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精华:胜在三十六计 赢在孙子兵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精华:胜在三十六计 赢在孙子兵法-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逃回北方,慕容垂再建燕国,分裂了前秦,苻坚之败实则败于察兵也。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制胜之法(1)
孙子提出了夺取战争胜利所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条件,即“道”“天”“地”“将”“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统帅才能和法令制度。通过对敌我双方在这五种客观条件方面的对比,判断战争的胜负。
  昭王伐齐,道在其时
  孙子所言“道”除了国家政治的清明,百姓对国君的拥护,还包括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战争的正义性在外交上可获得的支持。战国时期燕昭王重用乐毅几乎灭掉齐国,首先一个条件就是具备了“道”。当时齐湣王骄横无比,接连攻打赵、魏、楚等国,乘燕国内乱进行入侵,几乎灭燕。所发动的战争几乎都是非正义的入侵,各国都非常痛恨他。燕昭王为雪入侵之仇,励精图治,重用贤才,整军经武,使燕国渐渐强大起来,又重用乐毅为统帅。在以乐毅为帅伐齐的战争中,燕国可谓占据“道”“将”“法”之三大法宝,取胜是在预料之中的。
  乐毅是春秋时期魏国名将乐羊的后代,喜好兵法,文武双全,治军严格,用兵有方。
  乐毅在魏国时,听说燕昭王正在招贤纳士,于是投奔燕昭王,被昭王封为亚卿。乐毅受重用后,日夜操练军队,演习攻防战术,很快就训练出一支攻必克、守必固的精锐部队。燕昭王向乐毅请教复仇之计,乐毅说:“齐国是大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单凭我们燕国的力量是不足的。如果大王一定要伐齐,最好联合赵、魏、楚三国共同出兵。赵、魏、楚三国对齐国恨之入骨,大王派使者去,他们肯定会出兵。”
  齐国国君齐湣王依仗齐威王创下的霸业,骄横无比。向南击溃楚军,向西打败赵军、魏军,将自己的地盘扩大了一千多里。楚、赵、魏对齐湣王极为仇视,一听说要伐齐,立刻响应燕昭王的号召,积极派兵参战。
  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全国军队。这时,韩国也主动加入了攻伐齐国的行列。于是,乐毅统率燕、赵、韩、魏、楚五国军队浩浩荡荡杀向齐国,在济水将齐军打得一败涂地。
  济水一战后,赵、楚、韩、魏各自夺得了齐国的数座城池,就不再进攻了。乐毅独率精锐的燕国部队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一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齐军望风而降,齐湣王外逃被杀。乐毅将齐国的珍宝财物和齐王祭祀用的礼器都运载回燕国。
  燕昭王亲自到济水边上慰劳燕军、犒赏将士,并封乐毅为昌国君,以昌国为其领地。
  燕昭王之伐齐可谓是深谙孙子之“道”的先决条件,也深谙将与法的原则。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将领的优秀程度很大程度上也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原因,所以孙子在兵法里特地提出了道、天、地、将、法,“将”为其中的重要元素。韦睿是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韦睿对继母十分孝敬,因此受到乡里人的称赞。伯父韦祖征为郡守,常带韦睿去办理公事,视之如子。当时韦睿内兄王憕、姨弟杜恽在当地都颇有盛名,韦祖征一次问韦睿:“汝自谓何如憕、恽?”韦睿谦虚不敢回答,韦祖征说:“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然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永元元年至二年(499—500),齐国太尉陈显达和护军将军崔慧景相继叛齐,屡逼京城,以至人心惶惶。时有人向韦睿请教,韦睿说:“陈虽旧将,非命世才;崔颇更事,懦而不武。其取赤族也,宜哉!天下真人,殆兴于吾州矣。”于是派他的两个儿子和萧衍结交。

第二章  制胜之法(2)
萧衍起兵后,韦睿率郡人伐竹为筏,带两千人和两百匹马日夜兼程投奔萧衍。萧衍见韦睿到来非常高兴,手按桌角说:“他日见君之面,今日见君之心,吾事就矣。”萧衍多用韦睿方略,顺利攻取了郢城。中兴元年(501)八月,萧衍将率大军继续向前,但苦于无良将留守郢城,考虑良久,对韦睿说:“弃骐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于是任命韦睿为江夏太守,驻守郢州。
  天监元年(502),萧衍称帝建梁,任命韦睿为廷尉,封都梁子,邑三百户。天监二年(503),改封永昌,户邑如先。萧衍立太子后,迁韦睿为太子右卫率,出为辅国将军、豫州刺史、领历阳太守。天监三年(504),魏军来攻,韦睿率州兵将其击退。
  天监四年(505)十月,梁武帝萧衍兴师进攻北魏,以昏聩的萧宏为统帅,率军进驻洛口。天监五年(506)二月,梁徐州刺史昌义之与魏平南将军陈伯之战于梁城,昌义之败走。四月,北魏以中山王元英为征南将军、都督扬、徐二州诸军事,率军十万迎击梁军。五月,梁太守右卫率张惠绍攻徐州,进抵宿预。昌义之复攻梁城,拔之。
  是月,韦睿派长史王超等进攻北魏小岘(今安徽含山北),未克。韦睿亲自巡行围栅,魏军数百人忽出城外列阵。韦睿欲发动进攻,部将都不赞成,认为:“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徐还授甲,乃可进耳。”韦睿则认为:“不然。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但部将仍犹豫不决,韦睿遂出示符节说:“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于是进兵,梁军殊死作战,大败魏军,占领小岘,继之乘胜围攻合肥。
  韦睿进至合肥城下,见合肥城池地势低洼,遂决定作堰围淝水以灌城。堰成,“水通舟舰”。此时,魏将杨灵胤率五万援军来救。梁军见敌势强大,也要求增兵,韦睿曰:“敌已至城下,方求援兵,无异于远水救近火,兵家之道在于全体将士团结一心,非靠兵众。”韦睿身先士卒,率众打败魏之援军,于是军心稍定。
  此后,梁军又在堰堤旁筑小城驻守。魏军奋力攻破小城,歼灭守堰梁兵千余人,并乘胜进至堤下。梁军又恐慌起来。梁监军潘灵佑等劝韦睿撤军巢湖。韦睿怒曰:“将军可死于战场,决无退却之理!”他令手下将朝廷授予的伞、扇、麾等插于堤上,以示必死之决心。魏军终不得破堤。韦睿在堤上筑垒,加强防卫。淝水被堵塞,堰水渐满,韦睿起动战船,从四面攻城,战船高于合肥城。北魏军束手无策,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被梁军弦弩射死。众兵士相顾悲哭,痛感大势已去,无心作战,合肥遂为韦睿攻破。梁军入城,“俘斩万余级”,牛马万数,绢满十间屋。南梁从此迁豫州治所于合肥。
  韦睿为人勤勉,史书载:“睿每昼夜接客旅。夜读军书,三更起,张灯达曙。抚循其令,常如不及,故投募之士归。”
  合肥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城邑攻坚战的著名战例。梁军在韦睿果断指挥下,奋勇攻击,一举攻占合肥,取得了此次北伐的最大胜利。时萧宏统大军北伐,因畏惧魏军而不敢前,将军吕僧珍亦如此。魏军知其懦怯,遗巾帼以辱之,并歌之曰:“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虎。”魏军畏韦睿如虎,所以称其为韦虎。

第二章  制胜之法(3)
攻克合肥后,武帝下诏班师。此时韦睿正带军进入东陵准备和魏军作战,离甓城只有二十里。韦睿担心魏军得到梁军撤退的消息后,会来追击,于是下令辎重先行,自己乘坐小车殿后。时魏人早已被韦睿的威名所镇服,所以虽见梁军撤退也不敢出兵,韦睿遂全军而还。
  天监六年(507)九月,北魏宣武帝元恪欲灭南梁。命中山王元英率军南下,攻克马头(位钟离西,今安徽怀远南),将城中储粮尽数北运。梁武帝萧衍为抵御魏军,派徐州刺史昌义之领兵进屯钟离。十月,北魏中山王元英与萧宝寅率众围攻钟离,号称百万,克城四十余座。十一月,梁武帝诏右卫将军曹景宗都督诸军二十万救钟离,屯道人洲(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河中),待众军集齐后并进。
  天监七年(508)正月,昌义之督率梁军将士奋力抗击,多次击退魏军进攻。二月,曹景宗都二十万军至邵阳洲,便停军筑垒相守,不敢前行。梁武帝大怒,派韦睿带兵与之会合,授其节度。并赐给他龙环御刀,说“诸将有不用命者斩之”。韦睿自合肥取直道而行,无论是途经大泽还是山涧,都不减慢行军速度。时梁军恐惧魏军兵盛,多劝韦睿缓速行军,韦睿说:“钟离今凿穴而处,负户而汲,车驰卒奔,犹恐其后,而况缓乎!魏人已堕吾腹中,卿曹勿忧也。”十天便进至邵阳。当初,曹景宗出兵时,梁武帝便对曹景宗说:“韦睿,卿之乡望,宜善敬之。”曹景宗见到韦睿后,果然很是谦让。武帝听说这种情况后很满意地说:“二将和,师必济矣。”
  韦睿到来后,于夜间率众在曹景宗营地前二十里处掘长堑,设鹿角,截洲为城,距魏军城堡仅百余步。拂晓,营已建成,元英见后大惊,以杖击地说:“是何神也?”曹景宗等器甲精新,魏军见后,士气渐消。曹景宗又派人潜水入城送信,昌义之始知援军到达,勇气倍增。魏将杨大眼勇冠三军,率万余骑来战,所向皆靡。韦睿结车为阵克服骑兵的冲击,杨大眼聚骑袭来,韦睿以强弩两千具一起发射,穿甲洞衣,杀伤魏军甚众。杨大眼右臂中箭退走。翌日清晨,元英又率众出战,韦睿乘坐白色木车,手持白角如意指挥众军,一日数合,元英甚惮其强,乃退。入夜,魏军复来攻城,飞矢雨集。韦睿子韦黯请求到城下去躲避一下,韦睿不许。时军中惊乱,韦睿于城上厉声呵斥,乃定。曹景宗另募勇士千余人,于杨大眼营南数里筑垒,并击退来攻的魏军。梁武帝命曹景宗预装高舰,使之与魏军浮桥同高,以备火攻;并命曹景宗和韦睿分别攻邵阳洲之北、南桥。韦睿下令准备好大战船,让梁郡太守冯道根、庐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为水军做好战斗准备。三月,淮水暴涨六七尺,韦睿派水军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