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竞底-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人格。
  几亿这样的打工者累积下来,构成中国庞大的国民基础,这算不算是另一种寅吃卯粮呢?
  我的一个朋友有房有车,也算小有积蓄,他有一次跟我聊起政府为了保证GDP增长,大力鼓励消费,以拉动内需。他动容地说:“我的父母老了,他们没有医保,一有什么问题,随时几万十几万就出去了,我怎么敢消费呢?”
  从他的话里我悲哀地联想到:如果志强厂的打工妹们,今后含辛茹苦将她们的孩子供上大学,她们的孩子在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再辛辛苦苦地有房有车后,会不会也要说:“我的父母老了,他们没有医保,一有什么问题,随时几十万就出去了,我怎么敢消费呢?”
  那么,中国人要到哪一代才敢消费呢?中国的经济何时才能真正进入良性循环呢?
  有关战略管理的理论,前人在操作层面已作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不管是对战略分析,还是如何制定战略、选择战略,以及如何实施、调整、评估,等等,前人的工作已相当完善和系统化。但他们对于战略决策者和实施者的人性层面,并没有进行详尽研究。
  而就一项具体的战略来说,不管是在分析、规划、制定阶段,还是在实施、修正、评估的过程中,都必须由具体的人来完成。战略由人制定,为人服务,因此战略决策者和执行者的人性因素,将大大影响战略的各个方面。
  中国乡下的老农民都不是管理专家,他们从未学过战略管理,但他们知道:
  什么样的地,适合种什么样的庄稼。
  这句朴实的话,翻译到战略管理的领域,就是:
  什么样的人,适合使用什么样的战略。
  日本国土狭小,地震海啸频发,经历长期的封建社会管制,因此日本人行事严密,注重细节,讲求纪律,强调可靠性。日本人的这种天性,正适合大批量制造高品质、短小轻薄、原创性不多的产品。
  而美国国土辽阔,物产丰饶,没有历史的束缚,美国人大多是基督教新教徒,似乎“大大咧咧”,实则崇尚理性、简洁和创新。比质量他们可能不如日本,比价格他们一定不敌中国,但美国人靠高科技、知识产权、产业标准、商业模式,等等,在世界独领*。
  这就是作者所强调的,战略管理背后的人性因素。
  那么中国人呢,他们选择的是什么样的战略?这些战略给中国人带来什么样的成功和问题?实施这些战略需要何种技术和技巧?
  本书的目标,就是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第一章一、竞争
竞底是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要讨论竞底,必须先简单地讨论竞争。
  “竞争”这个词在中国社会已运用得极为普遍,但人们对司空见惯的东西,并不一定有共同的理解,为了给后面的讨论确立共同的基础,我们有必要将竞争再次明确:
  1。生物学意义上的竞争,是许多个体对必需资源有共同的需求,当需求量超过供应量时,个体间为了战胜其他的个体,所发生的相互作用。遗传学家通常认为,竞争是指自然选择的主要因素,其作用是淘汰较弱的个体,而有利于保存较强的个体。
  2。经济学意义上的竞争,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力图胜过其他主体的行为和过程。
  因此在前言中所说的,任正非的“拧毛巾”,李志强的改变加重块,打工妹尽量提高装配零件的速度,乃至家电行业的价格大战,房地产行业的概念炒作大战,保健品行业的广告大战,以及各地政府之间的招商引资大战,其实质都同样是竞争,为的是“战胜其他的个体”。
  虽然竞争的形态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但背后还是有共同的规律可循。
  归根结底,竞争到底是什么呢?志强厂的张晓虹是初一没读完的打工妹,整天坐在流水线旁给电话机打螺钉,她从来没有学过什么叫竞争,该如何去竞争,但生活却让她知道,如果自己把螺钉打得又快又好,尽量不给后面的工序添麻烦,并和工友们和睦相处,那么当公司订单不足时,裁员就可能不会落到她身上,幸运的话,还能在任务饱满时多挣几个钱。
  打工妹张晓虹对竞争的直觉是正确的:竞争最核心的本质,就是对性能价格比的衡量。但此处的性能、价格是广义的,而并不单指产品的使用功能,与消费者付出的货币代价。
  案例:戴比尔斯的竞争策略
  钻石是地球上最稀缺的资源之一,戴比尔斯垄断了全世界钻石批发量的70%以上。他为钻石制定了统一评判标准,使每件钻石都有了一个价值基础。
  实际上,钻石并没有货币职能,保值增值的能力理应比不上黄金,同时还面临着其他宝石,如红宝石、蓝宝石、翡翠的竞争。
  那么,戴比尔斯是如何通过提高性能价格比,来制定其竞争战略的呢?
  戴比尔斯一方面控制每年的钻石供应量,另一方面采用“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口号,推广订婚钻戒与结婚周年戒,作为爱情象征并表达持续的承诺。
  永恒的爱,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无价的,戴比尔斯将它与自己的钻石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在想到这种神圣感情的时候,决不会考虑其他的宝石,谁会把绿宝石和爱情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钻石的性能,从而提高了自己产品的性能价格比。
  一件产品的广义性能,不仅包括产品的使用功能多寡、质量高低、寿命长短、品牌大小、服务好坏,还包括该产品一切与价值有关的内容,如美感、便利性、环保性。当然,广义的产品也不仅仅限于有形的物品,政府提供的行政管理、社区治安、文化氛围、社会保障,学校提供的教育,医院提供的医疗,都可以算作产品的范畴。
  而一件产品广义的价格,则是消费者消费某个广义的产品时,所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机会、成本、心理感受等各种代价。
  为什么有些很好的高科技新产品昙花一现,没有赢得市场的认可呢?就是因为公民觉得“价格”太高,他们还是选择沿用习惯的方式。
  中国人有句俗话说“公民的心里有杆秤”。这杆秤是用来称什么的呢?就是用来称性能价格比的。秤的一头是公民的收获(产品性能),另一头是他们的支出(产品价格)。公民大多根据这杆秤来行事:
  1。如果收获远远大于支出,百姓们的满意度很高,产品就获得良好的口碑。如告状的含冤者,在大街上意外碰到个“青天大老爷”;如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遇到了爱才的史今、袁朗。
  2。如果收获等于支出,公民嘴里虽然不说什么歌功颂德的话,但还是会默默地消费;
  3。如果收获明显小于支出(这是竞底社会的常态),公民在怨声载道的同时,一方面他们会要求产品提供者加强性能,如旧城改造中“钉子户”要求增加补偿。但这条道路常常会受到打压,因此另一方面他们会通过“投机取巧”、行贿逃税、偷工减料等拿不上台面的手段,尽量减低他们的支出,争取达到更低层次的收支平衡,如中国相当多的不得不“避税”的商家。这样一来,公民就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刁民”。
  中国人很聪明,本性大多纯良、质朴,但要使他们从“刁民”变成“良民”并不难,只要让他们觉得“收获大于或等于合理的支出”即可。同时,要让他们从“良民”变成“刁民”也很容易,就是让他们心里不平衡,并无法有效地申诉。
  中国自古以来盛产“刁民”,不过是因为竞底社会提供的产品性能价格比太低,因此他们不得不用“歪门斜道”,甚至刀枪棍棒来为自己争取一点平衡。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章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1)
不管是产品的性能好坏,还是价格高低,都是人的一种主观判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自身,也与人本身有关。保护华南虎不灭绝,当然不是仅仅为了华南虎,而是要让人类世界保留一种多样性,而这种保护也需要人类作出努力,即付出成本。
  同样,提高竞争力也离不开人的因素:
  1。竞争力的提高,是靠人的智力和体力完成的,这是竞争力的起点,也是竞争的手段;
  2。提高竞争力是为了提高“产品对于人的性能价格比”,这是竞争力的终点,也是竞争的目的。
  价值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同时每个人生存的目的,也是为了其个人的价值最大化。
  人们竞争的目的,也是为了其价值最大化。
  尽管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人的性格爱好不同,因此每一个人对价值的判断和评价有所不同,但人类社会还是存在客观的普适价值观,如:
  1。对生命的尊重(因此元朝、清朝、日本人、希特勒对平民的大规模屠杀,在任何场合、任何时代都是人类的耻辱);
  2。对个性自由的尊重(因此,洗脑式的企业文化,是丑陋的落后形式);
  3。对幸福的追求(因此,打工妹们十八年来收入没有实际增加,是一个可悲的失败);
  4。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因此,不公正地对待不同意见,应该受到谴责,因为不同意见的交流甚至交锋,才是产生真理和知识的必由之路);
  ……
  正是由于普适价值观的存在,我们才可以较为客观地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到底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如打工妹在劳动强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善劳动技能,或由于整个产业升级,使其实际收入有所增长,那就是她作为人的价值增加了。
  而年轻人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进入黑煤窑,在缺少安全防护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工作,尽管他们挖出的煤有利于提升人类价值,但他们自身的价值却受到了打压。
  通过以上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