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精算处副处长的李政怀,以及处内成员詹肇岚、范平和崔正宇等组成。
    1992年下半年,编制小组开始着手研究编制生命表的可行性。1993年,小组设计了总体方案和编制程序。1994年方案正式开始实施。当年7月底,中国第一张经验生命表——“中国人寿保险经验生命表(1990—1993)”诞生,俗称“93生命表”。
    历时三年的编制工作,为参与其中的年轻人后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事隔十年之后,詹肇岚仍然颇有感触,“当时是非常好的机会”。詹回忆,1992年他只有27岁,为1991年毕业的南开大学首届精算研究生。李政怀、范平和崔正宇等人,当时也只有三十一二岁。
    1996年,人保分拆,詹肇岚进入了中国人寿业务管理部。2000年,詹正式进入东方人寿保险公司筹建部,主要负责精算工作;东方人寿筹备不成,詹肇岚二度创业,参与新公司国民人寿(现更名为“嘉禾人寿”(6))的筹备,担任精算负责人。
    完成第一张生命表的编制后,领头的李政怀于1996年转赴香港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历任董事总经理、太平投资管理公司和太平信托公司董事长。2001年,李政怀回国参加生命人寿保险公司的筹建,并担任总经理。
    另外一位参与生命表编撰的是傅安平,他也是詹肇岚的同学。傅此时在保险司拿着“金饭碗”,1998年保监会成立后,傅出任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副主任,后转任北京保监办副主任,继续畅游宦海。
    不过,这张生命表也存在缺陷。
    首先是数据并不全面。当时的寿险远不如现在的规模;同时,原生命表的数据都取自当时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尽管当时人保的市场份额非常大,但是仍然不能说完全代表了行业的平均水平。
    二是1993年前,人保的寿险业务中有95%以上都是团险业务,这和当下以个人寿险为主的寿险产品结构大相径庭。
    三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中国人口的寿命稳步延长,这极大地改变寿险定价的基础——死亡率。
    因此,这张短短三年就新鲜出炉的生命表,势必迎来第二次的修改大动作。
    2005年,中国生命表二度出炉,成为当年保险行业唯一可以和人民币汇率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国有银行改革相提并论的大事件。
    放眼全世界生命表编制历史,这张生命表的数据量数一数二。其数据来源于6家公司: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新华、泰康、友邦等,共1。2亿多条保单记录!
    新生命表出台,市场一度担心寿险产品会涨价。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
    理论上,由于生命表的平均寿命延长,死亡保险产品的价格应当下降,生存(养老金)保险产品的价格会上涨。但是,由于寿险产品的价格取决于对死亡率、利息率、费用率三个因素,只要此消彼长,就可以维持价格稳定。
    表2…4 2000年—2003年非养老金业务表平均余命与1990—1993年比较
    马明哲旧瓶装新酒
    1986年,对于年轻的马明哲而言,意义非凡。
    这一年夏天,马明哲第一次坐轮渡到香港,去面见当时被蛇口人看做“神”一样难以见到的,时任蛇口工业区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的袁庚,推销自己创建保险公司的设想——“100年后我们重操旧业好不好?”
    不过,当时的马明哲远没有上述的文字般煽情。忐忑不安、又惊又喜才是他真实的心境。作为蛇口区的一名社保公司普通干部,马明哲尽管已经实现人生的超越,但是和蛇口的掌舵人比较,马明哲彼时只能高山仰止。
    1955年底出生的马明哲,祖籍吉林。父亲是军人,马随父南下广东湛江,而马明哲的母亲属于归国华侨。马明哲的生命轨迹极有典型意义,生于抗美援朝结束后,成长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读书时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上过山下过乡,当过知青。
    但是,马明哲没有走上寻常路。
    在那个汽车极为稀缺的年代,他学会了开车。“医生、司机、猪肉佬”是那个时代的“三大宝”,司机的身份让人眼热。
    “开车是件辛苦的活,而且经常要为建设工地拉炸药,很危险,很多人都不愿意干。我却喜欢。”马明哲表示,“当时世界是封闭的,我却能开着车跑到广州、佛山、番禺、韶关,看到外面的情况”。
    不过,马明哲并没有止步于司机。
    平安的内部报刊《中国平安报》记载了马明哲的一个小细节:“我小时候读书没机会学英语,但是英语非常重要,怎么办?学,不懂就问。20年前我从26个字母学起,把《新概念英语》里近万个单词,都记在一张张小卡片上,一张卡片十个单词,十张卡片一小捆,每天带几捆在身上。后来一捆捆卡片装了一个大纸筐。当时,谁问我哪个单词在《新概念英语》第几页第几行,我都可以大概告诉他。”
    知青返城,会开车的马明哲回到了湛江地委公交系统政治部,以工代干,有了干部身份。因为这个身份,到了1983年,马明哲神奇般转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蛇口工业区。
    这一年,蛇口发生了几件大事。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蛇口;4月,蛇口工业区第一届管委会由民意推选的15位候选人进行答辩;5月,袁庚忙着处理工业区内港资企业凯达厂的劳资纠纷。
    这期间,或许只有少数人才能注意到初来乍到的马明哲。
    1985年,蛇口工业区成立社保公司。1986年,马明哲已经从社保公司经理助理升任副经理,主持社保公司工作,这是马明哲主创平安保险的起点。
    此时的马明哲已经接触到了商业保险,“当时国家法律规定所有在华的外资企业都必须买保险。但那时候中国保险业刚刚恢复,提供给所有外资企业的保险只有一个产品。而且价格贵,服务态度差。社会又有需求。我便下决心搞一个保险公司”。
    1986年正逢招商局集团庆祝成立一百周年,马明哲从招商局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寻找到了机会——保险招商局,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商业保险公司。
    面见袁庚,成为马明哲的又一次鱼跃。
    “小马是哪个单位的?我见过,面熟。”见面之后,笑眯眯的袁庚试图让马明哲轻松下来。马明哲则把准备多日关于重操旧业,创建一家现代商业保险公司的必要与前景,表述得简明扼要。以实干家著称的袁庚很是赞同。
    “袁董,你写信,我去跑。”灵机一动的马明哲抓住机会。
    随后,袁庚给当时国务院财经小组副组长张劲夫、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副行长刘鸿儒等写信,希望能够延续保险招商局百年的薪火,成立一家新的保险公司。“一可为蛇口工业区的发展提供金融保障,又可突破中国金融体制的计划限制,探索股份制保险公司的道路。”袁庚在信中写道。
    未成曲调先有情。
    1987年的一天,香港太平、民安两家保险公司递过来的名片启发了开始筹办新公司的马明哲,这家将要成立的保险公司被以“平安”命名。“平安”二字正合传统文化,暗扣保险理念。此后,“中国平安,平安中国”营销口号让这家公司占尽口彩。
    不过,即便怀揣袁庚的亲笔书信,马明哲申请牌照之路也并不平坦。多次被驳之后,马明哲决定直闯中南海找张劲夫。临行之前,招商局集团北京办事处的人一本正经地告诉马明哲:“到了中南海,可千万不要随意停留,也一定不要把手揣在兜里。否则,很容易会被当成特务,藏着的机枪就会伸出来!”
    马明哲信以为真,在中南海始终战战兢兢,亮着双手,不敢稍有停留。(7)这成为艰难申请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
    见到张劲夫,马明哲印象深刻。
    “也许是天意,领导接见了我这样的小人物,张当场就批示我的建议(设立新保险公司)可行。我着急地问,是否可以由我直接带回去,他说‘这东西怎么能带呢’。”
    1988年3月21日,马明哲们(8)的奔走终有结果。人民银行同意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受当时政策所限,统一招商局集团不能直接“露面”)和工商银行深圳信托投资公司分别出资49%和51%,合资成立“平安保险公司”,注册资本4200万元。
    这一张牌照于当时极为珍贵,不仅成就了中国第二大保险公司未来的路,而且第二批新牌照的批准要等到8年之后的1996年。
    马明哲认为,平安之所以能够获得牌照,是占了天时地利与人和。“(首先是)改革开放提出外商来投资的需求,这是核心,没有这种需求国家是不会批准的,这也是所谓的天时;而深圳作为特区却有地利之优;我以保险招商局重操旧业为理由,打动了袁董,并获得支持。”
    4月15日,平安赚取了第一笔保费43998元。
    5月27日,平安开张。旧历载,1988年5月27日乙巳时(上午9~11点)宜求财、见贵;庚午时(11~13点)宜祈福、求财、开市、交易。
    不管这一黄道吉时出于有意或是无意,但是马明哲开始了中国保险史上一段最为著名的“马氏传奇”。
    对于“袁董”,马明哲感恩备至。对于网上流传的,马曾为袁司机,因此受到额外恩惠的传言,马明哲幽默地谦虚道:“袁董那时候就是个神啊,能在电梯遇到都是荣幸。我在上山下乡时确实做过司机,这在当时还是选拔去的,但我哪里有给袁董做司机的荣幸?”
    早在平安保险成立前一年,招商局集团下的另一家金融机构——招商银行于1987年成立。人们曾如此描述这两家深圳金融机构的“穷”出身:“蛇口中心区的招商路不过数百米,马路南头,招商大厦敦敦实实地盘踞着,招商银行在一楼,像个现在的支行,马路北头是平安保险,也在一楼,像个专卖店或事务所。”马明哲坦言:“那时哪有所谓一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