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恕臣直言,权万纪的话有时候言过其实,请陛下闻奏时三思。”
  “权万纪近年来恪守本职,随时察群臣之失,其所上奏章,数量列群臣之首。
  魏卿,别是因为他抢了你的风头,因而嫉妒吧?”
  魏征拱手道:“陛下此话言重了。
  臣以谏诤闻名,本意是开群臣谏诤之风气,至于有人具超臣之能,他们一样为国效力,臣见之惟有欣喜,哪有一点嫉妒的念头。
  权万纪与李仁发固然勤勉,然有两处地方与臣等不同,臣心里委实担忧。”
  “有什么地方不同?”
  “第一点,他们的心机有了偏差。
  他们主纠察百官之失,却忘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主旨,一味去查访百官的错处,不问产生的原因。
  这样一来,他们挟陛下之威,视百官如草芥,势必造成百官战战兢兢,惊惧不安,使他们畏手畏脚,做事只求平安,不敢有错。
  陛下,什么人才没有错呢?不干事的人永远都没有错,干事的人必然有错,且干事越多,错处难免越多。
  难道,他们想使百官成为不干事之人吗?如此,天下大事与庶务,谁来替陛下办理?由此来看,权万纪他们以卑小之心态,惟查错处,不思大道,就失了为人臣的道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唐皇动怒斥佞臣 戴胄辞世留英名(2)
李世民微笑道:“你说得有道理,然群臣之失总要有人去查,至于如何处理,还要由朕来断之。
  此点不用多说,你接着说第二点。”
  “第二点,权万纪和李仁发这样做的目的,想以此来向陛下邀功,以图仕进。
  以此例为证,玄龄与王?考官之时,他们作为侍御史同堂考课。
  既然以为不妥,缘何不当堂向玄龄提出?反而当面不说,回去后具状向陛下邀功。
  从此点上就可看出他们心术不正,请陛下明察。”
  李世民一时默默不语;觉得此二人的心地确实有些阴暗,然二人毕竟是自己欣赏的耳目,他现在还转不过弯儿来。
  魏征见李世民不以为然,不想再多说,遂躬身退下。
  魏征走后,李世民仔细品咂他刚才说过的话,觉得有些道理,但觉权万纪和李仁发也没有错,遂丢手不问。
  这次错杀张蕴古之后,他大为震动,想起了魏征当初之语,心里对权万纪和李仁发就有了些许疑问。
  事情也很凑巧,房玄龄不知怎么惹起了权万纪和李仁发的怒火,二人先是搜集了房玄龄的一些小错处,具成一折,又联手写了一篇《拔士论》,其中的主要意思是人之思虑有限,一个人不可以总管数职,以此来说明房玄龄居要职而不能称其职,隐含有换掉房玄龄的意思。
  李世民看罢他们的奏章,很长时间没有说话,然后让人唤来魏征和马周。
  二人入殿施礼之后,李世民令将权、李二人的奏章交给他们看。
  魏征、马周低头细阅奏章,李世民举步向窗边踱去,就见秋日的光芒呈金黄色,将殿外涂满了一层。
  今年由于风调雨顺,加上百姓精心呵护,金秋季节果然又取得了大熟。
  各地来的奏章显示,他们按期收缴了租赋,仓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
  市面上的粮价应声而落,每斗谷仅值十钱,是近二十年来粮价最低的一年。
  按照往年的惯例,若有如此好的年成,李世民早在芙蓉园里召集群臣设宴赏菊了。
  然因为有错杀张蕴古的事儿,他一直提不起兴致来。
  李世民转身又踱了回来,走到二人的面前,见他们还在那里全神贯注地阅读,遂不耐烦道:“你们皆有一目十行之能,左右就那么一点破事儿,还值得你们如此认真?”
  魏征抬头道:“这权、李二人不知为何对玄龄如此上心,观其情状,非要将玄龄扳倒不可!陛下,臣所以细细读来,就是要窥破他们为何有这般良苦用心。”
  李世民目视马周道:“马周,你与他们皆为侍御史,此事若由你来说,当怎样处置?”
  马周躬身道:“陛下,臣闻自古帝王欲致天下太平,须赖股肱之臣之力,房仆射随陛下日久,大至军国之谋,小至台阁规模,其赞襄多矣。
  权、李二人多择房仆射细小之处,似有以偏赅全之嫌,臣为侍御史,断不会从此处入手。”
  魏征思索了一下,说道:“陛下,权万纪上次奏闻玄龄与王?考官不平,臣后来细细想来,觉得他们这样做,其实是乘陛下广开言路之机,企图浑水摸鱼,以达到诬陷好人的目的。
  其不是谏诤,而似讪谤!”    李世民问道:“讪谤?魏卿,你是如何来区别谏诤与讪谤的?贞观之初,朕为开言路,曾赐给孙伏伽兰陵公主园,此后,以你为首,群臣渐开纷竞直谏之风气,权万纪与李仁发上疏言事,亦似谏诤啊。”
  “陛下,所谓谏诤,是以无私之心,以激切之语,言及政体及君主之失,其主旨以国事为要,不以私情而毁一人。
  像臣以往谏诤,多指陛下之失处。
  臣这样做,非是单纯想找陛下的错处,须知君国一体,陛下之身与国脉相连,陛下闻谏修身,则是天下之福。
  所谓讪谤,即是无识之人胸怀私情,以细枝末节,据此恶语中伤,徐图扩大,达到其不可告人之目的。”
  

唐皇动怒斥佞臣 戴胄辞世留英名(3)
“依魏卿这样说,权万纪与李仁发即是讪谤了?”
  “对呀。
  无识之人,好行谗毁,交乱君臣,与国无益。
  陛下任用玄龄等股肱之臣,非是因他们昔日功高,实际因他们皆有德才的缘故。
  权万纪他们这样做,达到的效果即是离间君臣之情,为小人之行也。
  且君臣交恶,君主雷霆一怒,臣下定然遭殃,若长此以往,臣下畏手畏脚,非是陛下之福。”
  “这样的话,上次你已经说过了,朕还没有忘记。”
  “陛下,隋炀帝暴政之时,如虞世基等小人,采用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媚皇上,对下则威福自重,损坏朝纲。
  到了我朝,皇上推行清明政治,一些小人就改换了方式,像权万纪、李仁发等小人,他们不识大体,以讦为直,以谗为忠。
  陛下受其蒙蔽,以为其忠直,借以警策群臣。
  权万纪等人挟恩依势,逞其奸谋,其所奏之事,往往夸大其辞。
  陛下这样做,其实是昵奸臣而损自身,张蕴古被错杀,即是最好的例证。”
  魏征的这番话,说得李世民脸上一阵青一阵白,弄得他情绪不定。
  马周观察李世民的神色,知道他听了魏征这番犀利的话,有点承受不起,遂改换话题禀道:“陛下,权万纪在各衙司里安插耳目之事,果然是奉旨而行吗?”
  李世民不明所以,迷茫地问道:“安插耳目?这又是什么意思?”
  马周叹了一口气,说道:“果然是他们擅自行事!臣沐皇恩入了御史台,那日权万纪和李仁发找到臣,说皇上有旨,须在各衙司里安插耳目,以便就近观察百官动静。
  臣初来乍到,不明所以,就未作答复。
  权万纪见臣不配合,当时就冷笑道:‘你沐浴皇恩,从一布衣擢为职官,如今有皇上旨意,你却不奉旨,是何道理?’臣答道:‘皇上的旨意定当遵从,然我初来御史台,须先熟悉台内事务流程,待过了这一段时间,定然随你们出外访查。
  ’他们见臣意志坚决,遂悻悻而去。”
  “后来怎样?”
  “后来,这二人很是忙碌,在各衙司物色人选,然后秘密晓以皇上之旨,说服其留意衙中主官动静,然后急传给他们。
  张蕴古那日入狱进酒,即是他们设在大理寺的眼线及时报出的。”
  李世民一听,顿时大怒,一掌拍在案上,骂道:“反了,反了,这二人伪称朕旨,找死!”他向一名太监吼道:“去,传戴胄速来见朕!”    魏征闻言将眉头皱起,叹道:“权万纪他们这样做,陷皇上于不义境地。
  外人若闻知此事,定然说皇上是他们的主使。”
  李世民大怒,在殿内转来转去,吼道:“这二贼实在该死!朕多次说过君臣如同鱼水,他们在各衙司里安插耳目,群臣定然以为是朕让他们这样做的,如此,群臣会认为朕所言皆是虚话,以为朕骨子里并不相信他们,才有此防范措施。
  哼,朕定斩二贼之头,以洗雪朕之蒙冤。”
  魏征拱手道:“陛下以前多次说过,曹孟德多行诡诈,深鄙其为人。
  陛下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使诈道以御臣下。
  权万纪、李仁发不识陛下之心,妄想以一些卑劣之行取信于皇上,其势断不能久,终究要败露,陛下决意处置他们,则群臣定会拍手称快,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李世民停步道:“魏卿,看来人之欲其实难抑啊。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权万纪以讦为直,以谗为忠,其实还是投朕所好,因而大行其道。
  唉,朕力图以明君来匡正自己,自诩做得不错,谁知还是盲人摸象,不知全貌。
  这二人行此事日久,众卿定是大受其害,是吗?”    马周答道:“臣多次明访各衙司,他们见了御史台来人,有噤若寒蝉之状。”
  魏征说道:“他们见了御史台之人,其畏惧之状仅是表象,暗地里他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

唐皇动怒斥佞臣 戴胄辞世留英名(4)
“如此一来,群臣对权万纪他们又恨又怕,对朕哩,定是一片怨望之心了。”
  魏征答道:“陛下所言极是,臣听闻后向陛下犯颜直谏,奈何陛下听不进去,权万纪他们不免更加得意。”
  李世民悠悠言道:“魏卿,朕知错了。
  想是朕即位以来,所行措施皆收到成效,这几年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前些时又拿下###厥,心中不免得意,就疏忽了克制己欲。”
  马周听李世民提起###厥,急忙插话道:“对了,权万纪那日对臣下提起,说###厥告破,皇上在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