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处事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庸处事智慧-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曾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在学习上保持着谦逊态度,“问于不能”,“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其“犯而不校”表现的是一种宽阔的胸怀忍让的精神。   
  曾子夸奖他的朋友,目的是教诲他的弟子,为人要虚怀若谷,广泛学习,如此就能成为人人称颂的君子。   
  凡是有才气的人,容易犯一个错误——自满而不肯向人请教。而中庸处世智慧的人虽然高人一等,却唯恐自己懂得不多,唯恐自己没有看清问题,所以喜欢向人请教。诸葛亮之所以成功与其说他是神,不如说他得益于“集思广益”,他善于集中人家的学问思想,增加自己的知识见解,“以能问于不能”。   
  儒家标榜虞舜“好察迩言”,所以能为圣人。这能给我们深远的启发。   
  对曾子的话还有另一种解释,是说从政的人,多半是通才,什么都懂;而“寡”可以说是专家,他专门研究一点,而这一点并不是学问渊博的人所能够知道的。渊博的人知其大概,不能深入;专家则对某一点有深入研究。所以渊博的人,一定要向专家请教。“有若无”,他学问非常渊博,而在待人处世上表现得很平常,好像什么都不懂似的。“实若虚”,内涵深厚,表面上看起来却很空洞,普普通通。“犯而不校”,不如他的人对不起他——下面的人对上面的人不敬为“犯”——从来不计较、不记恨。无论哪一种解释,对我们都有教益,都有用处……就会不自负,而虚心向学,人人可做老师。   
适时适地地满足对方的欲望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   
  人有欲望,也有善良的本心,引导自己的欲望不使之膨胀,满足别人基本的欲望,而不损害,人做这一步,差不多能得中庸处世之道了。可是人们常常害怕失去小利,与人合作几块钱的利都不愿让,一失小利都慌乱不安,而对对方的付出却漠然不知,结果因此失去了更多的东西。   
  这是人性的弱点!不能中庸处世的人,其缺点暴露无遗。对此,有人发现了一种处世之术,即掌握了对方爱小利的弱点并进行利用,处理问题或求人办事施之以小利就可以被对方认可与接受。   
  有种人无时不在为名而生存,无时不在为利而生存。世间有为名甚于为利的人,有为利甚于为名的人,有既为名又为利的人。有名义上是为名,实际为利的人,有名义上是为利,实际上是为名的人。公关者明白这一点,于是精到细致地观察,使利用对方的技巧恰到好处,不留痕迹。   
  自从汉二年(公元前200年)五月开始,楚、汉在荥阳一带展开拉锯战,谁也没有占到多大优势。于是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其西归汉,其东归楚。   
  汉四年九月,项羽解围东撤,刘邦也要引兵西归。张良充分认识到此时的项羽因刚愎自用,到了众叛亲离、关系紧张的地步。于是,张良、陈平二人都来劝刘邦,希望他趁机灭楚,免得养虎遗患。刘邦采纳建议,亲自统率大军追击项羽,另外派人约韩信、彭越合围楚军。   
  汉五年十月,汉军追到一个叫固陵的地方,却不见韩信、彭越二人前来驰援。项羽回击汉军,结果刘邦又败了。刘邦躲在山洞中,不胜焦躁,询问张良道:“诸侯不来践约,那将怎么办?”张良是一位工于心计的谋略家,他时刻关注着几个影响时局的重要角色的一举一动,探索着他们心灵深处的隐秘,并筹划着应对之策。   
  当时,虽然韩信名义上是淮阴侯,彭越是建成侯,实际上却只是空头衔,没有一点实权。因此,张良回答刘邦道:“楚兵即将败亡,韩信、彭越虽然受封为王,却未有确定疆界,二人不来赴援,原因就在于此。你若能与之共分天下,当可立招二将。若不能,成败之事尚无法预料。我请你将陈地至东海的土地划给韩信,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划归彭越,让他们各自为战,楚军将会很容易被攻破。”刘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听从了张良的劝谏,不久,韩信、彭越果然率兵来援。十二月,各路兵马会集垓下。韩信设下十面埋伏,与楚决战。项羽兵败,逃到乌江自刎。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在处理韩信、彭越索要实惠这件事情上,张良做得十分周到,也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好名、好利。划归一些封地给他们,就满足了他们的心愿,使他们各自为战,尽力而战。   
  人没有不自私的,与其让他为你办事,不如让他为自己办事。后者比前者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周文王在渭水的北岸见到了正在直钩钓鱼的姜太公,太公说,用人办事的道理和钓鱼有相似之处:一是禄等以权,即用厚禄聘人与用诱饵钓鱼一样;二是死等以权,即用重赏收买死士与用香饵钓鱼一样;三是官等以权,即用不同的官职封赏不同的人才,就像用不同的钓饵钓取不同的鱼一样。姜太公接着说:“钓丝细微,饵食可见时,小鱼就会来吃;钓丝适中,饵食味香时,中鱼就会来吃;钓丝粗长,饵食丰富时,大鱼就会来吃,鱼贪吃饵食,就会被钓丝牵住;人食君禄,就会服从君主。所以,用饵钓鱼时,鱼就被捕杀;用爵禄收罗人时,人就会尽力办事。”   
  一个人有特殊的欲望,这个特殊的欲望,就是他特有的弱点,你抓住了他的弱点,并满足了他的欲望,他就乐于效用于你。利用人们心中真正的欲望去制约他,让他为我办事,姜子牙的方法可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律己宜严,待人宜宽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菜根谭》   
  别人的错误和过失应该多加宽恕,可是自己有过失和错误却不可以宽恕;自己受到屈辱时应该尽量忍受,可是别人受到屈辱就要设法帮他消解。   
  恕以待人,严以律己,知过即改,是儒家的待人之道。   
  王安石和苏轼是北宋时齐名的文章大家,并且他俩都是师从欧阳修。在他们二人间曾有这样一则故事。事情是这样的:苏东坡原来是翰林学士,后被贬为潮州刺史,他一直认为是因为揭了王安石的短而遭此报复。三年刺史任满,回到京城,一日去拜见王安石,在东书房等待。他偶然看见砚台底下压着一首没有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但只写了“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两句。东坡心想,按常理秋天才刮西风,菊花开在秋天,老了也只是枯萎,不会落花瓣的,就挥笔依韵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写完不等见到王安石就走了。   
  王安石看到苏东坡续的诗,笑了笑,接着写起奏章,他建议皇上让苏东坡到黄州当团练副使。皇帝批准了。东坡对此很不满意,到任后心事不在政事,经常游山玩水,饮酒赋诗。一天,正好好友陈季常来看他,苏东坡忽然想起他后园的几株黄菊,于是,便邀友一同去玩赏。前天刮了大风,这时只见满地铺金,而菊枝上一朵花也没有了,苏东坡惊讶不已,半晌说不出话来。   
  到此苏东坡才知道王安石让他到黄州任职的真意,是让他来看菊花的。后来他主动向王安石认了错。   
  再来看一个现代例子。某时装店,一段时间,客人纷纷投书指责售货小姐服务态度不佳。经理的解决方式真是与众不同,而且效果惊人。他没有指责售货小姐反而大加赞扬,他对那些被客人指责的小姐说:“有客人称赞你服务亲切,希望今后继续努力。还有客人说你很有礼貌。”这么一来,她们的待客态度便大为改变,每天上班笑脸迎向任何客人,业务蒸蒸日上。   
  这就是巧妙地责人的方法。一般来讲,女性被人指责说:“你要改掉什么什么缺点”,她们觉得自尊和人格都遭伤害,很容易反抗或哭泣。但如果以宽人的态度,对其稍加称赞,她们便神采飞扬,变得非常积极。所以,如想纠正别人的缺点,不要直接指出缺点而要称赞对方的优点,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此一来,对方更加发挥优点,同时也改掉缺点。不信,你试试看。   
如何掌握说话的要领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论语》   
  在某种意义上,“人活一张嘴”,自古以来,多少人成成于言,败败于言,鬼谷子视人嘴为祸福的开关,所以管好嘴巴,是为人处世的关键。洪应明说:“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无躁,宁拙无巧。”   
  一次,子路盛装来见孔子,孔子说:“仲由,你这样衣冠楚楚,是什么原因呢?过去长江从岷山流出,开始在其发源地水流很小,只能浮起酒杯,流到大水的渡口,若不用两只船并列,不避开大风,就不能渡河,这不就是因为流水大有危险的缘故吗?今天,既然你衣着华丽,脸上显示得意的样子,那么天下有谁愿意规劝你呢?”子路快步退出,改穿朴素的衣服进来,表示顺从。孔子说:“仲由,你记住,把聪明都显示在脸上,现出能干的样子,这是小人。所以,君子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言谈的要领。能够就说能够,不能就说不能,这是行为的准则。说话有要领,就是智。行为有准则,就是仁。言行既智又仁,哪里还有不足的地方呢?”   
  中庸处世,不可明目张胆讨好人。和推渌蟪迹擞锨〉摹白允由醺摺钡男睦恚驮诔锤】吹氖楦逯校室庥诿飨缘牡胤匠砑父鲎郑员闳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