,可以看出政府在努力促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同时也预示着中国品牌将要走上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另外,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对国内市场也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核心技术的不断掌握,一些关键技术、元件将不必再依赖进口或是缴纳专利费,这将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使国内消费者使用上价廉物美的产品。
  【专家声音】
  *:产业链末端的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附加值是相当低的。一个产品能赚10个点的利润,估计我们的制造业只能拿到1个点的利润。有人说这与我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不相匹配。但是,我们并不是什么世界工厂,我们的生产创造如此低的利润,又怎么能够享有这个称号?之所以我们所掌握的利润低,那是因为我们的制造业仅仅是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末端。这条产业链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以及加工制造。而前面六个因素确实最赚钱的环节,比起最后一个加工制造环节,他们所创造的价值甚至是加工制造的9倍。可悲的是,这些环节大多不为我们所控制,我们只不过占有了最后一环。而这一环,也正是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生产过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七章叩问中国制造:民族企业何时才能升级?(3)
世界工厂其实离我们很远,要想真正实现世界工厂的美誉,就必须在上面的六方面加以整合,使这些环节能够掌握在我们手中,那样产品的附加值才会大量提高,中国制造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叩问中国制造:十元的玩具,我们只拥有其中的一元?
  世界工厂,这个曾经让我们自豪的称号,在金融危机下似乎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防御力。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产品竞争力减弱,宏观调控在某些方面的失误,他们的消极后果终于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显露出来:广东、浙江等地的企业纷纷倒闭,广东一地的倒闭企业就有五万多家。在这场如此浩大的“倒闭潮”后,我们不禁要问,是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太大,还是我们企业本身太脆弱?
  其实,在这场危机中,包括现在的后危机时代,也有一些企业表现出抗压的一面,像典当行、电子商务等。如果我们觉得这些企业不算是制造业的话,那也有些制造业的抗压能力是比较强的,但这些在“逆势飘红”的企业都有些特点,在我们观察其发展模式后,会发现这些企业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不仅仅制造产品,也就是说,在他们企业的运营里面,制造只是其中一块,除此之外,还负责产品的设计、采购、运输等等。而真正能让他们抵得住冲击的,也正是这些被我们常常忽视的部分。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中国加工的玩具,再出口到美国,售价是10美元,而我们中国在这10美元当中却只能拿到1美元。我们所说的附加值低,也就是这么来的。如果在改革开放初期,资金、技术我们都没有,这时依靠庞大的、廉价的劳动力,为外国加加工,这或许也是致富的办法,但在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深陷于这种模式,那就显然不能跟上时代了。
  似乎我们的主流意识从没有走出这个圈子。我们的制造业,真的只集中在制造这一块中,而且我们平时所提倡的种种改革改良似乎也是围绕着制造这一块来展开的。我们说产业升级,很多地方政府响应了,并积极行动,结果却还是在制造这一领域中,不管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愿不愿意,全都搬迁至外地,代之以资金技术密集型。造成的结果,不仅企业在转换中经历了痛楚,大量职工失业,而且转换后的企业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并非很强。有些地方做得更彻底,他们觉得既然产业升级了,那么像做打火机、产袜子之类的企业就没必要存在了,只有那些计算机、生物制药之类才能够得上升级,于是那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企业要取消,把地划出来让给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以上种种改革改良,带来了巨大的阵痛,却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真正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