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细节决定成败2-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政策呢?《南风窗》2006年年终报刊的评论员徐莉芳的文章非常好:“告别没有发展的增长……又好又快的中国新面目,无非取决于技术与细节了。”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出版后,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在书中我提出了“治大国若烹小鲜——公共管理无小事”的观点,也得到政府部门的肯定。包括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沈阳市政府、成都市政府、贵阳市政府、深圳市政府、大庆市政府、新乡市政府、齐齐哈尔市政府等政府机关请我去做了讲座,与政府官员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再加上我本人也做了两年的厅级干部的秘书,所以对政府的一些运行方式和管理工作有一些了解。我们的精细化管理研究团队也对此作了一些研究,出版了《政府精细化管理》、《落实要到位 关键看结果》等书籍,试图对政府管理工作的改善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认为:中央的许多方针大计在贯彻过程中,地方政府管理落实不到位是细节做不好的关键问题。
  原###副部长张保庆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政令不通,中南海制定的东西有时都出不了中南海。”所谓“出不了中南海”,我想主要是党中央制定的很多方针政策到底下都走形变样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做好细节、落实到位。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易经·系辞上传》
  

一、调研重细节 决策靠数据(1)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的一句话,也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一句至理名言。
  让我们看一个小故事吧。1941年陕北闹水旱虫灾,陕甘宁边区经济发生严重困难。6月3日,陕甘宁边区召开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问题。天下起雨,一声雷响,击中了会场礼堂的一根柱子,坐在柱子边上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身亡。一位农民知道后,说:“为什么雷公没有劈死毛泽东?”保卫部门很快就把这个农民抓了起来。毛主席得知消息后说:“你们先把他放了,问问他为什么咒我?”这位农民说:“你们共产党征粮太多了,我们承受不了。”
  毛主席立刻责令派出调查组,调研此事。调查组深入民间调查后,得出结论:“1941年边区百姓要出二十万石公粮,还要运输公盐,负担很重。征粮太多了。但是粮食征少了,部队又吃不饱。”
  “雷击事件”后,根据调查,毛主席决定不但减少当年公粮征收任务,而且要大力开展生产自救。从此,大生产运动在各个解放区轰轰烈烈展开。在共产党打天下的过程中,调查研究是一大优良传统,使共产党和群众形成了“鱼水关系”。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高层领导人也一直在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1993年7月5日,###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会议上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改革开放已经29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社会情况更加复杂。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新的社会矛盾。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管理者能够更加注意调查研究,研究各个阶层的社会诉求,关注每一个社会问题的细节。这一方面,###总理给各级官员做出了极为突出的榜样。
  ###下基层去考察,喜欢不按安排的路线走,喜欢到处转一转。到的尽是贫困地区,深入的是基层百姓,关注的是热点问题。2001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到江苏宿迁考察,他没有去市政府,而是随意走到一块农田和农民打起了招呼。当时###是轻车简从。田里干活的农民不认识他,把他当成前去考察的不受欢迎的“干部”。
  ###回忆道:“一位妇女扯着嗓门喊记者不要给我们拍照,说我们解决不了问题!听到这话,我把那个妇女叫到眼前说,你有什么事跟我说说吧。那个妇女和我面对面时没有认出我,于是讲了很多农民负担重的问题。”
  “这位妇女直到我走的时候气还没有消。”###回忆说:“当时我一点也没有不高兴,我的心里只有难过。”“每次我到江苏,我就在想,不知道宿迁现在情况怎么样,是不是现在农民都高兴了呢?”说到这,###的声音有点哽咽。2003年3月,###出任总理,在人代会的记者招待会上,他说:“到中央工作后,全国2500个县区,我跑遍了1800个。”
  2004年3月4日,###在参加政协经济界、农业界委员联组会议时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2005年2月28日,###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说:“各级领导干部要腾出更多的时间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困难多问题多的地方去,深入调查研究,帮助基层解决问题,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问计于民”的以身作则,不断对政府官员的教诲要求,政府官员是否落实了呢?从民间百姓所说:“有困难找中央”,“有困难,直接找国务院”,即很多“地方问题中央解决”的现象说明:很多地方官员并没有认认真真做调研,实实在在访百姓。
  人们在回顾2006年时,“政府懒政”成了年度关键词之一。也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遇到问题,管理者总是先想到最省事的办法,而不是最合理的办法。于是,“一刀切”、“强制执行”就成了某些领导干部惯用的工作方法。有些部门出台的一些政策也显得调研不足,科学决策不够,引起很大的争议。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调研重细节 决策靠数据(2)
让我们来看一个现实的案例:2006年6月19日,北京市工商局下发了“民宅禁商”的通知:凡属住宅(含公寓、别墅、平房等)用途的及房屋用途表述无法辨别为住宅或商业用途的房产(含商住、综合等)均不予工商登记。工商局出台这一政策,本意肯定是好的,如避免扰民问题;落实北京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抑制房价等等。但是,这一政策显然是调研不够充分的,是没有过渡、太突然的“一刀切”政策。尽管愿望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现实的问题难以解决。所以引发了很大争议,让我们就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一下剖析。
  (1)“民宅不得商用的通知”与现行颁布的政策有自相矛盾之处。
  2002年,北京市工商局颁布过“关于在居民住宅楼内设立企业有关问题的通知”的“京工商发109号”文件。指出:“允许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在居民楼中的居住用房作为经营场所从事科技开发、咨询服务、市场调研、企业形象策划、打字、复印、图文设计、动画制作和广告经营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规定关于设立公司条件之一是“有公司住所便可设立公司”。所以,“619通知”是否否定了《公司法》及废除了2002年的“109号文件”呢?
  (2)有“民事纠纷行政干预”之嫌。
  可以说在商住公寓、别墅里办公扰民的现象是存在的,但不是普遍现象,个别现象可以通过协调,甚至法律手段去解决,而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这并不符合现代行政管理的原则。
  (3)与国家鼓励个人创业、大力发展中小民营企业的思想不符。
  我们都知道,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中小企业占到企业的98%以上,其中很大部分又是小型公司、微型公司,让这些小公司都搬进写字楼并不现实。
  2006年1月1日,国家实施的新公司法,鼓励个人创业并降低了个人开办公司的门槛——三万元即可注册有限责任公司;同时,新公司法还规定可以成立一人公司。
  近来,国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又不断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
  我们可以想一想:让这些几万元注册的小公司、一人公司、大学生创办的公司都进驻费用高昂的写字楼,是否现实呢?
  这里有一组数据仅供参考:2006年北京私营公司数量为224659家,1/3私营公司注册在住宅内。2006年前3个月,北京朝阳区注册的公司有60%的办公地点在住宅、商住两用公寓里。这么多公司都搬进写字楼,能行得通吗?
  北京的政策往往是全国其他城市的风向标,如果其他城市竞相效仿,必然对那些小型、微型企业、个人创业者造成致命一击。
  (4)与世界新经济发展趋势不符。
  我们不要忘记了,微软公司、苹果电脑公司、戴尔公司都是诞生在自家住宅车库里,马云的阿里巴巴也是诞生于杭州的一户居民楼,联想集团是诞生在科学院宿舍楼的一处传达室中……
  现在,由于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延伸,很多行业正逐渐流行在家办公。
  《中国经营报》2006年12月11日的一篇文章发布了这样一份调查结果:“很多原先住在小区里的公司搬到了写字楼,更多计划在小区住宅开办公司的创业投资者最终放弃了计划。”
  (5)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很多小公司生下来就戴上了“原罪”的帽子。生意越来越难做,这是小公司的共识,创业初期尤其艰难。中小公司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贷款又比较困难,其中房租又是开销中的大头。
  下面大家看两组数据:表51区域楼盘面积(m2)月租金(元)年差价(元)朝阳CBD住宅1008000左右写字楼10022000左右16万左右中关村住宅1004000~6000写字楼10010000~150007~10万
  以上费用还不算物业费、水费、电费、取暖费等费用的差距。所以,“一刀切”的政策一定会造成公司注册造假现象越来越严重。从朝阳区工商局代办注册公司的费用从2000元涨到4000元就可以为佐证。
  

一、调研重细节 决策靠数据(3)
如果众多的创业者一生下来就开始造假,我想他们这种心理上的“原罪”一定是不情愿的。
  以上只是举个例子,从一些细节上对某些“一刀切”的政策的剖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