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个叫郭颖的中国孩子在小学毕业后被父母送往美国,她发现,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国的孩子很有主见,而中国的孩子事事都要与老师、同学商量。在美国,一个孩子生病了,家长带他上医院前,会先征求他的意见,告诉他有两种方法可以治病:可以不打针,但是恢复得慢;要早点恢复,就要打针。美国家长的做法不仅是尊重孩子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自己作决定,同时明白需要承担所作决定的后果,比如打针的‘疼’和不打针的‘慢’”。这种教育方式,使美国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有主见,他们在作决定的同时也清楚地知道这个决定带来的结果将是什么。中国的家长就常常事事都为孩子想到并且还进行包办,孩子慢慢地就会丧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即使作了判断也很难为结果负责。
  因此,为了从小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除了在校学习和参加社区活动,我总是尽可能让孩子离家参加各种夏(冬)令营。自1996年夏天开始,安琪、安东在温哥华参加了多次不同类型的夏令营。比如西温Hollyburn乡村俱乐部、温哥华男校组织的各种体育、电脑以及学术活动等。总之,只要学校放假,我们都尽可能安排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不让他们在家闲呆着。值得欣慰的是,两个孩子也都明白参加夏(冬)令营是自身难得的锻炼机会,虽然会吃点苦,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2003年7月,为了替游学巴黎做准备,我们安排安琪安东参加了一次法语夏令营。与1996年英语夏令营相反,安琪在法语夏令营里是年龄最大的营员,其他营员差不多都是10岁以下的孩子。因此,安琪当仁不让成为夏令营老师的主要助手。在营里,安琪不仅积极参与制定每天的活动计划,而且是各种活动的“现场指挥”。无论是领队外出参观,还是主持营内游戏,安琪都尽心尽力。加拿大是双语国家,不少家庭都能用英语、法语两种语言进行交流。不少孩子,不是母亲是法国人,就是父亲法语水平高,因此,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双语环境里。像这样的法语夏令营,别看那些营员小,可他们不仅法语好,英语水平也不差。虽然每天要多操劳,但由于成天生活在法语环境里,也大大提高了安琪安东姐弟的法语听说能力。另外,将近两个星期的夏令营助教经历,对安琪的组织领导能力也是个锻炼。就在那年秋天,安琪在巴黎游学时,这个夏令营里的小助教还在国际学校通过竞选顺利地当上了班长。
  

第三章 在游学中体验社区参与
1998年12月的一个下午,首都机场接机大厅咖啡厅里,一个小男孩从桌上拿起一个刚用过的可口可乐纸杯,一边说着:“Where do I throw the garbage away (手上的垃圾扔在哪里)?”一边到处寻找垃圾箱。这个引起许多候机旅客注目的小男孩就是刚从温哥华回京来机场接爷爷的安东。
  客人在国内咖啡厅或麦当劳用餐不用自己收拾杯子,但在国外,在麦当劳,每次都是自己扔掉用过的一次性餐具。安东的这种良好习惯得益于良好的社区环境与周边人群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国外生活过的人回国,另外还常常觉得生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仔细琢磨,才发现是少了许多社区活动。国外一般都有比较成熟的社区,社区有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像社区庆祝日、社区维权日、社区拍卖、慈善募捐……每个社区活动中心都有自己的特色活动,如专门为中小学生组织各种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各类健身比赛等。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国内社区活动很少,即使有也处于起步阶段。这种社会组织结构事实上的断层,极易造成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缺乏社区教育的过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学校教育外,社会尤其是周边社区环境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古已有之的教育之道。国内传统教育事实上是以课堂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但从课时和科目的安排上不难发现,相对于语、数、外等主课,除非考试加分,体音美等实践课基本上是配角。至于课外活动更是点缀,社会实践活动基本上无从谈起。学校教育在保持一片净土的口号下,事实上与社会形成某种隔绝,造成学校和社会教育严重脱节。
  国外学校、家长一般都大力提倡学生参与社区活动,重视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包括很多著名大学,都把有没有社区或社会实践经验作为大学录取时的重要参考。我在哈佛学习时发现在申请哈佛的学生中,每年都有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被淘汰。那些只知读书而没有社区经验,没有交际应变能力的学生,很少能过得了那些名牌大学的面试关。因此,国外很多学生不仅参加校内定期定时的各种社区实践活动,还积极参加社区乃至周边地区的各种活动,甚至参加更多社会实践。成熟的社区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提高孩子对社会的关注,增强他们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加强他们和人际之间的交流,以促进自己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我认为,在孩子成长中,参与社区的经历和教育不可或缺,国内孩子的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少有这方面的重视,所以需要补上这一课!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选区择校:给孩子设定良好的成长环境
当初我们去加拿大工作时,就决定也带孩子们去加拿大读书。做家长的就要考虑为安琪、安东寻找一个什么样的社区。1995年5月,全家到了温哥华,那时候还没有决定在温哥华哪个区买房子。在国外,不同的社区间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这需要慢慢考察,我们先租了一个带家具的公寓住下来,公寓的对面就有一个幼儿园,安琪就直接去了那里。
  温哥华地区总共有17个市区,分为东南西北四大部分。事实上,家安在哪里,所在社区环境好不好,附近学校教育质量如何,孩子平时都能接触些什么人,对孩子将来影响非常大。“环境决定人生”,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在一项针对外派人员选择到派驻国哪里定居的调查中发现,为孩子找到最佳的学校是决定父母选择安家地点的最重要理由。
  通过考察,我们在西温哥华一个叫英属地的社区(British Property)的山上买了房。过去这里是当地中上层白人居住的地方,以前基本没有中国人居住,后来才陆续有不少香港、台湾和大陆来的中国人来此购房定居。这里的房子背山面海,风景优美,就像一个天然的大公园。安琪、安东很喜欢这里,最重要的是,它正处在Taylor Way上,上下山一条路,如果有盗贼什么的上山,基本上会成为翁中之鳖的,所以社区的治安得到了很大的保障。我们在那里住时,外出基本上不用锁门,我想:我们古人所称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情景莫过于此吧。此外,British Property周边有几所质量很好的学校,这给孩子的学习乃至未来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安全有益的环境。
  加拿大公立中小学是免费的,教育水平总的来说都不错,但基本上还是不如好的收费的私立学校。私立学校之间也因为办学历史和师资实力不同,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私立和公立学校有些不一样,如公立学校除完成教育大纲外,不太关心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对学生和家长提出的要求和疑问,反应较为迟钝。私立学校家长如有什么事找学校,校长和老师都比较合作,能够及时和你沟通。公立的很多学校都受工会保护,老师有时还罢工,受到影响的往往是学生,而安琪、安东就读的私立学校从来都没有遇到过老师罢工的问题。
  另外,不同学校学生成分也各有特色,同学间容易形成一辈子的校友网络,因此,选择什么学校就读,什么学校有什么样的传统和校风,对孩子将来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当然,这种教学环境的差别会表现在学费上:公立学校教育是免费的,私立学校的费用则相对会很高。我感觉私立和公立学校的最大区别在于,私立学校孩子家长的参与性强。私立学校学生都是家长出钱去上的,期望值都比较高,学校还有校董会,家长代表在校董会中有很大的发言权。学校也欢迎家长参与学校的一切活动,尤其是小学阶段。在小学,不管班级还是班里小组的大小活动,家长经常会把工作放到一边,去给自己的小孩加油。这在国外已经是一种文化,即在小孩最需要家长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要缺位。
  不过,公立学校也可以考虑的,关键要看什么学校,有些公立学校还是相当不错,他们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多方位的社会窗口。由于学生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学生们可以更多地接触社会各个层次的人,如果能充分利用环境,洁身自好,照样能够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而且在不少公立学校的学生看来,私立学校的学生大多过于自以为是,并不值得夸耀。
  到公立学校就读不用考试,只要你住在这个区就可以上这里的学校,但学校只收本区的学生,一般不可以跨区。因此,很多人为了自己子女的教育,一定要把家搬到好的学校旁边去,即使是租借朋友的房子也要实现孩子上学的理想。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好社区附近有好学校,好学校附近多是好社区,水涨船高,连好学校周边房租房价都比其他地方高出许多。
  加拿大高中毕业考试还是比较严格的,考试成绩对能否进入名牌大学影响也很大。我们当时也在考虑究竟送安琪、安东上私立还是公立学校,最后我们决定还是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只要我们有这个能力,就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其实一到温哥华我们就开始找私立学校,来温哥华后,在搬到西温山上之前,我们总共搬过三次家。我们每一次搬迁,不是因为我们大人,都是围绕孩子教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