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策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颠覆策划-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读者满意,编辑满意;杂志社赚钱、发行商赚钱,主管单位领导再也不用为杂志社每月的亏本发愁了,他们卸下了一个包袱。  不过,王星不认为这叫策划,那只是出个点子而已。同样是做媒体的,有的时候,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中,而无法看清楚自己的短长,而别人会因为有一个距离,反而会比当事人更能把住命脉。  跨境作业  为香港《文汇报》《粤港通》融资  香港《文汇报》是具有53年历史的综合性政治大报,是中央宣传机构在香港的重要窗口。2001年,当新世纪刚刚来临的时候,为了拓展中国大陆市场,香港《文汇报》决定在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创办一份子报。上任不久的香港《文汇报》社社长张国良把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王星。  当时,关于这份报纸的定位,有不少说法。有的主张做房地产专刊,因为港人在深圳置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也有人建议做一份以深港新闻为主的报纸,更有人建议做一份财经类报纸。报纸的定位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即将出笼的这份报纸的面目和导向,同时它也决定着报纸的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知本加资本——给媒体插上翅膀(2)
在王星看来,上述主张都有道理,但仍然没有给报纸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做房地产专刊,这份报纸比不上深圳的主流媒体,做深港新闻,更难以与香港发达的传媒和深圳业已成熟的报纸比肩,而财经报,更找不到空间,不仅因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财经专业媒体已经非常发达,即便深圳本地,主流媒体、电视媒介、《证券时报》和《金融早报》等也早已将可怜的市场份额瓜分殆尽,轮不上一个新手、而且是一张可能是周报的媒体出风头。  王星把目光放在每天进入深圳和珠三角消费的香港人身上。每天从罗湖、皇岗口岸入境的香港人平时有十几、二十万人,周末和节假日则高达三十万人,这部分人中,绝大部分是专门来深圳和珠三角消费的,这个庞大的消费人流,带来的不仅有商业机会,也带来了媒体的机会。他敏锐的感觉到,如果抓住这个焦点,为北上消费的港人提供一个消费指南,为他们的吃喝玩乐提供指引和资讯服务,也许就为报纸找到了立足之地。关键是这个立足之地是那些大报不屑于全力关注的空间,是一个极具张力的空间,还是一个可能建立自己独特主张的空间。  他的观点得到了张国良社长的首肯。张国良社长曾经是新华社香港分社的总编辑,他最经典的作品是运作“中华网”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后,接着又毫不犹豫地以当时的最高价(每股一百多美元)将大部分股票卖给了“美国在线”,一把就为新华社赚了上百亿。张国良说,过境消费的香港人,基本都是香港的中下层人士,别以为他们可以在大陆大把花钱,其实他们北上消费所在意的正是同样的消费,深圳可以比香港花更少的钱,哪怕只是几百元。他说,香港《文汇报》不可能对这份报纸做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一份周报,要想在传媒异常发达的香港和深圳打拼出一片新天地,只能在大报的夹缝中插足,这个空间也许很小,但是却可以做出大文章。  张国良给这个还在酝酿中的报纸起了一个名:粤港通。这个名字取粤港通达之意。  接着王星对这份概念上的报纸作了一次市场调查。  这个调查其实很简单。他让平面设计师为这个即将出笼的报纸做了一个样报,那上面刊载了深圳、广州、东莞等地丰富的消费信息,图文并茂。不仅有热点的市井新闻、消费动态,还有消费、休闲、旅游场所的推介,包括夜总会、酒吧、桑拿、洗脚屋、酒楼、茶社、医院、特色诊所、美容、健身、宠物医院等,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另外,每个消费场所的消费价格、优惠措施、优惠券、打折卡、投诉电话、行车指引,甚至包括乘坐的士大概需要多少钱也写得清清楚楚,让一个即使是初次来深圳的香港人,也可以凭借这份报纸找到自己心仪的地方,而且可以明明白白地消费,它就像一个消费向导。在人流熙攘的罗湖关口,他们拿着这份“报纸”让迎面而来的香港人作出评判,不出所料,接受调查的大部分香港人对它非常喜欢。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香港人需要这样的指引,这份报纸曾经给一个地处偏僻的一家江西酒楼做过几次广告,不少香港人就是拿着报纸,乘的士专程去那儿消费的。  王星给这个报纸作了一个界定:北上消费,一报通行。  当然,王星在策划这份报纸时,不是把赢利模式单纯地放在广告经营上,他是想凭借策划一个独具特色的概念,然后吸引资金的介入,从而使主办方香港《文汇报》在不作资金投入的前提下,便可控股这份报纸。  《粤港通》的商业计划书很快就炮制出来了。资金总盘子为人民币1000万元,在香港《文汇报》不作资金投入的前提下,仅仅凭王星对报纸概念的描述以及一套商业运营计划,王星便顺利为《粤港通》融来了办报资金。很快,由三家出资方和品牌持有者香港《文汇报》共同组建了报社的董事会。报纸仅仅经过三个月不到的筹备,正当世界“财富论坛”在香港开幕当天,香港《文汇报》《粤港通》便借“黄道吉日”,在香港和深圳两地新鲜上市了。这个报纸主要随香港《文汇报》免费派送,同时在深圳罗湖口岸向北上消费的香港人定向发行,一时间,《粤港通》真的是一纸风行。   txt小说上传分享

知本加资本——给媒体插上翅膀(3)
王星喜欢说玩媒体。他可以一眼看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媒体或者正在衰落的媒体的根本,这里面有经验,也有感觉。也许是因为记者出身的缘故,王星对媒体策划尤其敏感。这里所说的策划,不是给媒体设计一个栏目,也不是就一个报刊的技术性问题提一个建议什么的。他特别喜欢在文化和商业的交叉点上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在一个商业气息甚嚣尘上的时代,他有一种通过文化的操作来实现商业运营的冲动。这种商业的运营绝对不是简单的广告经营,而是一种现代意义的商业操控和对文化及商业的双重把握。他喜欢玩那些没有“皇家”身份的媒体,或者说是边缘媒体,因为《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这样的“皇家”媒体是用不着什么融资策划的。他更喜欢从边缘介入媒体,在边缘与媒体的角逐中获得快感。  筑巢引凤  为资金搭建平台  1994年,深圳青年杂志社决定创办一份《大众服务报》。这份报纸的名字已经标示了报纸的定位。策略上,《深圳青年》杂志的想法是以鲜明的特色和服务本地的姿态,尝试进入本地的报业市场。刚刚操作完文稿竞价的王星受杂志社总编王京生之托,负责创办这份报纸。  关于这份还没出笼的报纸,当时的基本情况是:广东省内刊号,有深圳工商局核发的临时广告经营许可证,主办单位深圳青年杂志社所能提供的启动资金是40万元,除了报社几个高层人员,其他所有记者、编辑、策划和经营人员全部从社会上招聘,报纸必须依靠自己的经营和良性滚动来为自己的发展造血,就是所谓的自给自足。  以现在的角度来看,用40万元的资金来办一份报纸,简直无异于痴人说梦。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你想让某人破产,就让他去办报纸,可见这个行当的险恶。而40万元的资金对于《大众服务报》来说,意味着不仅要办,而且要办起来,这绝对是一个看起来不可能的事。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的时代,这张报纸的上马,绝对是小农经济思想在这个时代的盲目的舞蹈;如果这张报纸真地办起来了,那就是小农经济对信息经济的绝妙的讽刺。如果有人对这个判断不以为然,那他绝对可以用40万元的资金和这个世界作一次打赌。  当然,明眼人不难看出,《深圳青年》杂志并不是说给你40万元的资金让你出报,而是以小的资金介入,吸引大的资金进入。但问题是,这是一个聪明人太多的时代,有人戏言,从深圳国贸大厦顶层扔下一根棍子,打中十个人,九个会是总经理,剩下一个还是总经理助理;谁比谁傻呀?  这何尝不是一个谁比谁傻的时代。  关于做媒体,最庸俗和最无创意的想法是,建立一个理事会,让出钱最多的那个冤大头做理事长,出钱较多的几个做副理事长,而凡是出了钱的就做理事,所以,在中国的众多媒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长串诸如此类的名头。那基本都是公关小姐和广告杀手们的战果。  别说谁比谁傻!  为报纸或刊物建立一个理事会,绝对是把出钱的人当作傻子来看的,操作者绝对以为自己的一纸文案可以把企业家轻松骗住,以为自己就是组织部长了,你只要出个50万、80万,给你一个理事长、副理事长什么的,一旦成功,操作者便可以有充分的理由沾沾自喜,逢人便吹,我的一个策划,一下就弄来多少资金,下次如果再遇见此类事情,又如法炮制。中国适合产生这样的策划家,中国确实也成就了许多这样的策划家,给了他们原始积累的机会,然后他们纷纷建起了自己的策划公司,一本正经地做起了策划,而他们在岁月的流逝中,也渐渐地确认了自己策划家的身份,如果遇见某人,也习惯说:我是搞策划的。以至于现在人们对所谓的策划家都在用第三只眼打量,仿佛几年前的记者行当。大家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世界突然冒出了那么多的记者,频频骚扰企业和企业家,每一个所谓的记者在正装出门前,都背诵着领导的培训箴言,我们这个报纸或刊物是某某局主管的,言下之意是别小看我,我的背后是某某局或某某局长。这种骚扰远比性骚扰来得更残酷和更卑鄙,一个老板如果在街边遇见一个骚首弄姿眼波流动的小姐,完全可以不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