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人格魅力修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领导干部人格魅力修养-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目不识丁的蒙古族贵族后代长大成人,有智有勇,名孚众望,终于在这块蛮荒之地慢慢成长崛起。

  第六节  个人修养的决定性作用

  人格形态的形成固然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但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外部的诸方面因素都要通过个人的内在因素才能起作用。社会意识再进步,你却偏偏对那些落后腐朽的社会意识乐此不疲,谈何受先进社会意识影响。学校教育再优越,自己偏偏格格不入,光靠外界力量又怎能把你教育好。有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能否利用好这些条件,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努力。有的生长在同一个家庭,甚至经历也是相似的,甚至有的都是一个学校,为什么人生结果却不一样?就是因为个人主观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差距就在这里。

  周恩来光辉人格的形成,主要有赖于他个人长期不懈地刻苦修养、虚心学习和进行严格的自我解剖,从而使得他的人格日臻完美。周恩来有一句名言:“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是他一生刻苦进行党性修养和人格修养的生动写照。周恩来早年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曾在该校《敬业》第五期发表《我之人格观》。文中认为:“人格之造就,端端良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道所在,正理趋之。处世接物,苟不背乎正理,则良心斯安,良心安,人格立矣。”这可以说是周恩来早期朴素的人格观,也是他日后人格形成的基础。此后,他又围绕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拯救国家等问题,先后写了《论名誉》、《国民宜有高尚思想说》等作文,认为一个人应当珍惜自己的名誉,把它看作“人生第二生命”,但又不能“存遨名之心,当以正义以绳其轻重”,否则“汲汲于名,犹汲汲于利之徒”。同时一个人应有远大志向,不为金钱高官所惑,而要以“拯救神州陆沉为己任。”这些观点后来成为他人格修养的准则。参加革命后,成为共产党人的周恩来,把个人的人格修养纳入党员党性修养这个大题目,当作自己终生的必修课。他把党性修养看成是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他说:共产党员“要把思想改造看成空气一样,非有不可。”他还说:“改造没个完,一直到死,那时也不能说改造够了,只是比现在好一点。”他与邓颖超同志经常相互勉励,要注意搞好思想改造,不然便有落伍的危险。身居高位的周恩来特别重视带头进行党性修养。他说,自我改造的程度如何,主要决定于自觉性,而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改造.因为“只有能自我改造的人,才能改造别人。”他说:“我的确常说我也要改造这句话,现在还在改造中,我愿意带头。”周恩来一生勤于学习、善于学习,除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注意向其他领导同志、向部下、向党外朋友乃至向普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学习,以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一般认为,理想人格的形成,一方面受到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文化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赖于自身的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周恩来人格的形成,主要也是由这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周恩来完善自己人格的另一个途径是坚持不懈地解剖自己,进行严格的自我批评。周恩来是人,不是神。他一生中有过失误,也犯过错误。但他襟怀坦白、严于律已,对自己的缺点错误,从不隐瞒,从不文过饰非、诿过于人。他经常严肃地、公开地检查自己的错误,求得党和群众的监督。他说,一个领导者“应该永远赤裸裸地站在群众面前。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同志偶像般地来看领导,要具体地、全面地看,他是不是一个好的领导,即使够,也还要看有什么缺点,帮助他改正。”对自己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他从不隐瞒,而是严于责己。1954年9月16日,他在给胡乔木的信中写道:“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约好于今(17日)早送你,但看后,觉得草稿第三部分可用的材料甚少,也不好删改,我很不安。原想由我先将各方面初稿汇集改好后再送你修改,不料忙了两周,竟不能终篇,而且延误了时间,给你造成极大困难,这是我工作方法上的错误,严格说,也是思想上的错误。现在时间有限……能重写就重写,不要受原草稿的任何拘束,也许要便利些。”有些问题,不是周恩来的直接责任,但只要是国务院、党中央决定的事,他都主动承担责任。1956年,周恩来提出反“冒进”,这本来是正确的,但却受到错误的批评。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国务院各部委及各省、市、自治区上下交困、互相埋怨。周恩来为了安定团结,主动承担责任,到处检讨。有人说:“总理,你不能把什么事都担到你身上。”周恩来说:“我是总理,中央、国务院决定的事我都有责任。”至于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也曾说过不少违心的话,做过一些违心的事,但人民能原谅他.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因为他不做这些事,不说这些话,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作用,起减少损失的作用。一代伟人周恩来人虽去,但光彩不减。有人遗憾周恩来没有留下遗体,没有留下骨灰,他似乎什么也没有给我们留下。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凝聚着传统理想人格精华和共产党人气节品格的“周恩来人格”,这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丰富极其珍贵的遗产。

第六章  人格魅力形态的多样性与层次感
第六章  人格魅力形态的多样性与层次感

  人格形态丰富多彩,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认识和接触到很多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但他们各有各的魅力,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哪怕他们有再多的相似之处。同时,不同人所具有相近的人格魅力,也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感,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

  第一节  人格魅力形态多样性的必然性

  人格魅力形态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一是影响人格魅力形成相关因素的多样性。上一章谈到,人格魅力的形成与社会意识、家庭教育、社会关系、学校教育、生活经历、个人修养密不可分,是人格魅力形成不可或缺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决定性地影响了一个人人格魅力的形成。这些相关因素的多样性也同样决定性地影响了人格魅力的多样性。

  从社会意识的影响看,在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意识都是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不仅存在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很多方面,即使在每一种社会意识体系内部也有不同的流派之分,在相同的流派中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以致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群体之间,他们的社会意识也是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有着自己的特点。人们在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影响下生活,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中不断地进行着鉴别、选择和加工,形成带有个人印记的意识体系。可以说,没有那两个人的全部意识体系是一模一样的。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意识体系为人、处事、生活。深植于他们内心深处的各种思想意识,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意识不可能全部相同,行为也必然丰富多彩,哪怕有的差别可能只是细微的,但毕竟也是有差别的。

  从家庭教育的影响看,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里。有的是知识分子家庭,有的是工人、农民家庭,有的是军人家庭,有的是党政干部家庭,还有艺术家家庭,等等。在不同的家庭中,其家庭氛围有着很大的区别。表现在生活方式上、兴趣爱好上、接人待物上、处事风格上甚至饮食习惯、服饰妆容、言谈举止等方面,每个家庭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家庭。从不同的家庭里走出来,每个人都把在家庭里形成的这些特点带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中。

  从社会关系看,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社会关系,受到各种各样社会关系的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关系圈、事业关系圈,往往就是他的全部社会关系圈。再自闭的人也有自己的社会关系圈,其区别至多是圈子的大小而已。每个人的社会关系圈子中,都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尽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能每个人社会圈子中大多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志趣、共同爱好的人,但即使如此,圈子中每个人也都有不同之处,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而且,由于工作、生活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关系,也必然还要接触许多和自己完全不同、相去甚远甚至是自己非常反感的人。无论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无论是怎样的一种人,都会对自己的思想观念、人格形成起着这样、那样的影响。一个人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人的影响。只是有的人对自己影响比较大,有的人对自己影响相对比较小。有的人对自己的影响是自觉明显的,有的人对自己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们在审视自己人格的时候,往往都能从自己身上找到他人的影子,这些影子大多来源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圈。投射到自己身上的他人的影子,不会是全部的,只是某个方面、某个点。也不会是原样的复制,而是经过“滤光镜”的选择与加工。这个“滤光镜”就是自己的鉴别力和包容性。接受各种各样人的影响形成的人格,必然也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

  从学校教育的影响看,每个人在不同的学校里学习,每个学校从教育传统、学术特色、教育理念、教育风格都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许多学校有自己的校训,每个学校的校训都是该校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从不同学校走出来的人,在人格崇尚、人生理想、人生哲学甚至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无不带有培养他的那个学校给予他的烙印。在同一个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对学子人格的形成也都会有着各种不同的深刻影响。

  从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