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深度解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融危机深度解读-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图2…26A:美林的员工福利支出占净收入的比例
  图2…26B:美林的员工福利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危机爆发后关于投资银行薪酬过高的争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些人认为应该给这些无限制的高薪酬设置一个限度,从而控制风险,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投资银行的高薪酬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首先,投资银行吸引的都是名牌学校的最优秀的毕业生,汇集的全部都是精英,没有这样的高薪,也就无法留住这些最优秀的人才。
  其次,投资银行提供的是在其他金融机构无法实现的在短期内完成特定融资目的的服务,这种高水平的服务要求有高水平的薪资激励。
  最后,投资银行的薪资水平是市场竞争和博弈的结果,市场中的优秀人才可以通过跳槽而谋得最好的报酬,意味着有价值的员工在市场中有很强的与雇主讨价还价的能力。

金融危机解读之一(21)
当然,完全地限制投行的薪资是不合适的,重要的是应该建立一种既能够起到激励作用又能够承担风险的薪酬激励机制。
  美国投资银行薪酬结构一般由基本薪酬、年度奖金、中长期激励薪酬和各种福利津贴四个组成部分。其中,基本薪酬为定期支付,通常为按月支付(也有按周支付),只涉及就业风险;风险程度非常低。年度奖金通常每年支付一次(也有些按季或半年一次性支付),一般是以现金形式支付,年度奖金与公司和个人的绩效相关,反映出员工的努力和成就。中长期激励薪酬包括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受限制的股票、虚拟股票、绩效股份(现金)等,中长期薪酬激励计划的时间跨度从3年至10年不等。
  投资银行员工的奖金一般是其基本薪酬的数倍。大多数投资银行员工的奖金一般是以现金形式支付,较小一部分奖金是以股票和期权形式发放。现金部分一般采取上限额度不受限制的措施,员工创造的净利润越高,得到的奖金就越高;而奖金的底限被限制为零,甚至有的投资银行还与员工签订了“保底奖金”的协议,即便该员工造成损失,投行也必须向其支付奖金。
  对于投资银行的高层经理,除了上述的薪酬外,还有令人羡慕的、附加的福利计划和其他待遇。
  投资银行的福利计划分为法定福利与补充福利计划两部分,其覆盖的范围是在职、退休、残障、死亡的高层经理,以及因公司合并、重组或其他原因导致就业终止的高层经理。法定福利计划通常包括养老金计划、医疗计划与牙医服务、储蓄计划、寿险计划、伤残计划。补充福利计划包括延期支付薪酬计划、高层经理的补充退休金计划、超额退休金计划、补充医疗与残障计划、补充寿险计划。其中延期支付薪酬计划通常为长期计划。补充福利计划与公司未来的绩效关联度更大。
  投资银行的高层经理除了上述的薪酬结构外,还享受其他的待遇,如成为各类俱乐部会员,享有理财规划或顾问,享用公司汽车与飞机、专用住所及配套园林花草,家庭安全保卫系统,长假,公费娱乐与旅游等。
  投资银行的薪酬设计相当于是“上不封顶,下有保底”,这种机制显然提供了一种激励,让投资的决策者和员工敢于去冒险,同时不用在金钱方面承担全部责任。因为任何损失都完全由公司并最终由股东承担,而非由员工负责。即使员工出现失误或损失,也还有基本工资可以拿到手,最差的情况就是辞职。于是员工有很强的动力去追求高盈利。在过去几年的牛市里,员工们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弊端都被表象掩盖,人们都被年终的奖金和分红冲昏了头脑,忘记了这些高风险交易的潜在风险一触即发。
  现行的薪酬机制使得投行不仅为大规模的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且还无法削减总体奖金以迅速降低成本,这就降低了其通过迅速削减成本来消化资金损失和资产减记的能力,这足以成为金融稳定的潜在威胁。
  

金融危机解读之二(1)
第三章 金融危机解读之二
  是金融监管之过吗
  人们在总结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众多原因时,金融监管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客观地说,任凭金融市场自我运行,各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导致市场的无序,监管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此次危机的爆发。
  美国金融业监管的历史
  虽然美国的金融监管可以追溯到建国之初的美国第一银行和美国第二银行对金融业的监管,但是美国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的形成始于1933年。1929年爆发的大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金融体系陷入极度混乱之中,危机前银行混业经营的模式广受诟病,而金融监管不力也被认为在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当1933年美国开始从危机中恢复时,美国政府决定改革其金融监管体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严厉的金融监管条例;其中以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影响最为广泛,美国由此进入了分业经营下的严格监管时期。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大危机使美国政府的金融监管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主张自由竞争和政府不干预,转向限制金融业过度竞争,保障金融业的稳健经营。严格监管;使金融活动制度化、法律化、机构化成为此后数十年美国金融管制的主潮流。
  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陷入“滞胀”危机,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并存,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当时的经济问题,这时,新经济自由主义重振旗鼓,并开始影响政府的经济政策。在金融领域,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益广泛、深入的金融监管,特别是那些直接的价格性限制和对金融机构具体经营行为的行政性管制,束缚了金融机构经营和发展的手脚,金融机构的效率、效益要求凸显出来,并似乎超过了安全性目标的重要性,金融机构纷纷进行金融创新以规避政府管制。另一方面,随着此次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出现;美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放松金融管制,并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期。
  放松管制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达到高潮,一方面带来了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新一轮的金融危机。特别是进入90年代,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的倒闭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肆虐使人们认识到,风险始终伴随着金融机构的运行,金融机构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结构,其拥有大量的资金,一旦出现问题,对整个社会、实体经济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为此,政府应该防患于未然,时刻对金融机构实施审慎监管,督促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从而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这种审慎监管关注的是金融机构如何度量和管理经营中的风险,而不是其业务和风险水平是否符合规定,它强调给金融机构充分的创新空间和自由,给监管者实施监管带来更大的灵活性。
  可以说;美国现代金融监管体制从形成开始;一直处于放松监管与加强监管的不断博弈中;但总体上还是呈放松趋势的,自由化思想的力量在不断增强。
  美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基本框架
  双线多头监管模式
  从总体上看,美国采用“双线多头”金融监管模式;“双线”是指监管中有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条主线。“多头”是指有多个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机构。具体地说,联邦一级的监管机构有货币监理署、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十几个;在州一级,50个州也分别设立了自己的金融监管机构,具体框架图见图3…1。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金融危机解读之二(2)
图3…1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框架
  在银行业公司的监管中,双线多头表现得最为明显,两条线表现为联邦政府机构管理在联邦注册的“国民银行”,而州政府监管机构管理在州注册的商业银行。
  另外,任何一家银行都要受到多个监管机构的监管,具体为:如果是国民银行,在它成立时,首先要到隶属于美国财政部的货币监理署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得到其审查批准后该银行才能营业,国民银行的运营还要受其制定的有关资本运营、贷款结构、存款安全等业务经营方面的条例的监管。作为国民银行,还必须加入联邦储备体系,成为联邦储备体系的会员,接受美联储的监管。同时,国民银行必须要向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投保,这样,国民银行还得接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监管。
  如果是州立的商业银行,其接受的监管又要视情况而定。加入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州立商业银行,它相应地要受到美联储的监管。向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投保,就得接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监管,最后要受到州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没有加入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州立商业银行,其主要受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州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
  与银行业的监管相比,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者相对比较单一:
  证券业公司主要由联邦层级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监管,证券交易委员会主要对证券业进行监管,它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只监管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证券经纪业务,不管其投资银行业务。
  保险业公司则主要由州监管机构进行监管,而联邦政府几乎没有介入监管。
  金融控股公司伞形监管
  随着1999年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美国的金融监管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这项法案的颁布,从理论上打破了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壁垒,结束了自1933年以来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状况。为实现混业经营,美国采用的是一种新的公司组织形式——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不同于之前分业经营的各单一组织,其监管也有其在业务上的特殊性,主要实行伞形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