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运作,使市场经济表现为病态市场经济的时候,人们往往以为这是它本身的毛病。学一点经济学有助于我们认识清楚我们面临的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保罗·海恩等人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我所读到的写给非经济学专业读者的最好的经济学教科书之一。我相信,如果我们的立法者、政府官员和参与公共政策讨论的普通大众能明白这本书中讲述的经济学常识,学习一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我们在公共政策的制订上就可以少犯一些错误,少一些合法但不合理的游戏规则。故此,我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2008年3月28日   

  梁小民序   

  (清华大学EMBA教授,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介绍和普及的第一人)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面对通货膨胀时政府采取的物价干预措施;面对经济学家喋喋不休地争论经济是否过热,人民币汇率该不该上升;面对个人理财中的各种困惑等等,连普通老百姓也感到需要了解一点经济学了。经济学本来就是解释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并帮助人们做出理性决策的。像萨缪尔森、斯诺、贝克尔、曼昆这样的大牌经济学家都认为市场经济中每个公民都要学一点经济学。国外大学各个专业都把经济学作为必修课。而市场上普及经济学的著作车载斗量,甚至连为儿童写的都有。   

  学习经济学的最好方法就是系统地读一本教科书。市场上的经济学教科书太多了,这些书是为不同层次的人写的,选读哪一本教科书十分重要。作为非专业学习经济学的,就需要一本内容较为全面,又通俗易懂的,而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就是适于大众阅读的书。   

  我们说这本书适合大众阅读,原因就在于它介绍经济学时的切入点不同。曼昆认为学经济学的目的是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换句话说,对公众而言,学经济学并不是要掌握那些深奥的理论或者学会使用数学、图表之类的工具分析经济问题,而是要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现实经济中的各种问题,并做出决策。经济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我们应该如何掌握这种思维方式?这正是全书内容围绕的中心。   

  这本书的特点之一在于它不是给你介绍一个又一个概念、一个又一个理论、一个又一个图表、一个又一个数学模型,而是从现实中你熟悉的事情出发,告诉你经济学家是如何思考的。这样,你就在不知不觉之中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当然,经济思维本身也离不开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这本书从思维方式入手介绍了各种经济学知识,从个人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从主流的观点到非主流的看法、从历史到现实,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相当全面,但切入点不同,组织与写作的方法也不同,让一般读者读起来更容易,理解起来也更容易。这正是这本书另一个重要的特点。   

  本书是从堵车的例子开始的。堵车是全世界各个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都存在的情况。老百姓遇到堵车就是一个〃烦〃字,恨不得天下只有他一人开车;社会学家则是大讲汽车对人类的危害,自己开着车时却想着如何减少汽车的危害;会说的经济学家则说,堵车反映经济繁荣,政府领导有方,就差点高呼〃我爱堵车〃了。而本书的作者则认为,堵车表面的混乱之下隐藏着一种秩序;正因为有秩序,所以尽管堵车,车仍在行进,由此引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正在于认识社会秩序。市场经济表面看来也是相当乱的,但是其中同样存在秩序。认识这种秩序,了解经济世界的运行规律,正是学会经济学思维方式的起点。后面就开始介绍市场上的协作,每个人的行为是如何无意识地相互合作的,合作中的游戏规则是什么,产权如何重要等等,继而展开全部内容。所介绍的内容都是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的事情,但每件事情用经济学的眼光看都与我们平常的感觉有差异,而你读过之后会发现有了新的视角,新的认识,对经济学了解得更多了,认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你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所用的事例主要是美国的。但中国与美国差异特别大,除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程度之外,主要是经济体制的差异。美国是完全市场经济,中国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而且,中国未来市场经济的模式也不会是美国模式,所以作者针对美国情况所做的分析就不一定都适用于中国。比如,作者与一般美国经济学家一样是反对政府限价的,但在我国市场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政府经济需要限价,如对春运火车票的限价,以及通货膨胀严重情况下的价格干预。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市场调节,而需要更多地考虑政治与社会因素。我们读这本书,学的是基本内容。如果能结合中国的现实做一点进一步的思考就更有意义,收获也就更大了。   

  2008年3月2日   

  于怀柔陋室         

▲虹桥▲书吧▲。  

第3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1)         

  第1章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一个优秀的机械师能看出你的车有什么毛病,是因为他们知道,你的车在还没出毛病的时候是如何运转的。许多人觉得经济学问题令人困惑,是因为他们对于一个正常运行的经济系统没有清晰的概念。他们就像那些水平不高的机械师,只学过怎么修理那些运转不良的机器。   

  一旦我们把某种东西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于那些熟悉的事物,我们就很难看清它的真面目,正所谓〃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我们很少注意到社会中还存在着秩序,也认识不到我们每天赖以生存的社会协作过程。所以,开始学习经济学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先学会对我们每天都参与其中的社会协作的功绩感到惊奇。高峰期的交通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1。1 认识秩序    

  看到这个建议,你也许会大吃一惊:〃高峰期的交通是社会协作的例子?难道它不是应该被用来说明丛林法则或是社会协作的崩溃吗?〃完全不是。如果当别人说到〃高峰期的交通〃时,你头脑里想到的只是〃堵车〃,那么,你恰恰支持了前面提到的论点,即我们只注意到失败的情形,而把成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都感觉不到了。高峰期的交通的主要特征是运动而不是堵车,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日复一日地加入到车流中,而且差不多都能到达目的地。当然,交通系统运转得肯定不完美。(又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呢?)但是,它毕竟还能运转,对于这一惊人的事实,我们要学会感到惊奇。   

  早上8点,成千上万的人离开家,钻进他们的汽车,奔向各自的单位。他们都是自行选择路线,没有和别人商量。他们的驾驶技术不同,对风险的态度各异,礼貌程度也千差万别。纵横交错的路网构成了城市交通的动脉和静脉,当这些尺寸、形状各不相同的私家车在其中行驶或是进进出出的时候,又有形形色色的卡车、公共汽车、摩托车和出租车加入进来,就像一个什锦盒。人们驶向各自的目标,一门心思只顾他们自己的利益,这并不一定是因为人们都是自私的,而只不过是因为没有人知道别人想去哪儿。关于其他人,每个人所能确知的仅限于周围为数不多的几辆车的位置、方向和速度。对此,还得加上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别的司机也像他们自己一样努力地避免出车祸。当然,存在一些每个人都得遵守的基本规则,诸如红灯停车或是尽量接近最高限速行驶。差不多就是这么一回事。上面描述的整体安排可能会解决混乱,但我们也许会担心路上的汽车将变成一堆堆废铜烂铁。   

  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平稳有序的车流,如果你从高空俯视,甚至会感到一丝审美愉悦。下面所有独立运行的汽车,彼此首尾相接,车距狭小,然而并不碰撞,一旦有一点点空隙,旁边的车就会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突然并线,车距大的时候就加速,车距一小,就又慢了下来。高峰期的交通状况(或者任何时候的城区交通状况)确实是社会协作的巨大成果,而并非混乱与无序。   

  1。2 社会协作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熟悉交通,但几乎没有人把交通看成一种协作型的共同努力。通常,我们认为自己依赖于〃经济〃商品,但我们对社会协作过程的依赖要大得多。如果没有鼓励合作的制度,我们就不能享受文明的种种好处。1651年,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出版了《利维坦》(Leviathan),其中有一段话经常被引用:〃在这种状况下,产业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其成果不稳定。这样一来,举凡土地的栽培、航海、外洋进口商品的运用、舒适的建筑、移动与卸除须费巨大力量的物体的工具、地貌的知识、时间的记载、文艺、文学、社会等等都将不存在。最糟糕的是人们将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将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因为霍布斯相信人们都致力于自我保护和个人满足,因而只有强力(或源于强力的威胁)能使人们避免不断地互相攻击,他的著作仅仅强调了社会协作的最基本形式……远离暴力和抢劫。他似乎作了如下的假设:人们只要能不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也不侵犯他人财产,然后,那些能产生工业、农业、知识和艺术的积极协作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但是,会是这样吗?为什么该是这样呢?   

  1。3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我们享用的各式各样的服务和产品,需要经过复杂而互相关联的生产活动才能生产出来。那么人们是怎样互相激励,从而生产了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呢?甚至在圣人的社会中,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