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计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巴菲特计划-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巴菲特计划  序
2005年9月初,内布拉斯加州东北城镇奥马哈。沃伦·巴菲特正在舒适温暖的家中看电视。房子虽大,却并不奢华,巴菲特自赚取了他人生的第一个10亿以来便定居在此。此刻在电视中,他看到卡特里娜飓风在美洲大陆肆虐,骇人听闻的事件在不断发生。他看到贪婪的海水冲决了防洪堤,将新奥尔良这座历史名城的四分之三都淹没在水下。他看到直升机上摄影记者正眼巴巴地俯瞰着成千上万的居民丧生,他们孤立无援,逃避着滚滚洪水带来的灭顶之灾。他看到惊恐万状的灾民距前来救援的队伍太远太远,而救援人员又太少太少……
  巴菲特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第二天,他待在家中,看着铺天盖地、无休无止的关于浮尸,人们被洪水困在屋顶、伸出双手、哭喊着呼救的报道。教堂和体育场内一片嘈杂,满目狼藉,到处都是房屋崩塌发出的巨响,人性的绝望、人性的仁慈与堕落同时在这座城市随处上演。他看到成千上万的人们正流离失所,沿着通向四面八方的道路仓惶逃亡:父母紧攥着孩子的小手,拖家带口,扶老携幼;所有的人都在找水,找粮食,找药品,找寻一切能够找寻得到的避难之所。
  第四天。令巴菲特简直不敢相信的事情发生了——地方政府机构陷于瘫痪,州政府机构陷于瘫痪,联邦政府机构陷于瘫痪,所有的政府机构都无法进行基本的救援和维护工作,不只是新奥尔良,整个墨西哥湾沿岸所有的村镇莫不如此。
  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拥有各式各样的现代工具,现代工程学,现代气象学……这些可是应有尽有、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啊。路易斯安那州的国民警卫队哪儿去了?难道被部署到伊拉克去了吗?官僚机构怎么能如此互相推诿,阻止彼此执行本该执行的任务呢?救援队为什么只是一些因关爱邻居而被临时组织起来的志愿者呢?
  沃伦气得浑身发抖,不得不将两场重要的企业并购交割会延期举行。过去,他对掌权者的无能、轻率和*一无所知,尽管他们年复一年地信誓旦旦地说什么一定要随时准备应对各种天灾人祸,但在这场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这帮政客却又显得那么无力。如今在这个号称“头号发达国家”的美国的土地上竟然上演着一出尸殍遍野,满目疮痍的惨剧,死者的尸首在卡特里娜飓风后的灿烂的阳光下腐烂发臭!即便是最贫穷的国家也会及时将死者的尸骨安葬啊!世人对此会怎么想呢?
  一阵羞愤感向沃伦袭来,并迅速传遍全身。他感到必须马上行动起来,至少应该为仍在路上流亡的灾民做点什么。新奥尔良低九区1遭受的破坏最为严重,但那里根本无法接近。他立即召来了两个助手,吩咐其中一个马不停蹄地驾车送他去新奥尔良,另一个安排食品、水、毯子、流动厕所、常用药品、结实的帐篷和睡袋等物资,并尽可能多地招募医护人员,一同赶赴灾区。
  经过26小时的长途跋涉,沃伦团队终于抵达并进入了灾区。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戈雅或博斯画中所展示的可怕景象。两千多灾民列于道旁,婴孩,儿童,父母,祖父母,一个个或神情呆滞,或呼天抢地,或断断续续地在打瞌睡。他们饥肠辘辘,无家可归,个个脸上都露出绝望的神情。沃伦的救援队迅速展开救援,一切有条不紊地行动起来——医疗队搭起了临时手术台,开始为病患治病疗伤;救援物资当场被发放下来,作为临时居所的帐篷也很快搭好了。
  整个救援期间,沃伦一直奔走于道路和田野之间,指挥并协调着救援物资的发放。很快,这一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灾区的家家户户。这位来自内布拉斯加州的亿万富翁亲自率领救援物资和救援队伍前来赈灾的事迹让他们感到十分惊讶,因为他们原以为世人早已把他们遗弃!当这位年逾古稀、享誉全球的老人正以一袭牛仔裤,衣袖高高地挽起的造型在路上来回奔忙、镇定自若地指挥着救援行动时,灾民们无不好奇地对他报以注目礼。
  救援途中,沃伦遇到一个大家庭,全家大大小小十来口正蜷缩在一堆篝火周围取暖。这场景引起了沃伦的关注,他鼓励他们要重树信心,并给他们以安慰。他跟他们握手,搂着浑身颤抖的孩子,久久注视他们的眼睛。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发现,这里没有记者,没有摄影师,也没有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一位神情镇静的老太太上前紧紧地握住沃伦的手,大声说道:
  “只有巨富才能救我们!”
  三天紧张的救援工作结束了。在向北驶往奥马哈的路上,老太太的话言犹在耳,震聋发聩般地一直在沃伦的脑海回荡,每一声都使他义愤填膺,满心羞愧。不过,在汽车驶入灌木丛后的道路之前,一个深刻而冷静的决定占据了他脑海。
  他十分清楚自己将要干什么,这件事要尽早,尽快,尽力,且决不退缩!
  当我们谈论巴菲特时,我们谈论什么?
  

巴菲特计划  书评
书评人 易见
  素有“股神“美誉的巴菲特和微软创始人盖茨,近日联手掀起了一股慈善风。他们发起的“捐赠誓言”行动8月4日宣布,已有40位亿万富豪或家庭承诺,将把过半财产捐给慈善事业。据《福布斯》估计,这些人捐献的财富至少有1500亿美元。应该说,富豪做慈善已非新鲜事,但如此浩大的声势、巨大的捐赠额实属空前。而且,他们似乎并不打算就此作罢,中国之行显然也只是他们慈善计划中的一站。有人说他们来华是为了劝捐,有人说他们是为了联络中国富豪,赚取更多的财富。一时间,众说纷纭。那么,他们提倡的慈善活动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不为人知的目的呢?他们将以何种方式管理和使用这笔巨大的财富?读了《巴菲特计划——只有巨富才能拯救》(湖南文艺社出版,2010年9月出版)一书,当我们再谈论巴菲特、盖茨的慈善活动时,我们不只是看热闹,我们会深入地去谈论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计划。
  首先,我们谈论巴菲特、盖茨的慈善活动时,我们谈论我们所处的世界。地球的环境十分脆弱,正在受到严重的破坏。地球上到处是毒气,到处受侵蚀,气温不断上升。面对为了短期利润而开发的基因工程,地球显得那么脆弱,简直不堪一击。在巨大的压力下,病毒和细菌随时可能产生致命的突变。武器泛滥成灾,随时可见,随处可得。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地使人变得非人化。作为物种之一,我们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可对于发生在我们自身、发生在我们的世界、发生在陆地海洋天空的许许多多的事情却了解得越来越少。照此发展下去,我们的子孙后代将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当中呢?
  我们谈论在自然灾害面前,政府的反应速度和救援能力。在2005年的卡里尼娜飓风面前,美国各级政府陷于瘫痪,所有的政府机构都无法进行基本的救援和维护工作,不只是新奥尔良,整个墨西哥湾沿岸所有的村镇莫不如此。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他们拥有各式各样的现代工具,现代工程学,现代气象学……这些可是应有尽有、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路易斯安那州的国民警卫队哪儿去了?难道被部署到伊拉克去了吗?官僚机构怎么能如此互相推诿,阻止彼此执行本该执行的任务呢?救援队为什么只是一些因关爱邻居而被临时组织起来的志愿者呢?由此,我们思考,怎样的政府才是一个全心全意为国民服务的高效廉洁的政府。
  其次,当我们谈论巴菲特、盖茨的慈善活动时,我们谈论贫富悬殊。巨富阶层450人的财富相当于全世界30亿底层人民的财富总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巨大的贫富悬殊使慈善成为必要。那么,财富是如何流向这少数人手中的,他们的财富是否真是靠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光明正大地赚来的呢?曾有媒体分析,中国的富豪之所以拒绝慈善邀请,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财富见不得光,不敢做出头鸟。此话有一定的道理。政治与经济、权力与财富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壮大,这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则,即便是在号称最为*公正的美国,同样如此。政府让企业无偿或低价占有国有资源;将耗费纳税人巨资取得的研发成果免费提供给企业使用,最后由企业做成产品高价卖还给纳税人;政府每年签订数额巨大的合同,有多少是通过真正公开透明的竞标方式决定的呢;政府大量的扶持资金又去往何方了;商人与政客如何通过各种手段相互利用,共同实现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呢?凡此种种,其根本上都是在损害和窃取原本属于全民所有的公共财产和资源。
  终极意义上来讲,《巴菲特计划——只有巨富才能拯救》一书我们会让我们的话题上升到法律与制度的完善。我们看到保险行业不再关心财产和生命的损失,他们甚至希望出现更多的事故,以吸纳更多的保险金。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多收钱,多投资,多获利;我们看到银行、通讯公司单方面制订霸王条款,并拥有各项条款的解释权,老百姓申诉无门;我们看到无数企业高管自定天价年薪,他们到底做了多少事,广大投资者和股民是否有权决定他们的薪酬;我们看到各种产品广告缺乏监管,大量伪劣产品利用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我们该如何完善相关的法律与制度,让我们的社会朝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呢?
  

巴菲特计划  (一)(1)
在毗邻夏威夷蔚蓝海岸的一面峭壁上,一座中世纪风格的古堡俯瞰着阿莱奴海峡。古堡中,17位亿万富翁此刻正悠闲地坐在宽敞的阳台上,眺望着毛伊岛四周郁郁葱葱的海岸和远处广袤无垠的太平洋。其实,他们只有三个共同点:都上了年纪、且富得流油,都绝非仁慈之辈,而最后一点才是关键——他们决心一定要改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