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信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有氧信息-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致读者
亲爱的读者朋友:
  非常感谢你从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把这一本挑出来。我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得到有关这本书的消息的,可能你是看到了图书大厦的海报,可能你是听从了朋友的推荐,也可能你是了解了互联网上对于该书的评论……
  无论如何,你做了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白居易、卡耐基、爱因斯坦、霍金、曼昆和易中天都应用了这本书中介绍的神奇方法。这也是他们能够出人头地的重要原因。使用这种神奇的方法让他们轻而易举地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他们说出的话被人们争相传诵,他们写出的文字被报纸、杂志转载,进而成为畅销作品。有趣的是,有些时候,这些焦点人物了解的东西并不比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更多一些。有时他们所知道的,我们也知道。可是他们就是能够站在舞台上,而我们却要在台下当观众。为什么他们在“那边”,我们却在“这边”?
  我们身边也有好多运用这种神奇方法的天才。他们所说的话很普通,但就是比我们的话吸引人,有更多的同事、上司、下属、朋友和亲属愿意听他们说话。他们所写就的文字看似很普通,但就是能在上司和同僚中获得更多的认同和积极评价。当他们为此而升迁或者赢得更多友谊与支持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为什么他们在“那边”,我们却在“这边”?
  本书会告诉你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将了解到从“这边”到“那边”的真正秘密!你将会掌握威力无穷的思想表达方式——有氧信息!你将学会如何……
  ※讲上整整一天的话,却仍能让听众们充满兴致,毫不厌倦。
  ※在思想中不添加任何新的核心内容,却能让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成倍增加。
  ※将别人难以解释清楚的内容,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让他人看来最无趣的内容变得趣味横生。
  ※把看似毫无用处的内容变得无比实用。
  ※节约80%的阅读时间,却能学到更多。
  ※让你的工作报告成为上司最愿意阅读的文字。
  ※甚至,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你就能成为万众瞩目的专家和名人。
  这一切并不是痴人说梦。实现这一切的机会就掌握在你手中。继续翻阅下去,你就有机会获得上面所说的一切。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自 序:让你的声音传遍世界
21世纪常常被我们称作信息时代。经济信息、政治信息以及文化信息铺天盖地地向我们涌来。以图书出版为例,2007年,中国一共出版了24万种图书。这意味着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本新书出版。当你读完这一页的时候,估计中国又有一本新书出炉了。
  不过,随着图书品种的不断增加,单品种图书的销量反而在不断下降。记得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新书出版往往是1万册起印,现在3 000册就不算少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争夺读者注意力的东西太多了,平均分配在每一本图书上的注意力自然就少了。而更重要的是,与图书争夺注意力资源的,不仅仅是图书本身,还包括电视、网络、杂志、报纸、广播,等等。这些媒体的存在,尤其是最新出现的网络媒体的存在,极大地分散了信息接受者的注意力,争夺注意力的战争正变得无比惨烈。
  只要是战争,就自然存在输赢。这个信息时代在造就了无数输家的同时,也造就了不少出色的赢家。
  研究历史和诸子百家的人不算少吧?大多数人的著作都卖得“曲高和寡”,可人家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还有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就偏偏高居畅销书排行榜前位。
  医学的书籍够冷门了吧?而吴清忠先生就是能把《人体使用手册》写成老少咸宜的大众化作品。
  罗伯特·清崎是最伟大的商人吗?远不是!他是最伟大的作家吗?更不是!这位被美国文人嗤之以鼻的三流作家兼二流房地产商人,不但写出了《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不朽的畅销书,还把它写成了一个历经数年风雨不衰的畅销书系列。
  正在读这本书的朋友,有多少人对经济学感兴趣?估计一下,一本经济学教科书的最高销量可能是多少?一般人给出的答案不会很乐观。但如果你的答案很乐观,也许是因为你和曼昆都不是一般人。他的《经济学原理》在刚刚出版那年就狂销了20万册。这个数字足以让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汗颜。更牛的是,在书稿出版之前,出版社就付给了曼昆120万美元的稿酬。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列举的这些名人都曾备受争议。一些与他们在相同领域进行研究的人士对他们的著作和推广著作的方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质疑。因为这些名人组织和表达信息的方式显然与老派的、严谨的学术作风不符。
  可是,为什么这些备受争议的著作成了市场上的宠儿,而那些没有太多争议的著作却在角落里蒙受灰尘呢?
  事实上,正是这些备受争议的信息表达方式让这些名人在无数精英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信息传播界的明星。
  在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上,我们大多数人往往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很多人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比如,写书的人会认为,只要书籍自身的品质够好,就不愁没人买。而写文章的人则认为,只要文章的内容实实在在,就不愁别人不认可。与别人进行沟通的人认为,只要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就不愁对方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这样的想法是美好的,可是它们很少能够变成现实。
  那些内容足够好的信息往往拼不过外在形式上足够好的信息。以广告为例。这是一种以得到来自观众的直接认可为目的的信息形式。每一年,中国都会评出“十佳广告”。它们个个立意深远,内涵深邃。与之相对的是“十差广告”。它们大都没有什么深邃的内涵,甚至可以说很肤浅。但“十佳广告”得主的市场业绩却十分奇怪地年复一年地败给那些几乎没有内涵可言的“十差广告”,这“十差广告”中就有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脑白金。
  这些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信息的形式在传播过程中究竟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许《少林足球》中周星驰的台词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如果要想将少林功夫发扬到全世界,是要讲包装滴!
  你我的信息也同样需要包装。如果不在信息的表达方式上做足功夫,再有用的信息也不会有人买账。
  所以,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信息的表达方式。在这个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世界上,优秀的信息加平庸的表达方式等于平庸的信息;平庸的信息加上优秀的表达方式却能等于优秀的信息。
  这种说法看似荒谬,却高度符合现实。看看你自己,还有你身边,有多少人思想深邃、能力卓越,却因为不太擅长表达而迟迟无法脱颖而出?又有多少人思想普通、能力一般,却因为拥有出色的表达能力而崭露头角?
  也许这不公平,但仔细思考过后,你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再伟大的思想,也要经过包装,才能放出光芒。
  如果有一天,你能够把废话都说得精彩,那就证明你的确有资格与其他强悍的信息提供者一决雌雄了。
  本书可以帮助你实现这个目标。通过对有氧信息原则的详细描述,你可以由浅入深地了解到点石成金的包装信息的全部秘密。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不要让你的大脑缺氧(1)

  1。氧气意味着什么
  离开固体食物,人最多可以生存30天左右;
  离开水,人最多可以生存7天左右;
  而离开氧气,人只能生存几分钟。
  是啊,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氧气对人更重要了。让我们做个很简单的游戏:在你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屏住呼吸,用手捏住鼻子,闭紧嘴巴,确保不会有空气进入你的呼吸系统。看看自己身边的表、手机或者闹钟,测量一下你能在无氧的环境下坚持多长时间?
  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生物都要依靠氧气才能生存。通过氧气在生物体内产生化学作用,我们才拥有了生物能量,并进而得以存活。
  缺氧对人会有很大的伤害,这一点人人都知道。可是你知道缺氧对人的哪个部分损伤最大吗?
  不管你刚才心里猜到的是什么,其实真正的答案就是你刚刚工作的器官——大脑。
  大脑对我们每个人都极为重要。这不仅仅因为它是惟一承载我们思考的器官。很多人都知道我们的大脑很轻,有多轻呢?一个成年人的脑只占体重的五十分之一。和你的手提电脑相比,人脑在重量上算得上“体态轻盈”。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脑的耗氧量占人体总耗氧量的四分之一。我们每吸入一口空气,其中四分之一的氧气都跑到我们的脑袋里去了。那些经常处在运动状态的四肢对氧气的消耗,反而比不过这个酷似菜花的家伙。更少的人知道,你的心脏每收缩一下,那飞速涌动的血液就有六分之一流向了脑。
  可是,与我们日渐丰满的腹部和臀部不同,脑组织本身几乎没有一点点类似于脂肪一样的物质储备,说的更简单一点,在能量消耗方面,大脑是个败家子,给它多少就花多少,从来不想着把多余的能量存起来。这样一来,我们对大脑的血液、氧气供应就必须准确、及时。稍有差池,大脑就要消极怠工,甚至会罢工。而大脑的每次罢工,都会给我们带来深深的伤害。
  所谓大脑的罢工,也就是因为缺氧而导致的功能降低,或者暂时中止了。如果你经常打哈欠,那么这往往标志着你的大脑没有得到足够的氧。如果你经常胡思乱想、注意力难以集中,这往往证明你的大脑对你的供氧状况比刚才还要不满。如果你常常丢三落四,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可能也说明你的大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