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处事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庸处事智慧-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仅是烹调需要方法,做一切事都是如此。当准备工作完成,进行实际工作时,只需要做适度的更正,其余的应该让它有条不紊,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   
  人的能力有限,无法超越某些限度,如果能对准备工作尽量做到慎重研究、充分仔细的地步,至少可以使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例如赤壁之战,蜀吴做了长时间的准备。为了兵器,诸葛亮还搞了一场“草船借箭”,最后甚至把东风都借来了。   
  今天的世界莫不是是思想家、策划家的世界。惟有那些做事有程序、有条理的人,才会成功。而那种做事没有程序、没有条理的人,成功不会青睐他。   
从脸上的表情窥探心中的想法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淮南子》   
  中庸的“中”字,不仅仅是中间、适度等,人是思维发达的动物,人与人相处,实际上是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心是仁义礼智信的依托,一个无心之人如何活在世上?掌握人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容易与人沟通。中庸之“中”也被指含而未发的喜怒哀乐之情,是有其特定的用意的,它是要说明“中”的要求,也即礼的道德准则,是根源于人的含而未发的内心,也即根植于人所固有的“善端”的。这样一个“中”,实际上相当于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所以,“中”还有“心中”的意思。   
  怎么知道他人内心的想法呢?观色就是一种好办法。从孔子到孟子到近代的曾国藩都善于此。   
  人类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但这种微妙常会从表情里流露出来。倘若遇到高兴的事情,脸颊的肌肉会松驰,一旦遇到悲哀的状况,也自然会泪流满面。不过,也有些人不愿意将这些内心活动让别人看出来,如果单从表面上看,就会判断失误。   
  在一次洽谈会上,有个人自认为会透过对方的表情洞察其内心,只见对方笑嘻嘻地完全是一副满意的表情,于是他觉得交涉一定会成功,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以失败而告终。   
  所以不能只简单地从表情上判断对方的内心活动,因为有人是善于做表情的。在以表情突破对方心理时要注意: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有些人不管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都一副无表情的面孔。   
  有些人不满他人,尤其是领导的言行,只是敢怒不敢言,只好故意装出一副无表情的样子,显得毫不在乎。碰到这种人,最好不要直接指责他。最好这样说:“如果你有什么不满,不妨说出来听听!”这样可以使他竭力压抑着的感情松动,不至于走向极端。   
  与不苟言笑,表情漠然的人,不宜说话过多,避免正面交锋,而应另择时间,开诚布公地与他交换意见,这样就可以避免其对你的怀恨在心。   
  毫无表情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极端的不关心,另一种是根本不看在眼内。   
  例如,办公室里在谈话,有人坐在角落里不插话,连笑都不笑一声,投过来一种无关己事的目光,这就是一种根本不看在眼内的表情,但有可能其内心是一种好意,只是不参加谈话而已。尤其是女性,有的人觉得表现自己的好意,反而不妥,不如就显现出一种近乎漠不关心的表情来。   
  心理与表情有时反差很大甚至是相反的意思,例如愤怒悲哀或憎恨至极点时也会微笑。   
  这种情况眼光表情不同,通常人们说脸上在笑,心里在哭的正是这种类型。纵然满怀敌意,但表面上却要装出谈笑风生,行动也落落大方。   
  人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是觉得如果将自己内心的欲望或想法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会有不好的结果,甚至会招致灾祸,所以以笑代怒。   
  由此可见,观色常会产生误差。满天乌云不见得就会下雨,笑着的人未必就是高兴。很多时候,人们把苦水往肚里咽,脸上却是一副甜甜的样子。反之,脸拉沉下来时,说不定心里在笑呢。   
遇事慌乱必将出现差错 
  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   
  ——《菜根谭》   
  要想在事务纷忙时也能保持冷静态度而本性不乱,必须在平时修身养性培养清晰敏捷的头脑;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不留恋,必须在平日对人生有所彻悟,看清事物规律。   
  曾子重慎、重孝,强调内心修养,自有其既尽人情又合事理的价值。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态度端庄,言辞谦和,行为谨慎,不以狂躁伤人,不以骄纵触规犯法,不到处捅漏子、闹矛盾,少犯错误,避免被人指责怨恨……应该是一种很好、很难得的品质。曾子还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临大节而不可夺”,“战阵无勇,事君不忠为非孝”。但是人在面临抉择或者有所建树甚至有关生死的场合,一味谦和谨慎,一味守身保誉,一味归向内心,都是不可取的。总之,要想真正做到“忙处不乱性”、“死时不动心”,则是人生一大难事,不是人做不到,而是做到的人太少。   
  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5000士兵,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不慌乱,遇困境会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再来看一个外国人的例子。葛力内在一次会议中对一项决议投了反对票。这个政党的领袖来到他的办公室,指责他是本党的叛徒,企图破坏该党组织。   
  葛力内正在写稿,见政党领袖过来时仍没抬头,好像不知道他就在身旁。来客见葛力内如此冷淡,更是火上加油,越发生气,于是对葛力内辱骂起来。可是,葛力内就是不予理睬,依旧默默地写着他的东西。   
  来客无可奈何,绕着葛力内的桌子兜了一圈,回到原位,又滔滔不绝地重说了一遍。虽然来客几番重复这套盛气凌人的指责,但葛力内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活。直到来客词穷怒息准备离去,葛力内才慢慢地停下手中的笔,抬起头来,轻轻地一笑,丢过去一个得意的眼色,说:“干吗那么着急走啊?回来尽情地发泄吧!”   
  反过来,也可以用刺激对方的方法,看对方的修养、定性如何,例如在商务谈判上,刺激的作用和效应都在于能够引起对方的忧虑不安。在商务谈判中,许多场外行动都可能引起双方的注意力,直接影响谈判桌上的形势,对商谈者起到刺激作用。例如:在商谈期间,还在继续和另外的商家接洽;在谈判过程中,突然有其他客商找上门来,暂时中断了正在进行的会谈,抱怨商谈时间拖得太久,自己的日程活动安排得很紧;直接和其他客商交换资料,等等,这些是双方都非常敏感的举动,可以暗示给对方很多东西,使对方有紧迫感。   
  当然,这种场外刺激的方法不能乱用,因它们很具冒险性,容易伤害对方的感情和诚意。另一方面,切忌小题大作,故作声势,结果“假”客商赶走了真正的合作者,鸡飞蛋打一场空。所以,刺激对方必须巧妙,至少要表现自己的诚心诚意,也就是说要告诉对方:“我并不是嫁不出去的女儿,而是确实中意于你,就看你领情不领情了。”这样的刺激才会促进双方的理解与合作。   
  在商务交际中,刺激对方的途径并不限于言语,一些事实会更有说服力。但是,如果你想继续合作的话,同样的道理,应该通过一些环节和细节进行暗示,不要过分伤害对方,例如,如果在价格上争执不下,你可以拿出新设计来要求对方,或者对原来订的货物提出意见,说明双方都要面对现实,才能有好的合作前景。   
看准了就动手,不要患得患失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中庸》   
  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孔子说过这句话:“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世上许多事都是这样,越害怕失去越容易失去。   
  患得患失,左右为难时,中庸处世采取的方法是“折中”。朱熹说:“凡物皆有两端,中大小厚薄之类;于类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又说:“若与之二百则过,与之五十则少,只是百元便恰好。”意思是,所有的东西都有两个极端,好比大小厚薄之类,在每一类中又可以区分它的两个极端,通过量度得出它的中点,然后加以采用。好比给一个人钱,如果给他二百块钱太多了,给他五十块钱又太小了,那么给他一百块钱就是恰到好处。   
  只有你不怕失去与敢于得到,才是心理平衡的前提,否则你做出折中的决定也是困难的。   
  柳下惠,鲁国的大夫,曾任士师,三次被国君免官。可他却待在鲁国。有人对他说:“你怎么不离开鲁国呢?”他回答说:“正直清白地做官,到哪里去不会被多次罢黜?没有正义感的做官,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孟子说:“柳下惠被免了官也没有怨言,穷困了也不显出可怜的样子。”柳下惠在当时不被任用,没有怨怒,处于落魄境地,也没有可怜的样子。他明白要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势必会遭到邪恶势力的嫉恨,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但即便是个人利益遭受损失,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张,所以能够坦然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   
  康熙即位的时候,刚刚8岁。按照顺治皇帝的遗诏,由四个大臣辅政。其中一个叫鳌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