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最富争议人物的是是非非:张国焘的这一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共最富争议人物的是是非非:张国焘的这一生-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本明朗的密电,一时间疑问丛生。从上述当事人的回忆情况看,当时至少有四个人看过这份电报:负责抄收的吕黎平、陈茂生,最先收阅电报的叶剑英,看到电报并抄在香烟纸上的毛泽东。按照逻辑推论,很可能看到了电报的有周恩来、张闻天、博古、陈昌浩。
  明确看到密电的吕黎平说是武力解决,毛泽东说是南下开展党内斗争,陈茂生去世前没有留下口述资料。到了20世纪80年代,许多人都已去世,剩下的关键性见证人只剩下了叶剑英一人。
  原四方面军负责管理电讯工作的宋侃夫坚决否认有“武力解决”一电,几次到中央党史研究室说明此事,建议中央有关研究机关趁叶帅健在去问清此事。1982年3月12日至4月2日,叶剑英在与军事科学院几位同志谈话时回忆了这段历史:
  大概在1935年9月上旬,我们到了巴西一带一个叫潘州的村子里。我与徐向前、陈昌浩同志同住一间喇嘛庙里。中央机关和毛主席他们也住在附近。张国焘率左路军到了阿坝,就不走了,不愿再北进,中央多次催他们北上,他就是不干。他还阻止陈昌浩等人北上。我们在巴西那一带等他。
  9号那天,前敌总指挥部开会,新任总政治部主任讲话。他正讲得兴高采烈的时候,译电员进来,把一份电报交给我,是张国焘发来的,语气很强硬。我觉得这是大事情,应该马上告诉毛主席。我心里很着急,但表面上仍很沉着,把电报装进口袋里。过了一个时候,我借故走出会场,去找毛主席。他看完电报后很紧张,从口袋里拿出一根很短的铅笔和一张卷烟纸,迅速把电报内容记了下来。然后对我说:“你赶紧先回去,不要让他们发现你到这来了。”我赶紧跑回去,会还没有开完,陈昌浩还在讲话,我把电报交回给他,没有出漏子。中央要赶快离开,否则会出危险。到哪里去呢?只有到三军团去,依靠彭德怀①。
  这段回忆关键处用了“语气很强硬”、“要赶快离开,否则会出危险”等词。这些词既鲜明又模糊,是指武力解决?是指南下开展党内斗争?还是强令南下?都有可能,都没有明说。究竟是哪一种,不好随意揣测和臆断。叶剑英把一个原本可以揭开的疑团又完好地保存了下去。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密电风云(8)
最有资格打开这个疑团的还有两个人:
  一个是亲笔起草电报的张国焘。一个是指定电报的签收人陈昌浩。但是,这两个人都奇怪的只字不提密电之事。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用一种惊讶的笔调述及当时发生的事:
  就在我们为水所阻的那一天,徐向前、陈昌浩的急电称:“一、三两军团违抗总司令部暂停前进的命令,私自北进。”接着,他们又来了好几个电报,其大意是:毛泽东因徐陈已打开北进通道,左翼又为水所阻,不能再事等待而坐失良机,竟自动直接下令一、三军团以北上先遣队的名义,单独向北挺进。毛等此次行动,完全是秘密的,事先并未通知徐陈等②。
  张国焘把中央提前北上的责任全部推到了毛泽东等人的身上。
  与张国焘诿过于人相反,陈昌浩在觉悟之后,特别是在西路军兵败之后,坦诚地检讨自己的错误,甚至把一些不该他承担的责任也在负罪心理的驱使下揽到身上。可是他没有提及此事。
  在上述三种说法中,比较权威的说法,是毛泽东的“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这是因为:一、这是迄今为止,最早谈及密电的档案文献。二、这是主要当事人毛泽东对密电的完整叙述。三、毛泽东的这段话是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发言,会议的主题就是讨论张国焘的错误,是在所有当事人,包括张国焘在场的情况下当着他的面讲的。据原始文件记载,张国焘对此没有否认,他还在会议结束时的发言中承认自己对中国革命犯下了罪恶。
  当然,最具说服力的文证还是那份电报,所谓铁证如山,事实胜于雄辩。有了电文原件,一切自然尘埃落定,疑惑自消。
  其实,即使一时查不出电文原件,也无损于人们了解当时的危急情势。以上三种说法都承认有一个共同前提,那就是:
  第一,当时争执的焦点是北上与南下之争。北上是中央两河口、毛儿盖、芦花历次会议反复重申的既定方针,这个方针不仅绝大多数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同意,绝大多数高级将领,包括四方面军的军政首长徐向前、陈昌浩也是完全赞同并努力争取的,持反对意见的只有张国焘一人,他是以一个人的意见对抗着中央的集体决策,并要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中央之上。
  第二,当时党内斗争的实质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红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部队。在执行党的任务这一点上,红军没有任何特殊性。但是,从一、四方面军会师以来,张国焘一直把八万人的红四方面军视为自己的政治资本,以之为后盾来干涉党的决策,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用枪杆子审查党的路线。他当上总政委后,反复强调军令的统一性。按照组织原则,所有红军部队隶属于红军总部,红军总部则听命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但是,张国焘只要求各红军听命于他控制的红军总部,却拒绝按照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行事。
  第三,当时党内、军内确实存在浓烈的火药味。从陈伯钧的日记可以看出,由于张国焘的纵容和唆使,四方面军为数不少的干部出现随意或者恶意议论中央以及一方面军的现象。对于听从中央命令要求北上的军队,张国焘采取了强硬的军事措施。就在给陈昌浩发密电之前,张国焘还发了一封电报给红三十一军政委:
  九十一师两团即经梭磨直到马尔康、卓克基待命,须经之桥则修复之,望梭磨、康猫寺路飞令军委纵队蔡树藩移到马尔康待命,如其(不)听则将其扣留,电复处置①。

密电风云(9)
军委纵队原属红一方面军,蔡树藩原任红九军团政委。从当时的形势看,敢于将不同意南下的蔡树藩和军委纵队扣留的张国焘,同样敢于采取极端措施处置毛泽东和其他红军部队。
  第四,中央提前北上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摆脱已经存在的危险,避免出现严重的冲突事件。
  也许清楚了这个事实,究竟是哪种说法也就不重要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目昭昭,有迹可循。
  张国焘的密电无疑是存在的,其基本内容是要求右路军南下,对于不肯南下的中央领导人和红一方面军队,他也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在这种剑拔弩张、危机四伏的情况下,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提前单独北上。
  对于这段历史公案,经中央审定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作了如下表述:
  张国焘无视中央的劝告,于9月9日致电中革军委,坚持“趁势南下”的主张,同时,他又背着中央密电右路军政治委员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担任右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看到电报,立刻报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经紧急磋商,为贯彻北上方针,避免红军中可能发生的冲突,决定率右路军中的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迅速转移,脱离险境,先行北上,并发出《共产党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①。
  最后的争取。叶参座每遇大事有静气,金蝉脱壳之计运用得无迹可寻。毛泽东临行前,孤身一人来找徐向前,做最后一次争取。他舍不得这位孵化了红四方面军的英雄“母鸡”。“等等看”的念头使徐帅终生后悔。张国焘再发通电,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略)
  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星夜北上,使红四方面军指挥部一片茫然。莽将许世友请示:“要不要派兵拦截?”陈昌浩拿着话筒征求徐向前的意见:“怎么办?”徐向前回答斩钉截铁地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
  9月10日清晨,淡雾中几声鸟鸣更衬出军营的宁静。徐向前、陈昌浩刚刚起床,还未漱洗,就有作战参谋跑来报告:“叶剑英同志不见了!指挥部的军用地图也不见了!”
  话音未落,前面部队又打来电话:“中央红军已经连夜出走,还放了警戒哨!”
  刚接完电话,何畏大汗淋漓地闯进喇嘛庙:“是不是有命令让他们走?”
  接二连三的意外事件,把徐向前、陈昌浩砸懵了。
  徐向前跌坐床上,整整半个小时说不出话,脑子闪忽着无数的疑问:“这是怎么搞的呀!走也不告诉我们一声呀!我们毫无思想准备呀!”
  陈昌浩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大声吼道:“我们没下命令,赶紧叫他们回来!”
  前敌指挥部乱成一团,各路人马纷纷出动去传达命令。这些信使不明真相,有的惊愕,有的气愤。空气之中飘浮着火药味。
  叶剑英离开博古一刻钟左右,追上来4个带驳壳枪的人,点名要找叶参谋长。
  “你们找他干什么?”博古问。
  4个人怒气冲天地回答:“把他打死了再说!”
  *、吕黎平等人带着地图离开营地约七八里,即有十几个全副武装的骑兵冲过,见他们没有马匹和警卫员,估计不是什么大人物,放过他们继续往前追。
  特科团摸黑走了二十多里,即有飞马从后面传来呐喊:“部队原地停下!部队原地停下!”传令兵送来张国焘、陈昌浩不准北上的命令。特科团对这个命令很不满,议论纷纷,但还是遵守纪律停止了脚步。这时,他们看见毛泽东、王稼祥、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站在前面不远的半山坡一块平地上,于是围拢过去。
  过了不一会,红军学校教育长李特持枪带着几个人从后面追了上来。据宋任穷回忆:“跟随李特的几个警卫员,手提驳壳枪,指头按着扳机,气势汹汹,气氛紧张。”
  李特大声地喝斥:“为什么开小差?”持枪走向毛泽东。站在一旁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