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寻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拉美寻美-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912年初,陈友仁回归祖国,报效革命。

    陈友仁与原配梁玛丽(祖籍广东宝安)先后生了7个子女,但只活了4个,其中大儿子陈丕士后来成了香港著名大律师;次子陈依范是一个出色的画家,1927年陈依范到武汉协助父亲工作,从一个资产阶级少年逐步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终生以他的绘画、写作以及演讲的才能为革命服务,在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中作出了贡献。女儿西尔维娅成为著名舞蹈家,约莲达是电影摄影师。梁玛丽于1926年病故后,1930年,陈友仁与国民党元老张静江之女张荔英在巴黎结婚。当时,张荔英正是青春年少,却执意要嫁给年长自己近30岁、她眼中的“天下第一美男子”陈友仁,两人婚后感情甚好。1941年,夫妇二人在香港一同被日军拘捕并被转押送至上海,长期遭到软禁。陈友仁逝世后,张荔英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被释放,后移民到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地,20世纪90年代去世。
第12节,孙中山的挚友
    孙中山的挚友

    尽管从未回过中国,但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陈友仁从小就胸怀大志,知道自己虽然拥有英国国籍,但骨子里仍是个中国人,祖国的兴衰与自己的命运紧紧相连。报效祖国一直是他的一大心愿。

    1911年秋天,陈友仁与往年一样到英国去度假。在伦敦,他遇到了老朋友菲利普陶和伍连德博士。当时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刚刚传到伦敦,埋藏心底已久的爱国之情让三人热血沸腾、彻夜难眠,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马上回国。本来他还想先回家安排一下,但理智告诉他,如果回去,定会被儿女情长所困,于是狠下心来,只给妻子发了电报,告诉她自己的决定,并嘱咐她把孩子送到英国去接受教育,然后匆匆启程回到中国。0米0花0书0库0 ;www。7mihua。com

    回国后,他到北洋政府任职,被交通部聘为法律顾问。此后,他离开交通部,任《北京每日新闻》编辑。再后来,由于在政治上敢于发表与官方立场相悖的言论而被迫辞去职务,他便开始创办英文《京报》(PekingGazette),自任主笔。作为一位在北京以英文写作的卓越新闻工作者,陈友仁很快在国内外知识界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引起了孙中山的注意。

    1916年,通过廖仲恺的介绍,陈友仁在上海法租界与孙中山见面,由于共同的民主思想和文化政治修养,两人言谈甚欢,相见恨晚。1918年5月,陈友仁在《京报》发表《出卖中国》,揭露段祺瑞与日本密谋借款1亿元的丑举,结果被段以“妨碍公务罪”逮捕入狱,判处4个月监禁,报纸被查封,于是他南下广州,追随孙中山。

    1918年秋,陈友仁任广东军政府外交及法律顾问,成为孙中山的亲密助手。1919年,他作为南方的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北方代表为北洋政府)出席巴黎和会。在和会上,当时作为北洋政府首席代表的顾维钧,征求了包括陈友仁在内的代表团各成员的意见后,强烈表示不同意列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有关日本在山东权益问题的决议,拒绝签字,从而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1919年,陈友仁回到上海,此时孙中山正受桂系军阀排挤,在上海撰写《建国方略》。陈友仁没有因孙中山在革命中受挫而离开他,而是根据他的意见在上海创办《上海时报》,该报继承了《京报》敢于批评时政的传统,这位“用英文写作的辛辣作家”,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篇社论。不久,为筹集办报经费,他到伦敦要求夫人专程回特立尼达变卖全部产业,倾囊办报并资助孙中山的革命。

    陈友仁跟随孙中山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孙中山对即将召开的巴黎和会非常重视,期待能借此废除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他对北京政府派遣的代表团不放心,对北京政府任命的南方代表王正廷也不满意,于是陈友仁就作为“欧洲和平会议专门委员”(语出《申报》,1919年2月28日)前往巴黎,名义上是南方代表的顾问,实质上却“不是去参加和会,而是去监视中国代表团”的。陈友仁不负重望,在和会期间做了很多工作,“不但代表南方发表了许多公开声明,举行过记者招待会”(《顾维钧回忆录》第1卷,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8—179页),而且还为中国代表团起草了向和会提交的正式文件初稿(《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乔厄莫里循书信集》,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864页),体现了国民党在外交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当收回山东主权无望时,他又提议中国代表团退出和会,以示抗议(陈一文:《陈友仁及其儿女们》,未刊稿。陈一文,陈友仁嫡孙)。巴黎和会结束后,陈友仁就山东悬案向美国上议院发了一份长电,既诚挚地希望美国能助中国一臂之力,尽快修正对山东问题的处理,又委婉地批评威尔逊总统违背自己的诺言,视中国陷于窘境而无动于衷。整份电报有理有节,不卑不亢,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权、要求实现领土完整的强烈愿望。陈友仁的电报受到美国舆论的高度评价,指出“明哲之士眼光如炬,对于此问题固自有最高之见解,即如陈君代表中国之呼吁,以中国所受之不公道置诸世界和平受危害之后,实具有卓识。盖彼之呼吁以正义为先,而利益为后,诚有见夫大者”(《申报》,1919年7月31日、8月6日),使国民党在对美外交中崭露头角。陈友仁的表现令孙中山非常满意,从此对他更信任了。
第13节,
    “倾向俄国”的革命家

    孙中山曾多次向西方国家求援,但屡屡受挫。陈友仁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关系,认为苏俄在外交上十分孤立,急需在中国寻找政治伙伴,而北京政府又不太可能成为它的联合对象,因此“国民党应该向俄国人寻求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援助”(陈丕士:《中国召唤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4页),这对国民党和苏俄都是一种双赢的选择,陈友仁不但积极向孙中山建议,而且直接参与了孙中山“联俄”的过程。

    辛亥革命之后,发生许多大事件,其重要性莫过于由陈友仁设计、获得孙中山肯定的“倾向俄国”政策,它后来演变为“联苏容共,扶助工农”政策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陈友仁不仅向孙中山建议“倾向俄国”政策,而且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孙中山决定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执行“倾向俄国”政策,他任命陈友仁单枪匹马进行。除他们两人之外,只有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知道。这就是为什么一谈到苏联早期与孙中山的接触,大家只知道从海参崴或者莫斯科派来的共产国际的代表,而不知道早在1918年孙中山便委派陈友仁带着给列宁的信,到美国交给一位可靠的华人朋友,想方设法转往莫斯科。

    1922年4—6月,当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达林就合作事宜进行会谈之际,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被迫避难永丰舰,陈友仁担当了孙中山和达林之间的联络员,使孙中山继续保持和苏联的联系。达林在《中国回忆录》中回忆:“不久,我收到便条,要我速到东山。国民党积极的活动家之一、孙中山的密友叶夫根尼陈(陈友仁)在那里等我。现在隐蔽在东山,每天夜里潜到军舰上去找孙中山。”他们见了好几次面,当达林离开广州前夕,“叶夫根尼陈向我递交了孙中山给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的信。信是匆忙写就的,用的是一张从学生练习本上撕下的四裁的纸”。以往人们都熟知蒋介石冒险上舰保护孙中山,而陈友仁每天冒险往返东山和永丰舰,及时向孙中山汇报外界动态,却很少有人知道。

    1923年1月18日傍晚,苏俄著名的革命家、担任苏俄副外交人民委员的越飞偕同秘书和翻译,登门拜访孙中山,陈友仁作为孙中山的助手,也参加了会见。1月20日,陈友仁代表孙中山到越飞下榻的汇中旅馆进行礼节性回访,并就双方谈判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进一步磋商。《孙文越飞宣言》发表后,1923年2月11日,上海《民国日报》公开发表陈友仁谈话,宣布孙中山最新的政治取向,指出“孙越谈话中所含政策之最后结果如何,将视列强对俄国及对中山之态度为转移。此项结果,可为中俄间之一种有益的合作,使彼等之物产文化供世界人类之用。反之,若列强继续敌视俄国及中山,则或将迫俄华两国成一坚固同盟,而从事于其他目的”。

    1925年3月,在孙中山病危之时,陈友仁代其起草了著名的《致苏俄遗书》,再一次重申“联俄”方针。据汪精卫在国民党“二大”会议上说:“两张遗嘱都这样签完了之后,另外还有英文秘书陈友仁同志,起草致苏俄同志的一封信,由宋子文同志读了一遍,先生听过后,再用英文签字。”
第14节,民国的“铁腕”外交家
    民国的“铁腕”外交家

    陈友仁外交生涯中最光彩的历程,是他担任广州国民政府代理外长和武汉国民政府外长期间。他出任广州政府代理外交部长后,明确提出了“革命外交”的口号,指出“革命的外交,应取断然的革命手段,坚持到底,宁为玉碎”,认为不需要特别顾及过去的条约、协定、惯例与既成的事实,在必要时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凭借国民党的革命精神和民众运动的力量,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整体或部分地废除不平等条约中的不平等项目,达成中国外交谈判的目的,为最终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改变外人在华优越地位的状况打好基础。

    陈友仁的“革命外交”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重申领事裁判权的范畴,纠正列强在行政和警察方面的非法越轨行为。根据原定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