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想要的理财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最想要的理财书-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82万。总负债就是他们按揭时欠银行的56万和首付时借的10万,一共是66万。接下来就可以算这个家庭的资产负债率了,即用66万除以82万,约等于。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购物狂素描,请对号入座
“购物狂”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感性地说,我觉得所谓购物狂应该是一下子很冲动地冲进顶尖的Shopping Mall里,挑出一堆衣服对营业员说“这几件我不要,其他都给我包起来”。或者从头到脚都像圣诞树那样,没有一件不是名牌,已经名牌到让别人都觉得很眼晕的地步,这才是购物狂。
  购物狂的本身性格并非是很狂躁的。在商场里兴奋“血拼”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很狂躁,一看到想买的东西就控制不住自己,然而回家之后,有的人会后悔,也有的人会觉得很纠结。并不是说有多少钱或者花了多少钱,就把自己视为购物狂,而是看自己的消费是不是与自身的经济实力相匹配。如果自己就200块钱,还要穿199块9毛的衣服,而且天天都这样去生活去购物的话,那可能会成为一个购物狂。但如果自己身家2000万,每天花200块钱,或者每天花1000块钱、10000块钱,那么对他来说,这样的消费跟他的经济实力是相匹配的。
  一个购物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的描述,大家可以对号入座一下。购物狂的明显特征——就是衣橱里塞满了5件以上没穿过的新衣服;心情变化很快,花了钱之后心情马上低落起来了;走到店面准备购物,就会觉得异常兴奋;把婚礼或者活动当成一个Shopping的借口,不是着重于分享别人的幸福与快乐,而是在过分展示自己,参加李南的party还得换好几件衣服,换好几次妆,等等;另外还一种情况是因为过度消费而债台高筑、入不敷出了。以上说的这五条,如果您要是都具备的话,那基本上可以算是购物狂了,而且程度还是“超级”的。
  其实我觉得一般人可能都会有上面提到的一到三条消费特征。如果这五条“症状”您都没有的话,那么恭喜您,您不是购物狂,但您是不是凡人呢?别说是女人,就算是男人,有时购物起来也很疯狂的呢。
  

天生购物狂?!别给自己找理由!
从性格上来讲,天生就是购物狂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因为遗传学对于心理性格的影响所占比重最多不超过40%,也就是说我们60%至70%的性格都是在后天生长环境中形成的。比如看到了妈妈是怎么去疯狂Shopping的,或者是看到爸爸怎么去挥金如土的,于是就有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自身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
  购物狂会有这种很微妙的心理——当看到别人疯狂购物时,会绞尽脑汁地帮他们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投资啦,送人啦,搭配啦。而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完全搞不清楚状况。其实这些都是在给自己一个潜意识的心理建设——如果有一天自己有这个冲动的时候,也会用这些已然存在的理由、借口去付出自己的N多money。
  也有人说,有些人特别容易受暗示,比如说在奢侈品的抢购上,按照时下流行的星座角度来看,天秤座就特别容易受暗示。举个例子,被都市白领们尊称为师太的香港著名作家亦舒就是天秤座的,她的书里面充满了物质,而且全都是世界顶级的奢侈品。她不一定都拥有过,但她都了解并有研究。天秤座一般都会认为只有奢侈品才与他们的身份相匹配。
  说到天生购物狂,我们常常会想到时尚界或者文艺界的明星。比如我曾经听说有女星在上海一个特别大的商场仅仅用了40分钟就买了12双国际品牌的高跟鞋。
  其实这样的情况也不能算天生的。因为从事时尚界或者文艺界这些高强度工作的人,他们自己能支配的自由时间其实是很少的。如果他们有机会休息一天,那真的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了。在难得的一天假期里,花多少时间去跟朋友吃饭,去跟家人亲近,去跟自己的伴侣或恋人相处。而在这些事情之外,还能留多长时间给自个儿去逛商场呢,所以那肯定是冲进商场,看上中意的商品,赶紧试穿买单,一副打仗的派头,因为他们时间有限,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所以有的时候这种类型的购物和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他们浓缩了很多次的购物行为,但是我们只看到了他们那一次的“疯狂”,就以为这应该是他们的常态。这还不足以判断他们是否真的是购物狂。
  所以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让有些读者知道自己其实不算是一个购物狂,只不过是出于偶尔的冲动购物消费;而对于那些以为自己不是购物狂而实际上是购物狂的朋友,则友情提醒一下,您需要改一改了。
  

购物狂的星级标准
购物狂可以分成几个级别。三星级——自我价值感来源不足,即自身缺少价值感。一个人如果对价值的认知很模糊,即便他有上百万或上千万的身价,也会觉得这些钱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好比他是一个博士生、硕士生,如果他觉得这些学历名头不能学以致用,那么他也缺少价值感。如果再加上在工作和生活中,确实没有其他价值感来源,那么就有可能会成为一个购物狂,因为只有在商场里的时候,才能够看见真实的物质符号,用钱换了很多真实的物质产品,这时他们自身的价值感就会在一次一次的消费过程中得以实现。
  我曾经看到一个统计,在美国有一千万缺少价值感的人,而且男女比例好像约为1比9,他们会有这种病态的占有欲、病态性的购物行为。因为只有在这种一次一次的消费中,他们才能够不断地累积自己的自我价值,当这种自我价值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他们才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
  打个比方,如果要是说我的家庭不是很需要我,父母觉得有我没我都很快乐,不以我的幸福而幸福,以我的快乐而快乐;然后我也没有自己的一个小家庭,没有人会因为我的存在而感觉到快乐和幸福;我的观众也不再需要我,他们觉得看我节目也就那么回事,还不如听楼底下大妈唠唠嗑来劲呢;而朋友觉得跟我说话太累,不想跟我说。这样一来,我的价值感就没有了,那我作为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这个时候我要想给自己找一个相对快乐的生存理由的话,首先要引起别人的关注。
  您在购物的时候,所有营业员的唯一指向性都在您身上,而且往往越是在高级场所里就越是如此,前呼后拥,端茶递水的,就差有人在后面给您拿把扇子了。这时候,您就会感觉到有很大的价值存在感。这是我们说的购物狂的第一级别,也就是最最容易成为购物狂的人。
  有心理学家说,一些患有心理疾病的购物狂,往往是和童年的不愉快经历有关,比如在童年时一些需要不被满足,长大之后就会比较容易产生这样的一些行为。这是跟缺失有关系,就是小时候想要什么没有什么,现在长大了有能力了,用不着别人给我买,我自己就能不受限制地满足自己小时候的缺憾。这种类型的购物狂通常不会觉察到自己的这种心理问题,一般只能够通过看心理医生来解决克服。
  二星级——情感缺失,能够成为购物狂的一个潜在特征。造成情感缺失的原因,有可能是儿时的情感没有得到满足,也有可能是亲人离去,甚至有可能跟失恋扯上关系。不少失恋的人会去疯狂地去购物,以此作为一个替代补偿——虽然我不被你需要了,但是有人需要我,这些售货员需要我,这些厂家需要我。其实还有银行的卡片商也需要这些失恋的人。
  因为只要是有人需要,就会产生满足感,所以这种情感缺失也是一种替代性的补偿。我有一位朋友,她就属于情感缺失。她与她父亲感情非常好,突然父亲因突发性事件去世了,再加上当时她男朋友也跟她分手了,她那段时间就突然特别喜欢去商场,只要有时间就会去购物。我的这位朋友不仅仅是上面说的那几种情感缺失,她还因为出于对亲人的思念,她害怕这种恐惧,害怕不再拥有。所以她的购物行为也有补偿心理的因素。
  但这种购物行为可能是间隙式的,不一定是长期的行为,而是短期的发作。面对情感缺失,我们肯定是要发泄的,这个时候中肯地说,购物这种行为有时反而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发泄途径,至少有助于调适心理情绪。但事情常常是过犹不及的,过分依赖购物来舒缓情绪,并不是真正长久有效的方式,而且从个人理财角度来看,也是不提倡的。
  不要以为购物狂都是女性,不少男性也是购物狂,他们不一定是买衣服。我有一个同事就曾疯狂地买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比如说手机、MP3、MP4等,只要一出新的产品他就会买。这也是一种购物狂。另外,还包括吃喝玩乐,这种消费其实也是购物狂的表现。只不过女性一般集中在买鞋买衣服上面,而男性则体现在满足自己的“烧包”情结。
  其实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冲动消费或者是不理智消费的时候,但冲动消费与购物狂并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冲动消费属于间歇性的,就像感冒和鼻炎一样。比如说有打折或者赠品,或者有了情感上缺失等触发因素之后产生的购买行为是冲动型消费。如果这种冲动性被叠加、持续了,就会容易变成了一个购物狂。随着您年龄不断地增长,阅历逐渐地增加,慢慢会倾向于理智消费,即根据您的真正的现实需求进行消费。
  在生活中,让我们花钱的事太多了,让我们花钱的地方也太多了,而要干的正经事也太多了,这样实际上就不会完全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指向自己,这就引出了下面我要说的购物狂第三级别——注意力闲置。
  所谓“注意力闲置”是指一个人没有什么正经事可做,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