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好妈妈其实很容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做个好妈妈其实很容易-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孩子,也才能赢得孩子更长久的敬爱。
  2。让孩子独立
  在孩子小的时候,妈妈们都不把孩子的独立看做大的问题,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可是等孩子长大了,父母对孩子有要求的时候,却发现孩子已经彻底没有独立的能力了。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说:“爱不只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与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而合理,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判断以及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中国父母并不很多,大多数的父母给予孩子的是强势的溺爱或者是无原则的放纵的宠爱。
  爱是以孩子的成长为首要任务,根据孩子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自己身为父母的角色。从无条件的爱,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最后,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人。但是教育往往在方寸之间发生偏差,天下的父母都会认为自己提供给孩子的就是最好的爱。
  一般来说,一个事无巨细、包办代替,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的家长,更容易成为强势的家长。强势的家长,看起来非常爱孩子。他们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只要孩子听话地遵从照办就可以了;他们代替孩子思考,代替孩子决定,如果能代替孩子去做,他们也一定毫不犹豫。他们希望孩子成为自己心中理想的样子,他们几乎不去探索孩子的内在需求;他们认为孩子还不够大,不能照顾好自己,因此他们在凭自己的意愿为孩子安排。他们不认为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孩子也失去了自己成长的机会,会非常不自信。通过对孩子的照顾和控制,强势的父母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他们在潜意识中害怕孩子有一天会脱离自己而独立,所以他们认为孩子永远都不够大,不能独立处理自己的问题。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要自己一手操办,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于是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不相信孩子,孩子能力越差,越依赖家长,家长则越不信任孩子。 。。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4)
我见过一个全职妈妈,她不愿意离开孩子。于是,她为孩子寻找了各种理由以逃避幼儿园:孩子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孩子不会自己吃饭,孩子会受欺负等等。她的孩子始终不能适应幼儿园,这似乎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妈妈的担忧,孩子好像真是不具备上幼儿园的能力!这个孩子适应幼儿园适应了整整三年,想起来要去幼儿园了,就送去待几天;孩子哭闹,就赶快接回来,在家由妈妈照顾。妈妈一直为孩子不能离开自己发愁,其实,她没有想到,是她的感情影响了孩子,让孩子顺应了她的情感需求,最终才让孩子离不开妈妈。
  在孩子小的时候,妈妈们都不把孩子的独立看做大的问题,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可是等孩子长大了,父母对孩子有要求的时候,却发现孩子已经彻底没有独立的能力了。
  强势的父母能培养出成功的孩子,但是更多的强势父母会培养出缺乏独立性的孩子,习惯于受到父母的照顾,生活自理能力差,容易养成强烈的依赖性,难以适应社会的竞争和压力。这样的孩子,成年后面对婚姻、工作和生活,会有诸多的烦恼,而这些烦恼均起源于他们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良好的亲子关系的第二个关键是:让孩子独立,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是在选择中成长的,他们会在选择中正确认识自我和周围的世界。失去选择的机会,实际上就是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教育就是等待孩子成长的过程,成长需要时间和过程,需要孩子自己一点点地去体会。爱孩子,不是给孩子你的思想,而是让孩子拥有他自己的思想和选择。
  可可的爸爸是人类学专家,由于性格乖戾,同周围的同事和领导相处有困难。他认为自己获得的荣誉与自己取得的成就相比,真是少之又少。
  所幸他有一个优秀的女儿,这份优秀是所有同他作对的人都不拥有的。他希望女儿能出人头地,为自己争一口气。他对女儿的培养用尽了心思,只要同女儿的优秀有关的事情,他都可以代劳,不需要女儿分心。可可只要按照他的规划来做,就可以成为他周围无人能敌的成功孩子了。
  可可五岁上小学,是四年制的少年预备班。可可很用功,正式考进了少年班,又用了四年,完成了中学的课程。
  可可几乎没有业余时间,她要弹琴,要学外语,要培养特长。
  可可13岁时要考大学了。可可的爸爸环视整个中国,没一所大学能配得上这么优秀的女儿,他着手为女儿联系国外的顶级学校。可可开始忧虑,她害怕一个人离开家,到遥远的地方独自生活。她一次又一次地对爸爸说,她不愿意出国。她爸爸对女儿的恐惧不以为然,认为可可是不自信,熟悉了情况就好了。他还在兴致勃勃地替女儿写自荐信,联系学校,申请奖学金。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可可莫名其妙的突然开始厌食,进食以后就会呕吐。她渐渐地不吃饭了。骨瘦如柴的可可,最终在医院度过了一年的时间,病情的反复令专家都很无奈。
  可可的爸爸是我的同事。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我的一个心理学的同事帮助了他,心理学认为:可可的厌食症来源于她内心对父亲的反抗。可可尊敬爸爸,崇拜爸爸,但爸爸对她生活的强势主导又令她厌倦。她无力同爸爸抗争,只能以厌食症的表象来表示对爸爸的反感。可可同她的爸爸一起接受心理的辅导。对她爸爸来说,培养优秀女儿的梦破灭了,这让他万分沮丧,但是,如果女儿能恢复正常,他宁愿什么都不要。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5)
说到尊重,目前非常多的中国家长可能都认为自己给了孩子足够的尊重。确实,目前我们的教育开始反思,主张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主张孩子个性的张扬,主张给孩子最大的自由成长空间,给孩子最大的尊重。难道这还不够吗?尊重就是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成长;但是,尊重不是顺从,不是溺爱,而是协商和引导。尊重的前提是要求行为要有尺度和规矩。
  3。没有限制的爱很容易发展成纵容的溺爱
  给孩子放纵的爱,会让孩子不懂得关心别人,而对父母的付出认为理所应当。
  可乐三个月大,他的妈妈就出国留学去了,可乐由教授奶奶照顾。奶奶是一个比较严谨的人,对可乐的教育也是钉是钉铆是铆,可乐有些害怕奶奶。两年后,可乐妈妈回来见到的是一个胆小的孩子,不喜欢同别人玩,经常受欺负。可乐的妈妈心疼万分,她认为是对可乐太严厉了,才会让孩子胆小懦弱。她决定改变对孩子的教育,对可乐要以赏识鼓励为主,不能批评孩子,要让他自信。
  可乐的父母严格地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给孩子最自由的成长空间,只要他想做的,父母很少干涉。可乐做的所有的事情,爸爸妈妈都说:真棒。爸爸妈妈鼓励可乐要勇敢,不要畏惧权威和强权。渐渐地,可乐果然发生了变化。他坚持自己的主见,自己想做的一定要做;自己不原意做的,也没商量的余地。同时,他开始具有进攻性,如果不满意,他就会拳打脚踢,不管是父母还是别人。
  有一次,可乐的姑姑来看可乐,没像以前一样给他带好吃的。可乐号啕大哭,非要姑姑马上去买。从此姑姑再来看望可乐,一定要给他带小礼物。还有一次,爸爸妈妈带可乐参加聚会,爸爸一边抽烟一边聊天。可乐突然大声叫:你给我灭了,你给我灭了。爸爸正在说话,没听到。可乐冲过去,踢了爸爸几脚,嘴里还在说,让你灭了,你没听到呀。爸爸一边熄灭,一边说:好好好,儿子发话了。
  不同的教育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可乐就是一个例子。可乐的父母给了他宽松的爱,但是,没有限制的爱很容易就发展成纵容的溺爱。有很多时候,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孩子的缺点。在谈到孩子的问题时,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孩子的个性,有个性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家长的不肯正确面对,造成了对孩子的放纵,同时,也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任性。
  王强就是在放纵的环境中长大的,父母在他眼里根本就毫无威严。在他小的时候,无论是他还是他的父母,都对这种家庭环境非常自豪,认为这是*的家庭,孩子可以没有任何扭曲地成长。王强有很多缺点,比如不服管束,对所有的规矩熟视无睹,经常嘲笑别人等,但是他父母倒不认为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他们认为有个性的人更容易成功。
  麻烦从王强的青春期开始。王强开始叛逆,而父母对他越来越失望,也越来越无能为力。高三时,王强宣布他要考电影学院。父母认为这简直是疯了,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现实一点。劝说无果,无奈的父母开始帮助他做考前的准备,首先从造型开始,要包装出王强的气质。但造型之路并不顺利,理发师把王强的头发弄坏了。一家人急忙扑向另一个理发店,看能不能弥补,可弥补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王强在理发店里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气愤地向妈妈大叫,怪她瞎掺和,害自己成了这个样子。妈妈的解释和安抚只能加剧他的怒气。最后他扬长而去,留下尴尬和伤心的妈妈。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批评家庭教育中“娇惯溺爱和专制严厉管教”这两种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模式。娇惯溺爱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会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正确的爱是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并学会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陈鹤琴先生提出家庭教育的两个原则:一是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