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突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海信突围-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经常讲技术的海信,也就意味着:没有技术,海信成不了名牌;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没有知识产权这个DNA,“百年海信”就只能是个梦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应该时刻牢记。
  今天我重点讲三个问题,一个是我们的外忧,一个是我们的内患,一个是今后对我们企业的要求。
  

我们的外忧在哪里(1)
我们的外忧在哪里,或说威胁我们的最大对手是谁
  无可否认,中国靠巨大的也是增长迅速的市场潜力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迅速崛起为家电大国。目前全球60%的家电“最终产品”都产自中国,但是,这仅仅是一个生产量的百分比,而并非一个技术含量上的百分比。从制造业的总经济量来看,2003年日本是9111亿美元,中国则为3825亿美元,日本仍为中国的24倍。简单的数字总量比较的背后,隐藏着的一个事实是: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组装国,我们越来越掉以轻心的日本仍然保持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延续到现在的、与德国、美国等同的国际制造业中心地位。因而,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虽同为“制造大国”,但在很多日本家电企业眼中,我们虽是它们的竞争对手,但只是可轻易摧垮的竞争对手。这种想法不无道理。    2004年11月15日,日本的《日经产业新闻》曾发表过这样一篇文章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厂家逐渐从日本厂家手中夺回了中国庞大市场的份额,收入逐渐增加的中国消费者纷纷把手伸向了低价格的中国造的普及品。而使用日本进口部件、质量一流的日本产品由于价格较高,不能和中国厂家进行价格竞争。但是,他们同时断定,随着普及时期的结束(注意,这是记者写的日本公司的态度)以及购买替换产品阶段的开始,消费者已经开始出现购买变化,消费者选择产品的目光出现变化。比起有些不够精细、基本性能也不够高的中国家电,消费者将会把目光投向虽贵但质量高、功能好的日本产品。中国厂家拿手的应付性附加功能、大幅度降价、附加赠送等攻势已蒙蔽不了中国消费者。也许,对从普及期转入成熟期后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会发生变化这一点,中国厂家理解得有些迟钝。不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厂家之间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了无法向开发及研究调转资金,无法跟进上升的产品要求。关注低噪音、节能、人性化的消费者开始摒弃精细不够、性能不高的中国品牌,转而把目光投向虽贵但质量高、功能好的日本品牌。
  无独有偶,2004年12月的《中国财富》杂志访问了索尼、东芝、日立、夏普、三洋等7家日本企业,调查的结果是,就在中国企业急于叫板日企、超越日本甚至急于“避免”重蹈“日本制造”覆辙的时候,被调查的日本企业却整体认为中国企业在劳动力成本上的良好控制能力只适合充当生产上的合作伙伴,而绝对不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挑战力量。
  在调查当中,日企对中国家电企业比较文明的说法是:中国企业没有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甚至连自主开发都谈不上。比如最基本的CRT当中的电子枪,中国到现在都不能研发,生产线全都是从日本或其他国家进口的,因此,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只是用日本的技术和设备在国内加工而已。而(东芝公司石田博之)蔑视性的评价是“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就是根据市场行情购买成型技术或进行辅助性开发,实际上是一群水果贩子,专门做产品包装,什么水果好卖,就包装什么水果。”
  再看一下韩国企业对我们的评价。
  韩国管理学会会长朴胜虎说:“我访问了近40家跨国公司的人员,50%以上的经理认为,大多数中国的本土公司在未来必然会消失。以等离子电视产品为例,目前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等离子生产基地大都依赖进口散件组装,因高关税现仍无法与中国国内企业相比,但3至5年后,当关税降低50%的承诺一兑现,国产品牌现有的优势将丧失殆尽。”
  请大家注意,引用这些观点,我绝无煽动大家去仇日恨韩的民族情绪,是为了让大家知耻而后勇。
  客观地说,日本人对中国企业的评价本身基本反映了行业的现状与事实。技术空心化,能力脆弱,受制于人,实际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而从日韩企业近期的动作以及行业的变化来看,这种风险离我们是越来越近了。并且我们应该看到,这类产业在一个国家整体衰落甚至是消亡,而日韩企业全面占领的情况在很多国家已有前车之鉴。很多国家曾经有过很庞大的家电制造业,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被日韩企业全面淘汰,家电制造全部由日韩企业垄断,为什么这在中国就不可能发生呢?为什么就不可能有一天,中国的家电企业全部垮台,而中国市场上的家电产品由日韩来垄断呢?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可将此风险看得更清楚:
  1。由于电视显示方式、网络化、数字化以及空调能效比等的变化,家电行业正面临着技术升级,任何一次技术升级实际上就是一次企业洗牌的过程,这为技术强大的日韩企业提供了良机。拿平板电视为例,我粗略估计了一下,日韩的销货额大约是国产品牌总额的4倍以上,产业技术升级的时刻,恰是他们最佳的时机,他们的技术优势在中国市场上得到了充分释放。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我们的外忧在哪里(2)
2。随着国内销售渠道的规范与统一,特别是连锁零售商对市场的逐渐垄断,渠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日韩企业经销渠道不畅的不利局面正在逐步改善,而企业服务不好的形象与口碑也由此开始明显好转。
  3。中国消费者在解决了基本功能的需求后,消费理念逐渐成熟,确实开始了由注重价格转向注重质量、技术、功能以及人性化等方面,消费层次提升后,洋品牌成为首选。中怡康数据显示洋品牌冰箱的市场占有率已在不声不响中达到了四成以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洋品牌彩电销售额的占有率已达半数以上。这种消费者倒戈的现象正说明了《日经产业新闻》的观点已在市场上得到印证。
  4。随着国家投资限制性条款的解除,日韩等企业已经开始在中国全面建立自己的生产工厂,这就使得中外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相差无几,人工成本优势丧失殆尽。近期松下、东芝、三星、LG等纷纷在中国加大投资额,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劳动力价格的劣势问题,并在中国这个巨大市场抢占存在优势。而零关税又使得国外高劳动生产率、质量成本低的高档精密产品,以接近消费者的心理价位陆续普及中国市场。
  我们进一步看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动作:
  一是市场方面。
  2003年全年销售额占有率,三洋增长31%、索尼增长21%、松下增长17%、三星增长27%、日立增长57%、夏普增长18%,其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注意,它们的基础已经很大了。2004年,中国市场PDP、LCD、DLP等高端产品销售额占有率前三位基本上为日韩品牌。前面讲了,我们的平板电视的销售量在全国占有量是第一位,但是我们平板电视的销售是从2004年的下半年开始上升的,并且我们的销售价格远不及洋品牌,他们以高端取胜的态势是明显的。我们要摆脱被淘汰的厄运、立住脚跟,高端产品必须跟紧,不可因我们在中低端产品占有量上的优势,而对紧跟高端产品掉以轻心,我们的LCD、PDP、DLP、变频空调、手机、冰箱,甚至包括我们的POS、税控机以及软件公司的产品都应认真检点对高端产品和未来的前瞻性产品是否重视了、是否跟紧了。我们往往很重视眼前对我们影响大的产品,而对未来影响大的产品关注较少,更准确地讲,我们是未看清楚这些产品的未来,即使做得最好的股份公司也犯有此毛病,更不用讲其他公司。实际上人们对眼前的事情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而有能力去左右的是未来的事情,如果不能在产品上未雨绸缪,我们就很难在市场上求得主动,因此我们务必盯紧那些现在量虽小、但是符合消费发展趋势的产品,这样成本代价会小很多。
  二是投资与经营计划的动向。
  投资与计划的增长本身就反映着洋品牌在中国市场称霸的态度。日立公司庄山社长在广州宣布:准备未来3年内在华投资10亿美元,重点投向包括信息电子及数字家电产品在内的9个领域,并将2006年的销售额锁定为70亿美元,力争每年在中国市场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索尼中国区总裁川琦称,2004年,索尼在中国市场保持了80%的增长速度,2005年计划在华实现销售40亿美元,到2008年实现80亿美元,从而使得中国市场超越日本,成为索尼全球第二大市场。
  东芝中国公司总裁平田信正多次提及:“在整个东芝集团中,东芝中国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顶梁柱,预计到2008年,东芝在华的事业规模将会达到750亿人民币,即90亿美元。
  三星在中国的投资更是遍布全国,涉及各消费电子类产品。去年5月,三星又宣布,将增资4600万美元在苏州建立第二工厂,形成年产空调120万台、压缩机100万台的生产能力。
  夏普近日也表示:中国液晶电视有望在2008年年产达到500万台的市场规模,因此,夏普计划在未来3…5年内,让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超过日本和欧美市场的销售额。
  松下更是发出了“不能在中国取胜,就会在全球败北”的感叹和破釜沉舟的决心。
  同志们,中国家用电子市场的增长速度基本稳定,日韩企业大幅度增长,无疑是吞噬我们的份额,压缩我们的生存空间,可见我们的生存环境已面临着强大对手的严峻威胁。
  几年来,我曾经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海信的竞争对手绝对不是中国企业,更不能把本土企业作为我们的标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